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武
【摘要】任務型英語課堂教學(Task-based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是指在英語課堂中教師和學生能夠通過用英語對話、交流和意義創生等多種教學方式,使得學生順利地完成一系列根據其發展需求而設計的教學任務,以有效達到英語學習目標,實現跨文化溝通、交流和創新的英語教學方法。在中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它以培養中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為教學宗旨,以學生為主體,以任務為中心。任務型英語課堂具有教學的目的性、主體性、交際性、合作感、真正的生活化等特點,其任務設計應嚴格地遵循興趣性、應用性、真實性等原則;對于學生的評價采用形成性的評價滲透整個教學過程中,凸顯“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通過實施任務型的教學,激活英語課堂,從而構建高效英語課堂。
【關鍵詞】任務型;英語課堂教學;特點;任務設計原則;評價方式
《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提倡任務型教學模式,把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培養落實在教學過程中,倡導體驗、實踐、參與、交流和合作的學習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這就是一種以人為本,以實際應用為積極驅動力,以實際應用為最終目的,以實施應用為核心的課堂教學途徑,它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實踐空間,能夠更好地調動和激勵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力。“任務型語言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交際教學思想的一種發展形態,它把傳統語言運用的基本理念直接轉化為具有實踐意義的課堂教學手段和方式,是我國新課程標準所明確提出和倡導的一種教學途徑。這一目前國際上流行的語言教學方法,融匯了話題,交際功能和語言結構,形成了一套循序漸進的教育生活化學習過程,引導我們的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如何運用英語,并且有目的地做事情,真正達到Language is for doing things。任務型英語課堂教學的發展是近十幾年來我國英語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基本發展趨勢,在使用Go for it的教學實踐中,筆者體會最深的就是這套教材中涌現出大量的任務,在教師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完成這些任務讓學生掌握日常生活中不同情景所用的語言;教材中有許多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熟悉并感興趣的話題,提供了許多真實的語境和語言材料。因此,筆者發現教師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從學生“學”的角度來組織設計各類課堂教學活動,運用任務型教學。要使這種教學模式日漸成熟并不斷發揮作用,就需要對其特點、任務設計原則及實施、評價方式等基本問題進行探討。以下是筆者多年來實踐任務型英語課堂教學的幾點見解。
一、任務型英語課堂教學的特點
任務型英語課堂教學要求具有目的性、主體性、交際性、合作性、真實性和生活性等特點。它著眼于真實語言場景,以明確目標為主要導向的語言互動交際活動,倡導各種體驗、實踐、參與、交流及團隊協同合作等學習方式;它要求我們充分利用教材來組織話題,提供真實的語言環境,設計一種能夠引導學生完成語言目標的任務或活動;其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個性差異的統一。學生通過完成任務而開始學習,待任務完成后,教師再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話題中所使用的語言上,并對學生所使用的語言進行糾正和調整乃至適應,而不是以往的“先學習語言完成輸入,再通過實踐進行輸出”;它是任務驅動(task-driven)的過程,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有利于培養和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二、任務型英語課堂教學的任務設計原則
所謂的任務型課堂教學,即按照小組協同學習的基本原則,把一節英語課的內容從一個大的任務逐漸分解成為一系列小的任務,使得學生在完成這一系列的子任務中獲得到充分的練習。通過這一系列活動的開展,教師在課堂上起到的僅僅是一種設計、引導作用,學生已經成為了整個課堂的真正的主人,這也充分體現了新的課程標準所要求的“體驗式”學習精神。也就是說,這種教學路線是以具體任務為其學習動力或者是動機,以完成任務的整個過程作為其學習的途徑,以展現任務成果的形式來體現其學習的成就。學生擁有了具體語言的積極性和動力便會更加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去,并且會用自己所學的語言做事情,在做事情的同時又會進一步培養他們的語言技巧。這種教學途徑我們可以說是以應用為動力、以應用為目的、以應用為核心的教學途徑。任務作為課堂教學活動應具備以下幾個基本特點:要富有意義,能溝通和傳遞信息;解決生活中可能發生的某些交際問題以及更貼近于學生的實際。因此,我們在設計任務的時候就應該嚴格遵循以下幾個設計原則:
(一)激發興趣的原則。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可激發人的創造熱情、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當學生對教師所設計的任務產生興趣的時候,他們才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很好地完成任務。因此,每當筆者在設計任務的時候,會盡量多采用一些諸如玩游戲(Playing a game)、聽歌曲(Listening a song)、觀看視頻、演出(Watching a video or performance)、問卷調查(Making a survey)、手工制作(DIY)、親戚朋友溝通和交談(Talking with relatives or friends)、新聞訪問(News interviewing)、電子郵件往來、互致書信(E-mails or letters writing )等方式來吸引學生,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二)學以致用的原則。任務型教學的宗旨是“Learning by doing”。通過培養學生在自己做事情過程中,充分發展自己的語言能力、思維品質以及互動交流與協同合作能力,以達到培養他們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教師所設計的教學任務既要貼近現實生活,又必須要能夠充分地滿足學生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運用語言的需要,為其未來的成長做好充分的準備。所以,我們就要布置一些學以致用的教學任務。例如,筆者在課堂教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Unit 2 This is my sister時,布置了一個簡單任務:introduce yourself,讓每位學生自己制作家譜,向自己的同伴介紹自己的家庭成員:1.教師布置一個任務(task layout):給每位學生分發一張白紙;2.同桌活動(pairs work):每位學生都要繪制出自己的家譜圖,并在每個家庭成員旁邊分別用英文注明他們的姓名、關系、年齡等,然后指著家譜圖向同伴介紹自己的每個家庭成員;3.四人小組活動(groups work):一位學生詳細地介紹自己的父母和家庭情況,其余三人分別繪制出該學生的家譜圖,并互相進行檢查糾正;4.各小組推選出設計最佳、描述最清楚的一位學生向全班同學作報告(report),在全班當中挑選出最優秀的家譜設計圖,評出A、B、C級獎,并在學習欄上刊出,并且在下節課上予以口頭表彰。通過激勵,讓學生具有成就感,并不斷地調整情感和學習策略,體驗“在做中學”“在用中學”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