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壯
摘 要:回首百年大黨鑄就輝煌的風雨歷程,一以貫之地強化制度建設和堅守制度自信,是引領中國發展行穩致遠的永恒主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形成和發展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和社會主義實踐邏輯的有機統一,這一制度內生于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現實發展中的創造性運用,在承接歷史的基礎上不斷積淀和探索,在改革開放中推進創新和完善,在事業布局的開拓中持續鞏固和發展。進入新發展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迸發出更加強大的生機活力,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了根本保障。
關鍵詞:百年大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制度建設;制度自信
中圖分類號:D26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21)08-0061-03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開宗明義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1]。回眸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艱苦創業的百年歷程,一以貫之地堅持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是維護政治穩定和社會安寧的根本保障,與時俱進地開創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成就“中國之治”與創造“中國奇跡”的重要基石。這一制度的創立,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在人類制度史上樹起了一座豐碑。它在思想理念上實現了對資本主義制度的超越,在促進社會發展進步方面也展現了強大的比較優勢,并在當今世界上形成新的榜樣效應[2]。始終不渝地堅守制度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偉大飛躍的底線保障,毫不動搖地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根本遵循。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的偉大創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形成和發展,始終與百年大黨鑄就輝煌的風雨歷程緊密聯系,它脫胎于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在中國現實發展中的創造性運用,凝聚著黨和人民對社會主義制度建設歷史經驗的總結,承載著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提升,包含著對人類文明精神的吸納和借鑒。英國學者密爾在他的《代議制政府》一書中這樣說過:“一國人民的根本的政治制度是從該國人民的特性和生活成長起來的一種有機的產物,而絕不是故意目的的產物。”[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鮮明的內生性和獨特性,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
面對近代中國的沉淪和衰敗,無數仁人志士都在思考和探索實行什么樣的主義、建立什么樣的制度來挽救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孫中山等人用革命方式推翻了封建專制制度,主張按照西方國家的制度模式改造中國,但沒有取得成功。中國共產黨人用馬克思主義觀察中國前途命運,選定走俄國道路,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以此來拯救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從近代中國所面臨的社會現實來看,不論實行哪種主義,建立什么樣的社會制度,最根本的任務是要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在一個農村人口占多數的國家里,只有站在勞苦大眾的立場上解決現實社會問題,才能擁有推動社會變革的強大支撐力量。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伊始就明確提出用社會主義拯救中國的主張,始終帶領人民高舉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旗幟,這樣的主張不僅切合中國勞苦大眾擺脫階級剝削、階級壓迫的愿望,同時也符合中國社會發展的趨勢。
對于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來說,只有實現工業化、現代化才能避免重蹈殖民地的覆轍。在具備相應的經濟社會發展條件之后,我們黨以和平過渡的方式逐步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并在確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過程中堅持選擇和運用計劃經濟,建立了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那里,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在公有制基礎上有計劃地組織生產。我們黨建立計劃經濟體制不僅是因為有社會主義的理論導向,還有更現實的社會發展要求,這就是力圖通過集中有限的資源加快國家工業化建設和經濟建設,使國家有效地抑制歷史遺留的經濟惡性波動問題,為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和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國的計劃經濟體制也基本形成,至此“我國在舊中國遺留下來的‘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備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4],這也成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又一重要前提。
二、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的初步探索
自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我們黨開始集中思考和探索社會主義制度在新中國生根發芽的問題,這其中既有對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新思考和新舉措,也存在著一些思想認識上的局限和偏差。黨的十八大報告對這一時期的探索做出這樣的評價:“在探索過程中,雖然經歷了嚴重曲折,但黨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5]這也表明黨在這一時期對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探索中既有失誤也有成就,但無論是失誤的教訓還是探索的成就,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首先,確立了民主集中制和黨的集體領導原則,為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社會的穩定發展夯實了制度基礎。實行民主和集中的有機結合是我們黨和國家制度的顯著特點,它通過高度的人民民主和黨內民主來充分匯集民意與民智,將來自社會各界的正確意見集中起來,從而站在人民立場上制定出最佳政策,這一制度原則能夠充分彰顯社會主義制度的活力與效率。相應的,建立民主集中制必須實行集體領導,這是民主集中制的內在要求,也是民主集中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行集體領導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特點,我們所設置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就是執行黨集體領導的一個重要體現,既能在集體領導中發揮個人分工的優勢,也更加高效地將中央決策部署延伸到最基層、拓展到全社會,堅持民主集中制和黨的集體領導原則對于保障和推動黨的事業順利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其次,創立了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學說,為社會主義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了理論依據。馬克思、恩格斯曾充分論證了階級矛盾是階級社會的主要矛盾,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變革的主要動力,但是關于社會主義社會是否還存在著對立矛盾,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并沒有給出精確的論證。毛澤東依據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產生的一些新矛盾以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出現的一些新情況,首次提出并系統闡釋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以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等重大問題,形成了科學完整的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理論。他明確強調:“社會主義社會中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不過社會主義基本矛盾不具有對抗性,可以經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得到解決。”[6]而社會主義社會存在著的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則是兩類性質完全不同的矛盾,敵我矛盾表現為敵對勢力余毒的官僚主義、以權謀私等現象,而人民內部矛盾則大多表現為是非長短等社會問題。正確認識兩類不同社會矛盾,對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起到了關鍵作用,尤其是通過“團結—批評—團結”的民主方式來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的思想,明確了社會主義改造后黨和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
最后也要看到,由于對單一公有制的過度追求和對計劃經濟的長期固守,導致在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過程中出現了偏差。社會主義要建立和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發展的規律,馬克思、恩格斯從理論上闡明論證了實現生產資料的社會占有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是實現社會成員共同富裕的基礎。我國在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將科學社會主義的公有制思想付諸了實踐,采用了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兩種公有制基本形式,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然而在實踐過程中,我們出現了忽視生產力發展水平而單純進行生產關系變革的錯誤,僅僅將公有化程度的高低作為衡量社會主義的主要標準。究其原因,還是過于簡單化地理解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消滅私有制和建立公有制的思想,單純地把私有經濟、個體經濟都看成是同公有制經濟互不相融的經濟形式,認為私有經濟的存在會對公有制經濟產生直接的危害,從而成為滋生資本主義的土壤。但隨著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推進和國民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計劃經濟體制資源配置失效、效率低下、經濟發展缺乏活力等弊端也在不斷顯露出來,嚴重妨礙了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我們黨在這一時期對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探索也由于計劃經濟觀念的束縛而受到了局限。
三、在改革開放中推進制度完善和創新
改革開放不僅促進了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創新發展,也直接催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形成和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黨充分認識到制度問題是關乎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所在,只有不斷加強和完善制度建設,才能保障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才能使社會主義事業獲得持續健康發展。中國共產黨在深刻總結社會主義建設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對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進行了全面修復和完善,同時也在改革開放中逐步實現了對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全面更新,最終在各項制度的發展和完善中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制度基礎。
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設和完善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新時期面臨的首要任務就是對政治制度的全面修復和完善。一是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修復和完善,這也標志著我國民主制度化、法律化進程的全面推進。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我們黨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對新時期的根本任務和政治、經濟、文化制度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規定,尤其是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相繼推出常委會議事規則、代表法、立法法、監督法等法律法規為標志,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得到了充分發展。二是不斷推進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規范化。黨的十二大在毛澤東提出的與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這一方針基礎上,又加上了“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八個字,并強調要長期堅持這十六字方針。1993年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載入憲法,使其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得到了確認。三是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和完善。隨著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恢復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法》也順利出臺,以法律形式把我們黨確定的有利于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加強民族團結的重大決策,以及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基本經驗規定下來,充分保障了各個民族的政治地位和政治權利。四是建立和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改革開放也逐步催生了單位制和人民公社制的瓦解,我國社會中產生了大量的群眾性自治組織。198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首次將村民委員會和居民委員會寫進憲法,并對其性質、任務和作用作出明確規定。黨的十七大更是將農村居民委員會和城市居民委員會作為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范疇。至此,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中的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改革開放的進程也促使我們黨實現了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創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由于對計劃經濟體制的長期固守,嚴重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抑制了社會發展中的活力,導致人民生活水平無法得到進一步提高。破除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計劃經濟體制,改變社會相互隔離的僵化狀態,也就成為改革的首要任務。自1979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廣、鄉鎮企業的興起和經濟特區的建立所取得的成績及帶來的沖擊,逐步促使了計劃經濟體制的解體,并使原有的體制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黨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使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適應供求關系的變化”[7]。此后,我們黨不斷深化對市場經濟的認識,并在實踐中完善市場經濟與我國現實社會發展的結合,可以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的確立,不僅推動了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也促進著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更新和發展。
四、在事業布局的開拓中堅守制度自信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建設的總體布局,五大建設相輔相成、相互關聯,這一總體布局也體現了黨中央對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考量,開啟了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新進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8]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之際,全面總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為新時代全面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供了科學指南和基本遵循。
任何一種制度走向成熟定型,都需要一個不斷改革、逐步積累的過程。改革開放促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形成、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也彰顯出自身的獨特優勢。在當代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就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讓人民共享社會發展成果;必須堅持社會公平正義,建立健全保障社會公平的制度體系,讓公平正義的陽光普照每一個社會成員。而這一切,都要以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前提,堅定制度自信,推進制度創新,面向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問題構建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各方面都更加完善、更加完備、更加有效。
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也面臨著一系列極具挑戰性的困難和問題。完備完善的制度體系,是一個國家能夠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重要依托,也是一個國家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也正在從大國走向強國,并日趨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中國發展同世界發展的聯系更加緊密,同世界的交融性、互動性也在顯著增強。中國的發展及其走向,中國在國際社會的立場及其態度,已經成為世界普遍關注的焦點。而中國自身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多重身份集于一身,必然也面臨著許多必須獨立應對的風險挑戰。因此,要長期贏得發展的主動和優勢,有效化解各種風險挑戰,就必須著力完善國家制度及各個方面的制度,以制度優勢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和抗擊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特色鮮明、富有效率的,但還不是盡善盡美、成熟定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也要不斷完善。”[9]通過完善國家治理體系,提高治理能力,不斷激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產生持久的系統效能,是我們堅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思路和必要舉措。
一言以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和社會主義實踐邏輯的有機統一。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巨大成就,已經充分顯示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但我們也應認識到在制度建設方面,尤其是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方面,仍有許多需要持續改進的環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發展階段,強化制度信念,堅定制度自信,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不斷革除體制機制的弊端,是百年大黨引領中國現代化新征程的動力之源。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8.
[2]秦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20:1.
[3][英]J.S.密爾.代議制政府[M].汪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6.
[4]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185.
[5]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8.
[6]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4.
[7]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8.
[8]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512.
[9]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