陳曉 謝澤蕓
【摘 要】本文闡述廣西應利用毗鄰東盟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與東盟國家職業教育的合作,建議要加快區域資歷框架建設,主動對接東盟職教體系,促進學習成果的國際認證與銜接,實現與國際教育資歷互認,面向東盟以國際職業培訓為突破口,促進廣西職教成果轉化等,以破解“雙高”建設背景下廣西高職院校教育國際化發展的困局。
【關鍵詞】資歷框架 學習成果認證 職業教育 國際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15-0028-02
國家資歷框架,通常是指國家正式認可和頒布的、根據建立的學習成果和能力標準以評審個人達到的資歷類型(如學歷、學位、文憑證書、資格證書等)的體系。2016年發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正式提出中國資歷框架建設任務。2019年頒布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和《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再次明確了可在有條件的地區加速國家資歷框架建設探索試點工作。2019年3月,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組織教育行政部門、高等學校、職業教育科研機構和職業院校專家召開“國家資歷框架在職業教育領域的研究與實踐”項目啟動會, 拉開國家資歷框架建設序幕。
一、東盟國家資歷框架發展現狀
在東盟10個國家中,馬來西亞、菲律賓、文萊、緬甸、老撾、柬埔寨以及越南等均完成了建立8個國家資歷框架或資歷框架計劃書,新加坡建立了6個級別的勞動力技能資歷框架中的職業教育和培訓系列,印度尼西亞建立了9個界別的國家資歷框架。
由于東盟十國建立資歷框架級別的年代不同,構建的資歷級別也不盡相同。東盟在分析成員國已有資歷框架的級別和標準的基礎上,2014年制定了8個級別的東盟資歷元框架,幫助東盟各成員國的國家資歷框架與其進行對接。通過區域內資歷和學習成果的互認和轉換,逐步實現了東盟各國之間資歷級別的對接。
二、“雙高”建設背景下的廣西高職教育國際化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2019年,國家啟動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教育部和財政部《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教職成〔2019〕5號)指出:“到2022年,列入計劃的高職學校和專業群辦學水平、服務能力、國際影響顯著提升,為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和培養千萬計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對入選職業院校明確提出提升國際化水平的重點任務,努力打造一批“當地離不開、業內都認同、國際可交流”的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
2020年11月15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簽署,包括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與東盟十國等15個成員國組成了當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經貿規模最大和最具發展潛力的自由貿易區。作為全球最具活力的自由貿易區,2020年迎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全面建成10周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進程的加快和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落戶首府南寧,將廣西這個唯一與東盟海陸空相連接的省區推向了經貿合作的最前沿。廣西不但要做中國與東盟經濟和文化交流的橋梁,還要成為與東盟開展高等職業教育合作的排頭兵。因此,探討廣西與東盟高等教育合作的多種途徑,可為廣西高等職業教育尋找一個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突破口。廣西應重點打造農業技術、交通運輸、工程機械和國際物流等具有較強優勢同時也是東盟國家產業發展需求旺盛的專業,與東盟各國培育合作交流新模式,共同培養懂技術、善經營的復合型國際技術人才。
東盟國家教育尤其是職業教育體系多元,復雜的政治經濟體制、多樣的語言等因素制約著廣西與東盟各國職業教育的合作,如何參照國際標準在相互認可的資歷框架下進行高等職業教育對接,推動廣西高職院校品牌效應的形成和輸出,值得探討。
三、“雙高”建設背景下的廣西高職教育國際化發展路徑
(一)加快區域資歷框架建設,主動對接東盟職教體系
構建國家資歷框架是自上而下的政府行為,中國職業教育體系雖然仍不完善,職業本科、碩士乃至博士的通道尚未達成,即國家層面的職業教育資歷框架體系尚未建成。2017年,廣東率先發布省內的資歷框架等級地方標準,部分職業教育發達省市,如江蘇、重慶以及云南等已啟動探索基于學分銀行的資歷框架建設。這些局部資歷框架建設的探索為廣西盡快溝通與銜接各級各類教育,貫通人才成長“立交橋”,提供了經驗樣本。首先,廣西應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廣西民族大學中國—東盟研究中心、南寧師范大學中國—東盟職業教育研究中心等國別和區域研究地基,主動研究東盟職教體系,為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制定區域資歷框架提供理論基礎和操作依據;其次,應依托兩年一屆的中國—東盟職業教育聯展暨論壇和中國東盟邊境職業教育聯盟等國際平臺,強化政策對話機制,完善交流合作平臺,打造職教發展共同體,盡快落實已簽署的中國—東盟職業教育聯合聲明的各項目任務,推進包括課程、學分、學歷和資格框架等方面的實質性合作,加快合作路線圖落地,建立“取長補短、互通有無”式的現代職業教育合作模式,同頻互動,共生共贏。
(二)加快學習成果的國際認證與銜接,打造職教“精品”
標準化建設是統領職業教育發展的突破口,在“引領新時代職業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在“雙高”建設起步階段,主動接軌國際先進職業教育體系,比對“世界一流”職業教育標準,參照國際標準實施國際化建設,是“雙高”學校參與制訂職業教育國際標準的基本前提,也是最終建設和輸出“中國職教標準”的必要條件。相較于參照固定標準范式(如《悉尼協議》)開展專業建設,以國際專業認證為切入點和施力點開展專業群國際化建設,更貼近高職院校實際情況,能夠在國際化過程中最大限度地保留高職院校和專業群自身特色,并由此向人才國際化培養、師資國際化建設、校企國際化合作延伸,進而推動學校整體國際化水平提升,是“雙高”時代廣西高職院校國際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學習成果的認證與銜接是國際教育發展的主題,將各類基于成效為本理念的資歷證書、職業標準、工作規范和成果框架轉換為國際認可的通用語言和表達形式。
國際專業認證質量檢測指標,包含招生政策與實踐、資歷設計與課程設置、學習與教學方法、評估政策和實踐、通信和信息管理等關鍵要素,在某種國際標準框架下開展專業群國際化建設,使專業群的各項指標達到國際水平。同時,國際專業認證是在質量檢測指標和與西方發達國家對標中產生的,而“雙高計劃”強調“中國標準”,高職院校和專業群所開展的所有國際化建設都導向一個目標,即建立并輸出中國職教標準和模式。因此,國際專業認證是高職院校國際化建設的方法論。
(三)加快完善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提升人才培養模式國際化水平
資歷框架包含了終身教育的理念,學生僅依靠在校學習的幾年無法勝任未來的職場與工作,整合企業和社會資源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路徑。校企合作、校企科研助力人才培養,從校內以學習為主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逐步轉向與企業共建人才培養基地和共同培養實用型人才的新型模式。高職院校通過企業,尤其是已經“走出去”的企業,整合學校、產業和國際的多方資源,精準對接產業前沿,開展訂單培養,主動適應全球化、國際化的產業發展趨勢,資源共享,互利共贏,探索建立就業、職業、產業、行業和企業“五業聯動”的產教深度融合新機制,以“七個共同”包括研究專業設置、設計人才培養方案、開發課程、開發教材、組建教學團隊、建設實訓實習平臺以及制訂人才培養質量標準等為切入點,推進校企合作協同育人。開闊國際視野,加快行業創新人才培養,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更好地服務地方和產業發展。
(四)加快推動中國職業教育文憑的國際認可與銜接,提升對東盟學生的吸引力
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涌現一大批辦學實力強、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高、辦學效益和輻射能力突出的優質高職院校。2019年“職教20條”的頒布,更是確立了職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啟動“雙高計劃”,到2023年建設一批引領改革、支撐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職業學校和骨干專業(群)。其中廣西有4所高職院校入圍。同年,廣西公布11所自治區級“雙高”建設院校,重點打造30個高水平專業。
中國高職院校順應國際勞務市場發展的趨勢輸出技能型人才參與東盟經濟建設,建立與東盟國家接軌的多規格崗位證書培訓體系,吸引東盟國家中學畢業生以及本科學生到中國進行短期訂單式技能培訓。目前廣西已建成的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中國—東盟農業培訓中心、廣西財經學院的中國—東盟金融與財稅人才培訓中心、廣西醫科大學衛生部人才中心東盟衛生人才培訓基地等,已經具備了選擇優勢專業和特色專業開展對外培訓,創建優質職教品牌,實現中國職教標準“走出去”的條件。
廣西高職院校應建立多層次、多形式和多類型的高職教育體系,主動研究和對接東盟資歷框架,建立與東盟國家接軌的多規格證書崗位培訓體系,采用合作辦學和訂單培訓等方式,抓住時機,積極勇敢“走出去”,有的放矢“引進來”,在促進自身內涵發展的同時,打造廣西職教品牌。
【參考文獻】
[1]王海東,王全珍.我國國家資歷框架體系建設研究綜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34).
[2]趙小雅.“一帶一路”:增進教育合作交流的廣度和深度——訪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司長許濤[J].中國民族教育,2017(1).
[3]胡微,王亞南.職業教育國際化:背景、趨勢及戰略抉擇——基于新世紀以來職業教育國際化政策的分析[J].現代教育管理,2018(1).
[4]張偉遠,謝青松.資歷框架的級別和標準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7(23).
[5]謝青松,吳南中.終身教育資歷框架下的質量保證機制:歐盟和東盟的策略與啟示[J].成人教育,2019(3).
注:2020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基于國際專業認證的高職院校國際化水平提升策略研究與實踐——以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GXGZJG2020A014)
【作者簡介】陳 曉(1970— ),女,廣西南寧人,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國際教育與管理和英語教育;謝澤蕓(1989— ),女,廣西梧州人,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國際教育與管理和對外漢語教育。
(責編 黃 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