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娜
【摘要】語文作為小學階段重要的學科,其不僅承擔著傳授語言知識的重任,而且還肩負著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使命。隨著新課改的全面推進,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德育教學的滲透已經成為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也是素質教育發展的趨勢,更是學生身心發展的必然需求。因此,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學成為了小學語文教學關注的熱點問題。本文將立足于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學的必要性,結合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提出一些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的策略。
【關鍵詞】德育教學;小學語文;德育滲透;策略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必要性
(一)新課程標準和素質教育的要求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部在關于德育教學的意見中強調了“立德樹人”在我國教育事業中的重要性,提出發展社會主義接班人的本質要求就是要求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學校開展德育學科是實現德育教學的主要途徑,小學語文又是小學階段中重要的學科。因此,小學語文學科在德育教學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我國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始終堅持德育為首,五育并舉,可以看出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重要價值。
(二)學生主體發展需求
當前社會不僅需要知識性的技術人才,更加需要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學生的成長發展不僅離不開知識的“澆灌”,還需要良好的思想品德作為養分,促進學生的主體發展。小學階段是學生人生的初始階段,他們如同一張白紙,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因此,在小學階段加強德育滲透可以有效提升小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這也反映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教學的迫切性。品德就是小學生成長路上的指路明燈,這盞指路明燈將一直照亮小學生的前行之路,指引小學生健康成長。但由于小學生的心智發展并不成熟,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剖析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因材施教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學,引導小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提高小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以此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充分發揮其特殊的德育功能。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發展,提高道德認識,有必要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學。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策略
(一)在識字、寫字教學中落實德育滲透
識字寫字教育貫穿于整個小學語文教學階段,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內容。在識字寫字教學中落實德育滲透,能夠做到廣泛捕捉,全面滲透。教師在學生認識漢字時,不僅要教學生會讀、會寫,更應該讓學生明白漢字背后的意義,讓學生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例如,在學習“友”一字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普及“友”在古文中其實是由兩個“又”組成的,古文中的“又”就像是一只手,兩只手連在一起就表示兩只手緊握在一起,可以看出古代朋友會面的時候也是用握手來表示朋友之情的,這個習慣一直延續到了今天。這樣,學生不僅很快記住了“友”的讀音和書寫,而且還明白了“友”背后的故事,從而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促進學生道德水平。
(二)在口語寫作教學中落實德育滲透
言由心生,一個人的語言最能代表一個人的心境。因此,在口語寫作教學中加強德育滲透會更加直觀具象。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完一篇課文時,應該多讓學生發聲,多聽聽學生的領悟,讓學生之間展開更為廣泛的交流。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進行讀后感的寫作教學,讓學生用文字是表達真情實感。在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古詩時,學生通過大聲朗讀,在朗讀中營造出作者在重陽節這天,自己孤身一人在他鄉對親人的思念的氛圍,通過朗讀的方式加深感受,體會作者思念家鄉親人的感情。在課外作業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講述或者寫下一個關于親人的故事,升華情感。
(三)在閱讀教學中落實德育滲透
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學,除了對教材選文中德育價值的剖析外,教師應積極拓展與課文人文主題相關的閱讀素材,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拓展學生閱讀空間的同時豐富學生德育認識,可以更加充分地發揮語文學科在德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北京的春節》《臘八粥》《古詩三首》《藏戲》這四篇有關中華傳統文化的課文,是以“民風民俗”為主題,很好地反映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學生通過系統性地學習對民族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為了進一步增強學生對民族風土人情的學習熱情,教師可以在課上或者課后組織學生閱讀有關“民風民俗”的文章或者書籍,給學生推薦一些名家筆下所描繪的關于傳統節日的名篇,如,關于“臘八粥”,可以推薦學生閱讀冰心的《臘八粥》;關于“春節”有汪曾祺的《故鄉的元宵》、馮驥才的《花臉》、肖復興的《花邊餃》;教師應努力開發課外閱讀資源,選擇一些學生感興趣的閱讀資源,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擴展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而且還可以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中豐富德育認識。
(四)在實踐活動中落實德育滲透
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同時也是增強學生思想品德的有效途徑。大自然是學生最好的教育資源,借助外界環境也可以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學。換句話說,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學不應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興趣特點和身心發展情況,開展創建一些符合學生個性發展需求的實踐活動。當然,這對教師的德育教學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具備能夠拓展德育教學的渠道,創設德育教學情境,營造積極寬松的德育氛圍的能力。通過一系列的德育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學生從被動地接受德育教學知識,轉變為主動探求德育教學知識,自覺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熏陶,潛移默化地內化德育理念,自覺提高德育意識,擁有積極的道德情感,并在德育實踐活動中得到強化。只有這樣,才可以說學生的道德品質得到真正提高。例如,在《猜字謎》一課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班里開展“猜謎語大會”,通過找謎語—編謎語—猜謎語的過程,讓學生在整個活動中感受漢字的特別之處,同時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活動的意識。針對《千人糕》一課對學生進行珍惜勞動成果的教育,課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了解一種物品的制作過程,并搜集相應的圖片,組織關于珍愛勞動成果的班隊活動,通過開展實踐活動來加強對學生珍惜勞動成果的教育。
參考文獻:
[1]李夕.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德育——基于建構主義學習觀視角[J].新智慧,2021(3):47-48.
[2]潘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研究[D].海南師范大學,2020.
責任編輯? 林百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