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春英
【摘要】小學是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關鍵階段,同時也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時期。語文是小學階段的一門基礎課程,屬于語言類學科,教學目的在于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在小學語文內容中,既包括現代文,還涵蓋了文言文,其中文言文學習不僅能讓學生了解古代文化,還能讓古人之智為今所用。由于文言文使用年代較為久遠,具有抽象性、多面性等特點,小學生學習難度較大,其一直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難點內容。因此,在信息化視野下提高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效果,要求教師積極探索信息化教學途徑,引導學生深入文言文語言中,學習、理解和借鑒語言,提高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
【關鍵詞】信息化視野;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策略;教育教學;素質教育;全面發展
隨著新課程改革進程的不斷推進,我國越發注重素質教育,提倡全面發展教育理念,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更高要求。語文學習使人充實,給人智慧,促人前進,不僅能夠增強學生思考能力,還能提高學生寫作能力。文言文是古人使用的書面用語,同時也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但由于文言文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等特點,教學難度較大,學生難以深入理解文言文內涵。傳統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模式以教師口頭講解為主,使得知識理解較為抽象,學生無法直觀學習和理解文言文知識,難以取得理想教學效果[1]。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進步,計算機進入了千家萬戶,互聯網技術被應用于各個行業當中。信息技術因其具有直觀性和形象性的優勢被廣泛應用于小學語文的教育教學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提高學生的文言文水平,進而實現學生的全方面發展。在信息化視野下,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的信息化已成為教學主流趨勢,多媒體的運用改變了很多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弊端,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一、問題引導,體會韻味
立足于信息化視角,以往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所采用的傳統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學生對于學習的需求,這就要求教師轉變自身教學觀念,積極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引導學生主動陳述、思考和解決問題,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和機會進行自由交流,訓練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在當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即便很多教學內容可讓學生學到知識,但仍然會受到課本限制,不利于學生知識面的拓展。因此,教師運用互聯網技術開展教學,并設置疑問引導,不僅能豐富文言文教學的內容,還能將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化、形象化,讓學生更為直觀地學習,進而體會到文言文學習的韻味。
以小學語文統編本教材中三年級上冊《司馬光》一課教學實踐為例,我在課前就讓學生通過翻閱書本、查閱資料等方式搜集與文言文相關的知識,了解“司馬光”的生平事跡,這有利于學生在學習文言文時能快速進入狀態。課堂教學時,我再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吟誦《司馬光》的音頻,吟誦不同于學生平日接觸的朗讀,它是古人讀詩讀文的基本方法,對語速、語調和節奏等均提出了相應要求,讓學生聽文言文吟誦,可讓學生了解文言文各處押韻、停頓等技巧。在此基礎上,我再設置一系列問題:“你們知道文言文該如何斷句嗎?”“在剛才的吟誦中,你們能否分辨各個停頓處?”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發現文言文讀法與現代文的異同之處。有的學生回答道:“文言文句號處的停頓更長,而逗號稍短?!庇械膶W生認為:文言文多是單音節詞,詞與詞之間依據意思也需適當停頓,但停頓更短。在引導學生了解文言文閱讀的技巧后,我再讓學生朗讀課文,這時學生就能基本做到抑揚頓挫,進而體會到文言文學習的韻味。
二、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小學生的年齡尚小,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等均未發展成熟,其所積累的社會經驗、學習經驗等均較少,仍處于探索語言的初步階段,加上小學生在文言文教學中常受到外界環境的干擾和影響,難以集中注意力,這就導致教師在教學文言文時,學生無法集中精力,進而影響接下來的教學效果。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漢字,并具備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但諸多教師在文言文教學時,采取灌輸式表達方法,僅對文言文難懂處進行標注,讓學生反復理解,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在信息化視野下,利用多媒體設備創設出自由、愉悅的教學情境,可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不同情境中體會文言文的內涵,進而提高文言文教學效果[2]。
在教學小學語文統編本教材中三年級上冊《但愿人長久》一課時,我提前下載好《水調歌頭》這首歌曲,在導入新課時,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歌曲,讓學生在悠揚、婉轉的歌聲中進行學習,營造出輕松、自由的學習氛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所有學生都積極投入到文言文學習中,加深學生對文本的記憶和理解。隨后,我組織學生學習這首歌曲,并規定完成時間最短的學生能夠獲取獎勵,這樣就營造出了互動氛圍。由于學生都具有較強好勝心,在競爭的氛圍下,他們都會主動、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從而提高文言文教學效率和質量。在此基礎上,我指導學生找出文中優美的詞語,再組織學生進行分組,以小組為單位利用字典解釋相關詞語的含義,再寫出與這些詞語相同結構或相似結構的其他詞語,并引導學生使用以上詞語進行交流。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就會發現文言文運用的技巧和方法,明白在不同情境下,同一詞語可能表達不同的意思,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詞語,還能將語言文字知識轉化為實際交流能力,進而讓學生應用于口語表達訓練中,不斷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
三、展開想象,理解內容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遠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不僅推動著進步,還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彪m然小學生的智力水平相對薄弱,但求知欲望較為強烈,想象力更是非常豐富。在信息化視角下,教師可重復利用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性格特點,在文言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大膽展開想象,感知文言文內容,并對文言文進行深入理解。
以小學語文統編本教材三年級下冊中《守株待兔》一課教學實踐為例,在課前我就先制作好教學課件,在教學時采用看圖猜寓言故事的方式,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為學生學習本課奠定基礎?;诖?,我再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吟誦《守株待兔》的音頻,當學生聽到“折頸而死”這一句時,我就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你們能想象出當時種田人的心情是怎樣的嗎?”學生在聽到這一問題后,紛紛開始想象,有的學生甚至惟妙惟肖地模仿,最后一致得出答案:“種田人十分開心?!苯又乙龑W生思考:“你們還知道哪些代表高興的四字詞語呢?”在提出問題的基礎上,我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交流、討論,有的學生回答:“喜出望外!”有的學生回答:“喜極而泣!”這樣的教學不僅能降低文言文學習難度,還能幫助學生積累詞語。在學習完《守株待兔》一文后,我再進行課后延伸,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些寓言故事的精彩片段,并引導學生想象,激發學生對于寓言故事的閱讀興趣,以實現文言文教學的課內課外相結合。通過開展想象,讓學生感悟文言文內容,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吟誦。
四、運用遷移,指導方法
對于小學生來說,其對于問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較強,在學習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各種問題,教師可以通過問題導向,對學生進行口語表達訓練,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鼓勵學生積極發言,敢于質疑,在此過程中,教師可關注到各個學生的優缺點,進而對其進行適當的指導和訓練,幫助學生理解文言文。由于文言文的句式表達、詞語表述等均與現代文不同,即便學生從小學習古詩詞,具有一定經驗,掌握了一些方法,但文言文閱讀難度更大,因此要求教師運用遷移方法,將學生已有的學習古詩詞的經驗和方法遷移到文言文學習中,降低文言文教學難度。
以小學語文統編本教材三年級上冊《司馬光》一課教學實踐為例,我引導學生借助注釋理解文章含義,注釋理解是小學生學習古詩最為常用的一種方法,一般是對文言文中古今異義、學生難以理解的詞語進行解釋,它對小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具有重要作用。在統編本教材中,課文插圖均是編者依據學生年齡特點進行精心設計的,不僅內涵豐富,且色彩明麗。我利用多媒體設備將各種注釋詳細列舉,讓學生仔細閱讀,當閱讀到“一兒登甕”一句時,由于“甕”字在現代并不常見,小學生常不知其為何物,若只看課文注釋,難以理解其含義,于是我就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有關甕的圖片,讓學生記住其樣子。此外,讀到“水迸,兒得活”一句時,教材中對于“迸”一字的注釋是“涌出”,學生僅憑注釋難以理解,我也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插圖,讓學生觀察,進而讓學生體會“涌出”的內涵。
綜上所述,立足于信息化視野,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依據學生學習特點,制定出適宜學生發展的信息化教學方法。教師可運用信息技術將圖片、視頻和音頻等形式直觀呈現給學生,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參與程度,進而提高文言文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楊峰權.從司馬光“砸缸救人”到“破甕救友”—兼談統編小學教材文言文的特點[J].語文建設,2019(22):53-54,68.
[2]楊詮.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引入小古文教學的實踐探索[J].教育觀察,2019,8(08):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