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冬
【摘 要】目的:探討腦出血急性期患者的護理干預效果。方法:102例腦出血急性期患者,以電腦生成隨機數法分為對照組51例和觀察組51例,各行常規護理、常規協同綜合護理。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率、焦慮情緒、神經功能。結果:兩組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觀察組(5.88%)較對照組(19.61%)低(P<0.05)。觀察組護理后焦慮自評量表(SAS)、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量表(NHISS)評分較對照組低(P<0.05)。結論:在腦出血急性期患者中綜合護理的運用,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減輕患者焦慮情緒和神經功能損傷。
【關鍵詞】并發癥;腦出血急性期;常規護理;綜合護理
腦出血為神經內科常見的一種危重癥,其發病原因較為復雜,多是由于高血壓引起小動脈硬化血管破裂而致,多見于50歲~70歲人群[1]。腦出血急性期具有病情發展快、死亡風險高等特點,需及時予以有效治療、護理措施[2]。綜合護理為一種新型護理方式,其較為注重臨床干預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可實現護理流程的優化和護理質量的提升。為明確綜合護理對腦出血急性期患者的影響,現對此展開探討。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取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本院收治的102例腦出血急性期患者,依照電腦生成隨機數法分為對照和觀察兩組。對照組51例,女23例,男28例,年齡53歲~82歲,平均年齡(70.14±3.16)歲。觀察組51例,女21例,男30例,年齡52歲~83歲,平均年齡(70.18±3.20)歲。上述數據比,無差異顯著性(P>0.05),可對比。
1.2 方法
1.2.1 對照組開展常規護理,即根據患者病情需要和醫囑,進行相應干預,內容包括病情觀察和分析、體征監測、血壓控制、用藥指導、基礎護理等。
1.2.2 觀察組在實施常規護理同時,加用綜合護理:心理干預:由于腦出血發病較為突然,且易引起肢體癱瘓、失語等問題,患者短時間內無法接受,極易出現絕望、悲傷、恐懼等負面情緒。此時,護理人員應充分理解患者,耐心地對其解釋腦出血發病原因、預后、治療方法等,介紹近期治療良好病例,告訴其保持良好心情對病情控制的重要作用,以穩定其情緒。根據患者興趣愛好,播放其喜歡的電視、音樂等,緩解其焦慮、緊張、疼痛。
行為干預:協助患者形成定時排便習慣,以避免其后期因過度緊張而導致便秘。患者排便時,應注意用屏風、簾子等物品隔開,要求探視人員和護理人員暫時離開。排便時,通常體位以坐或蹲位為最佳,便于肛管和直腸排便,但由于腦出血急性期無法采取坐或蹲位,因此應幫助患者選取左側臥位,并指導患者實施手法按摩,以促進排便。
飲食指導:根據患者體質、病情及飲食習慣,制定個性化飲食方案。患者飲食應主要以富含高維生素、纖維素食物為主,兩餐間予以患者新鮮水果,以維持其大便通暢。對無法利用口腔進食者,將水果榨成汁,以鼻飼方式喂養。同時,提醒患者多次少量飲水,晨起予以蜂蜜溫水100mL,日飲水量應大于2000mL,以促使腸胃蠕動。
肢體訓練:患者病情恢復穩定后,指導其實施無痛范圍內伸、屈及內、外展運動,幫助其進行向健側和患側翻身訓練,之后,由被動訓練逐漸過渡到自主運動,并定期按摩其下肢和臀部,以促進其下肢血液循環,預防下肢腫脹或靜脈血栓,便于其肢體功能的早期恢復。后期,指導患者開展刷牙、洗臉、穿衣、梳頭等日常活動訓練,以促使其腦功能的恢復,增加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焦慮情緒、神經功能。通過SAS焦慮自評量表、NHISS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量表,評估兩組焦慮情緒與神經功能。SAS評分范圍0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焦慮情緒越嚴重。NHISS評分范圍0分~42分,分值越高,提示神經功能損傷越明顯。
1.4 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2.1 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更低(P<0.05),見表1。

2.2 焦慮情緒、神經功能對比
護理前,組間SAS、NHISS評分比,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上述評分比,觀察組均更低(P<0.05),見表2。

3 討論
腦出血急性期患者因發病較為突然,加之肢體癱瘓、失語等功能性障礙的出現,易出現焦慮、緊張、恐懼等負面情緒,從而影響治療工作順利進行,還應施以有效護理干預措施。綜上,腦出血急性期患者中綜合護理的運用,可減少并發癥的出現,改善患者焦慮情緒和神經功能。
參考文獻
[1] 余錦剛,陳漢民,廖圣芳,等.急性腦出血患者超急性期血腫擴大速率與預后不良相關性研究[J].河北醫藥,2020,42(12):21-24,29.
[2] 馬睿杰,陳煒吉,徐霞,等.和胃針法治療失眠伴焦慮狀態的隨機對照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9,34(2):404-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