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乃溫
摘要:在國內經濟發展勢頭日益強勁的情況下,人們越來越重視教育事業,高等美術教育就此獲取了良好的發展契機,逐步向全新的發展階段邁進。高校美術課程是課程設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著美術教育相對良好的發展態勢,慢慢表現出來一系列的問題和不足。因此,以高校美術教育專業的課程為立足點,對高校美術教育工作中所表現出來的問題進行探究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高校;美術教育專業;美術課程
在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的過程中,人們自然對教育事業給予了更大的關注,這推動著高等美術教育逐步向新時期邁進。基礎設施逐步得到完善,教學條件也隨之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教育資金投入量持續增加,辦學環境得到不斷的改良和優化。在高校改革的大背景下,各個院校不斷增加招生人數,這極大支撐了高校美術教育專業的長期、穩定發展。然而,盡管教育事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高校美術教育還是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和不足。面對這樣一種狀況,我們需要對此進行深入探究和拓展,在后續工作中不斷調整和改進。就國內高校美術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狀況來看,其所設置的課程過于貼近專業院校的培養模式,對培養和鍛煉學生的繪畫技能和學生的藝術家特質過于關注,而自身的師范性得不到應有的重視,未能全面、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師范生技能和作為美術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技能。
一、美術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和就業狀況
(一)美術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現狀
首先,在態度方面存在看重思想而對政策關注不足、重口頭而對措施關注不足、重表面而輕行動的問題。在國內經濟發展水平持續提升,市場需求日益旺盛的情況下,最近幾年,絕大部分綜合性院校都進行了美術院系的創辦,并逐步進行辦學規模的擴張,但僅僅是在思想方面給予足夠的重視。而現實情況是,除了部分專業化的藝術類高等院校,很多綜合性院校在組織和開展美術教育工作的時候,所沿用的管理體制及所創建的美術教育模式都是一味地對其他學科進行學習和效仿,未能體現出其專業特性。教學過程中,學生通常都以教師的評判為依據,對教師的繪畫模式及思維過于依賴。美術教育專業的教學內容一般涉及理論知識、評價賞析、教育研究和繪畫技能以及現實運用等方面,就此應從專業培養目標出發,對學生的教研、審美和創造等各項能力進行培養和鍛煉。教育部1998年發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借此將教育學和藝術學確定為師范類院校美術學專業的主干學科,并從知識和能力方面對畢業生提出了以下要求:“對與美術及美術教育學有關的基礎性理論、技能知識進行學習和掌握;在美術教育方面,應該具備能夠在中高等院校教學、管理以及開展學科研究的能力;具備美術創作及科研能力;具備美術鑒賞及評析能力;具備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下組織開展美術教學活動的能力;對現代化的資料檢索和信息獲取方法及技術進行了解和把握,有能力參與相關科研活動。”
其次,重技術傳授而輕理論研究和人文精神認知。所謂的人文精神,指的是人的意識對自身的最終精神追求,是以人本理念為核心,對人的價值及尊嚴進行維護,重點關心并關懷人類處境。高校美術教育專業教學人文精神不足的主要表現為:美術理論知識常常被忽視,得不到足夠的重視。現如今,學生未能全面深刻地認知美術史,對藝術理論掌握有限,特別是美學支撐不足,面對優秀的繪畫作品時無法有效認知并感悟其中的文化內涵,面對劣質的繪畫作品時也無法分析哪些地方不盡如人意,這成為高校美術教育工作的一大缺陷。人們的普遍觀念是,開設高校美術教育課程的目的在于對學生進行學院派美術技法及理念的傳授,卻不重視文化課和人文知識的傳授,這就造成美術教育專業課程設置與實際需要脫節的問題,學生的人文素養普遍低下。在高校美術教育專業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忽視還導致了重模仿輕創造、重功利輕價值、重實用輕生活、重理性輕人性的誤區。絕大多數學生僅能對常規操作技能進行學習和掌握,與真正的美術教育者和實踐者相比,其能力還是有所欠缺的。
最后,對繪畫經驗的傳授過于關注,在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方面關注不足,對于創造性美術教育嚴重缺失。創造性美術教育指的是,有機融合創造學的理論和方法,遵循美術創造的規律,并在現實的美術教育活動中對其進行運用,培養創新型美術人才。當前,在我國高等美術教育中,教育思想長期落后于時代,教學方法的創新跟不上潮流,教學與社會實踐、人才需求相脫離。很長一段時間內,高校美術教育專業的教學中,專業知識的講授中往往過于重視畫法步驟的演示、繪畫技法的嘗試等“套路”運用。然而現實情況是,教學不能以模式的傳授為主。因為教學期間,學生所能獲取到的技法和方法是非常有限的,并且這種技法和方法會大大限制學生的創造力,學生容易被“招式”所限,扼殺了創造力,其工作需求也難以得到最大化的滿足。為此,在組織和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需要大力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在技能訓練和技巧提升方面不拘一格,鼓勵并引導學生深入研究,積極探索,將個性充分發揮出來,并從現實情況出發,對先進教學理念進行學習和借鑒,讓學生逐步具備較強的思辨能力和不斷自我學習的能力。
(二)美術教育專業學生的就業狀況
在我國不斷大力改革人事制度的背景下,師范生“包分配”的傳統體制已被徹底打破,甚至于教師資格證也不是師范生的標配,還需要學生自己報名、學習、考取。基于此,地方各級單位在選拔擁有相同學歷水平的畢業生時,通常都會定期組織統一化的選錄考試,就此對優秀人才進行精心篩選。此種人才選聘模式要求畢業生必須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招考分為筆試、面試和能力測試三個環節,相對全面、客觀地考驗畢業生的綜合能力。筆試環節涉及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理論知識、技能、課改理念、政策法規和職業道德等方面的內容,非常寬泛,導致很多師范畢業生心生畏懼。因此,畢業生在為統錄考試做準備的時候,往往會感到慌亂,而根源則在于其大學學習期間的知識儲備有限,能力不足。此情況的形成有兩種原因:一是高校在設置美術教育類課程的時候,未對其師范性進行明確和強調,無法全面培養學生的師范生技能;二是畢業生缺乏強烈的師范意識,對學科發展及相關信息關注不足。此種情況下,用人單位最終選拔出來的人才不盡如人意,畢業生的就業難度也大大增加。面對日益緊張的就業局勢,想要實現畢業生就業率的提升,重點就在于學生素質的培養,然而素質培養的過程是相當漫長的。那么,對于普通高校而言,其工作重點應在于立足社會的人才需求,通過課改來實現高素質人才的培養,能夠培養出真正符合社會發展需要和中小學教育所需要的人才。
二、關于美術教育專業課程改革的幾點建議
高校美術教育應如何應對當前的這些狀況呢?結合目前美術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和新時期對中小學美術教師的要求,想要指引普通高校有所針對地培養美術教育專業人才,我們應該大力改革傳統的課程設置模式,在設置課程的時候,對美國的“依托于多學科的藝術教育模式”進行學習和借鑒。此模式的內涵分為兩層:一是將藝術教育劃歸到人文學科范疇,將其當作一門人文學科;二是藝術教育是以藝術史、藝術創作、藝術賞析和美學這四類人文學科的整合為形成和發展根基的。由此,筆者僅以個人意見提出幾點建議。
首先,美術教育專業的大學美術課程涉及的內容要足夠廣泛,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對于美術教育專業學生而言,既應該做到基本功扎實,也應該對繪畫知識、藝術常識等及繪畫周邊知識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把握。因此,我們應該逐步讓學生從僅僅只會畫畫,對藝術理論一知半解,并且缺乏藝術修養的不良狀況中解脫出來。
其次,美術教育專業的所開設的美術課程應該適應于中小學美術教學活動,例如探討學習如何通過繪畫的聯系培養中小學生的觀察事物的習慣,又或者怎么把一堂枯燥的基本功訓練課程上得生動有趣等等。師范類院校所開設的美術課程以及所組織的各項活動,要能夠滿足社會發展和教學工作的現實要求。在設置課程方面,應該做到與時俱進,有所預見地進行課程的開設,立足于社會現實,進行全能型人才的重點培養。
最后,美術教育專業的在美術課改工作中應該對現代美術的發展狀況和中小學美術教學動態進行密切關注。中小學美術教育的變化和課改會直接影響美術師范生的培養方向,并且能夠有效指引了知識的整合,所以高校美術教育專業課程改革應伴隨著中學教學改革而改革,要結合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出能夠勝任當前中學美術教育的教育工作者。
三、結語
美術師范專業著重培養的是中小學美術教育工作者,而不是藝術家,會畫會創作和會教學中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會教學某種程度上不代表一定能畫多好或者一定是藝術家,所以美術教育專業學生專業教學方面知識面一定要龐大,以面對未來學生的各種提問。另外,所培養美術師范生的就業率可作為評估高校辦學層次及水平的有效指標,為此,我們一定要結合當前中學美術教育來進行高校美術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改革,從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出發,能講比能畫更重要,適當調整課程,增強課程教學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1998年頒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王柯平,楊平,李中澤,等.美國藝術教育新臺階[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3]常銳倫.美術學科教育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4]張錦莉.高校美術教育與中學美術教育如何接軌[J].藝術教育,2005(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