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詞匯教學是目前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問題比較多的模塊。基于泛雅網絡教學平臺和iTEST測試系統的混合式詞匯教學法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其對教師的依賴性比較大,學生對詞匯學習的頻率和時間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在此基礎上,基于“上課啦”的詞匯測試系統的建設和應用,有助于學生實現詞匯的移動學習,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管理能力的培養,實現英語學習不受時空限制。
【關鍵詞】詞匯教學;移動學習;自主學習
【作者簡介】何小香(1979-),女,浙江淳安人,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美國文學、英語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為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MOOCs的大學英語翻轉課堂交互模式構建研究”(項目編號:YBJG20186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一、引言
信息化教學的大環境下,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已深入到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具體到大學英語精讀的教學實踐中,在學分壓縮、課時減少的大背景下,科學的課程設計,合理、有效地安排線上、線下教學的內容,可以在不縮減教學內容的前提下,達到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學習能力,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摸索中,大學英語精讀首先是在“泛雅網絡教學平臺”建課,課程組按單元內容制作微視頻,每一個單元包括單元背景知識和詞匯句法講解兩個部分,并把寫作和翻譯內容與課程單元內容相結合,發布在不同的單元,與課程單元要求相對應。微視頻不僅能夠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加強學生的英語國家社會文化知識,同時詞匯和句法的講解可以節省課堂講授的時間。線上自主學習、發現問題,課堂有針對性的討論、解決問題,實現線上、線下教與學的進一步融合。 在教學實踐中,學生提出最多、最頻繁的一個問題,是詞匯的學習與掌握。按實際的調查顯示,90%以上的同學對詞匯學習存在問題。在上一輪的教學中,課程組引進iTEST 測試系統,教師使用系統提供題庫,自行組卷,定期測試學生,學生線下學習,線上練習或測試,以測促學,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該教學模式對教師的依賴性比較大,學生對詞匯學習的頻率和時間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本輪的教學實踐中,課程組采用“上課啦”測試系統,課程組教師建設題庫,系統定期自動推送練習和測試題目給學生,構建詞匯的移動學習模式,實現了詞匯學習的高頻、高效和自主學習。
二、詞匯的移動學習
移動學習(Mobile Learning)的概念最早由愛爾蘭教育技術專家德斯蒙德·基更 (Desmond Keegan)提出。隨著教育技術的發展,師生在時空分離、學生從集體中分離的情況下,教學活動仍可以持續進行。在《從遠程學習到電子學習再到移動學習》(“ From d-learning, to e-learning, to m-learning”)一文中,基更將教師和學生主體交互活動在時空分離的狀態中的學習演變進行了總結,歸納為d-learning(distance learning)遠程學習、e-learning( electronic learning)電子學習和m-learning ( mobile learning)移動學習三種不同的形態。繼電子學習之后,移動學習是進入21世紀以來遠程學習的主要形式,其比較明確的概念是由Alexander Dye等在2003年提出。不同以往的攜帶實體教材,在不同地點進行的學習模式,移動學習主要指“一種在移動計算設備幫助下的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發生的學習,移動學習所使用的移動計算設備必須能夠有效地呈現學習內容并且提供教師與學習者之間的雙向交流”。 移動學習強調教學和學習者之間的互動,是在數字化學習的基礎上主要通過有效結合移動計算技術給學習者帶來隨時隨地學習的全新感受,是未來構建學習型社會一種不可缺少的學習模式。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也指出,“現代教學手段的使用要主動適應新時代大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方式,密切關注移動學習理論與技術的最新發展,鼓勵高校設計和建設‘移動英語學習平臺”,并提出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鼓勵各高校開發和設計文言專項技能類App訓練與測評。在移動學習的背景下,基于“上課啦”的詞匯學習和測試系統順勢而生。
三、“上課啦”測試平臺
“上課啦”的詞匯學習和測試系統由軟件和題庫兩部分組成。 詞匯測試系統鑲嵌在“上課啦”平臺,這是在校師生學習生活必備的一款App,系統內嵌學生考勤、請假審批、學情分析、課程過程考核等小插件,這樣既可以避免新的App給學生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和困擾,也可以讓詞匯學習和測試更日常化。每周系統會按計劃推送練習和測試的內容,并設有自動提醒功能。系統推送的練習內容,學生可以重復進行,不計入最終的成績;測試的內容,主要是測試范圍內的100道選擇題,學生需要在8分鐘之內完成,而且只有在規定時間內至少完成測試題目的60%以上的內容系統才會生成成績。這就要求學生對所測試的內容非常熟悉,而這也就意味著學生必須進行反復練習,才能在規定的時間內較好地完成測試。學生可以在手機上隨時隨地學習,也可充分利用碎片時間學習。
題庫是測試系統的核心部分,直接影響到學習的效果。測試的題庫由大學英語四級詞匯和大學英語六級詞匯兩部分組成。題庫建設小組篩選出四級重點詞匯5000個和六級重點詞匯1200個。出題小組總共完成12000題,題目以選擇題為主。經過三輪的校對,題庫基本成型。在正式發布給全部大一學生使用之前,教師和部分學生自測,以確保試題準確、有效。
在第一個學期的測試中,從正式投入使用到學期結束,共進行了10周的測試。每周的階段性報告顯示,學生詞匯學習的時間和積極性都在逐步提高。全校有一半以上的學院周答題率達到100%,幾乎所有專業的學生的平均成績均在80分以上,甚至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周成績滿分。周測試結束后,總結報告顯示,總成績在900分以上的學生達到了15.2%,總成績在800以上的同學達到了51.5%,10次測試完成少于六次的學生只占到1.8%。對部分上榜的學生的訪談顯示,取得好成績的關鍵是多練。平時一遍一遍地練習,測試的時候才能熟能生巧,在兩分鐘左右,甚或更短的時間內答對所有的題目。一學期的測試結束后,系統會把班級的成績自動推送給任課教師,成為學生形成性評估成績的一部分。
四、后續發展
在使用的整個過程中,測試系統運行基本穩定,學生對測試的內容反映良好,但整個測試系統還有進一步改進的空間。
1.改進界面設計。在線上學習中,交互界面會影響學習的效果和學生的使用意愿。研究者認為,在網絡教學中,學習者和學習平臺之間交互質量至關重要,是影響網絡學習質量的重要因素。“上課啦”詞匯測試系統作為學校自主研發的App,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便捷,學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隨時隨地學習。系統界面清晰,操作簡單,實現了“易學性”的特點,但同時,過于簡單的界面設計,也使系統缺少趣味性。這是系統設計需要進一步改進的方面。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也出現過不少的問題,例如測試時間截止,而學生無法提交成績,或者學生提交成績,而教師無法查到學生的成績,或者學生意外觸碰界面系統自動提交測試等情況。進一步優化界面,可以提高學生在線學習的愉悅感和沉浸感。
2.促進題庫建設。進一步優化試題庫。在測試的過程中,也出現一部分選項設置不太合理的題目,或者是太過于簡單而不具有考核意義的題目,因此,在接下去的使用中,首先應刪除沒有意義的題目,改進不合理的選項,避免出現過度干擾的選項。其次,改進現有題型,增加題目類型。目前的題庫,主要是以單詞選擇題為主,題型比較單一,并且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缺少必要的語境。在接下去的題庫建設中,應豐富題目類型,選擇核心詞匯,編撰語境選擇題,便于學生上下文學習,同時在選擇例句的時候,應注意選擇典型性、知識性強的例句,同時也應兼顧趣味性。
3.學習共同體建設。“學習共同體是所有人因共同的使命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學習的組織,共同體中的人共同分享學習的興趣,共同尋找通向知識的旅程和理解世界運作的方式,朝著教育這一相同的目標而共同努力”。共同的學習目標和良好的競爭環境可以促進學習效果的提高。以英語教學班級為單位,成立詞匯學習共同體、英語學習共同體。共同體中的每一位成員要相互督促、相互競爭、互相鼓勵、互相帶動形成濃厚的學習氛圍,同時每學期選出詞匯學習優勝的同學,參加學校舉辦的詞匯競賽半決賽,并選拔一部分學生參加決賽,以提高全體同學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
大學英語教學實踐表明基于“上課啦”平臺的詞匯移動學習模式是信息化教學時代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的有效嘗試,該教學模式能有效解決在大學英語課程學分減少的背景下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效率和能動性,構建處處能學、時時能學的學習模式和環境,極大地增強學生學習的學習投入,同時也有助于構建大學英語學習共同體,促進學生間相互競爭、相互促進、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Desmond Keegan. 從遠程學習到電子學習再到移動學習[J].開放教育研究,2000(5):6-10.
[2]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3]徐春華,傅鋼善,侯小菊.我國高校教師的TPACK水平及發展策略[J].現代教育技術,2018(1):59-65.
[4]安富海.信息技術支持的城鄉教師教學共同體構建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9(7):7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