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九大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部署。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這充分表明,鄉村振興,勢在必行。近些年來,農村發展中潛藏的問題不斷凸現,諸如東西貧富差距拉大、資源配置失衡、“空心村”增多等等。如果不盡快解決這些問題,會嚴重影響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從鄉村干部隊伍看,也存在著許多短板,諸如國家黨政機關公務人員不安心農村工作、當地農民黨員干部能力不強等等。因此,要采取得力措施,提高鄉村黨員干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以完成鄉村振興大業。
關鍵詞:新時代;鄉村振興;黨員干部
中圖分類號:F327;D267.2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21.04.004
黨的十九大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部署,指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1]上述要求落實到工作層面,就是要健康有序地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從而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欲達此目的,關鍵在于鄉村黨員干部隊伍的振興。
一、當前鄉村發展中的突出問題
據2021年5月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9.0199億人,占63.89%;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5.0979億人,占36.11%。與2010年相比,城鎮人口增加2.3642億人,鄉村人口減少1.6436億人,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4.21個百分點。也就是說,有近36%約5億人口居住在農村。隨著我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深入發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政策逐步落實落地,近10年來我國新型城鎮化進程穩步推進,城鎮化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但是當前鄉村發展中仍存在著許多問題,需要我們更好認識和切實解決這些問題,方能推動鄉村振興。
第一,由于受地理環境、自然資源和歷史條件等因素影響,地區發展不平衡,東西差距繼續擴大。就山東省范圍調查情況來看,東部沿海地區發達縣市GDP在500億元以上的較多,近半數鄉鎮GDP過100億元,有一大批村集體收入在100萬元以上(在沿海較富裕的鄉鎮中,欠發達村的集體收入也在10萬元上下的水平線上),農民每年人均收入在2萬元以上。西部內陸地區GDP過百億元的縣不足三分之一,GDP在100億元以上的鄉鎮數量不多,特別是魯西南菏澤、魯西北聊城、魯北德州等地區比較落后,年集體收入超過萬元的村很少,有些村集體幾乎沒有收入。從山東省范圍來看,西部地區的農村勞動力紛紛向東部地區轉移,使得西部地區愈加落后。當然,東部地區的一些農村青壯年也有許多離開家鄉到更富裕的地區,特別是到一、二線城市打工掙錢。
第二,由于工業化、城鎮化的不斷推進,農村“空心化”現象比較普遍,人力支撐不足態勢加劇。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工業用工需求對農業勞動力的虹吸力度不斷增大,現有農村人口已難以支撐當地農業、農村發展的需要。由于青壯年外出打工,次生了許多問題,諸如老人無人照顧、兒童缺乏監護、破屋危房失修、水庫池塘廢棄、田間道路毀壞、耕地出現荒蕪等等。由于在家務農人員多為六七十歲上下的老人,勞動能力低下,對現有農用地不能很好地進行耕種生產,多數村莊的農業種植效益不高,有的出現種地賠本現象,挫傷了農民種地的積極性,造成土地浪費。相對落后的村莊可持續發展后勁嚴重不足,產業基礎十分薄弱,幾乎沒有產業項目,只能靠傳統種植和養殖,收入微薄,一旦患上大病或遇到災害,就會造成全家貧困,難以持續發展。
第三,由于有些地區農民思想意識落后,進取精神不強,致使這些地區的發展缺乏生機活力。部分村莊農民思想意識落后,缺少生產的主動性、創造性,沒有長遠打算,處于“過一天是一天”的狀態。也有一部分人在解決了吃住等基本生活需要后,就產生了“小富即安”的思想,沒有創新發展的要求。此外,受傳統習俗影響,群眾不愿脫離現有的生活環境,對城鎮生活缺乏追求,更不愿意到改革開放大潮中去拼搏。還有些農民,由于思想眼界局限,根本不去考慮鄉村振興問題,處于聽之任之狀態。
第四,由于部分基層政府、村委工作不力,政策落空現象比較嚴重。近幾年來,黨中央、國務院以及省市各級黨委政府編制出臺了有關鄉村振興規劃,制定了一些有效的政策措施,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可是,從執行層面看,規劃、政策不能充分落地的現象比較普遍。在推進鄉村振興工作中,缺乏有力的協調推進機制,一些地方沒有建立起比較科學完善的工作體系和配套政策,導致鄉村振興保障措施不力、考核督查力度不夠、工作成效不大。
第五,由于農村工作復雜,條件艱苦,工作不到位,造成了許多短板。一是基層組織體系建設薄弱,突出表現在優化村莊建制、做實做優農村社區進展不平衡,農村社區(新村)黨的組織領導力量較弱。二是產業結構不合理,突出表現在農村產業結構比較單一,存在粗放式耕種問題。三是土地流轉和宅基地改革工作緩慢。實行生產責任制以后,集體土地分給了個體農戶,隨之出現了土地碎片化問題,這就需要進行土地流轉,提高土地利用率。在宅基地方面,當前約有15%的農村宅基地處于閑置狀態,需要調整。四是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欠缺,突出表現為農村醫德醫風建設不足、先進文化建設薄弱、養老服務質量低下、生態環保不力等等。
上述諸多問題,大都與鄉村領導干部的施政方針、領導方法以及自身素質水平有關系,干部在工作中出現的偏差和失誤,構成了現實問題的重要方面。我們要尋根溯源,給予解決。如果不盡快解決這些問題,就會影響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
二、鄉村黨員干部隊伍的不良現象
我們這里所說的鄉村黨員干部隊伍,從狹義上說,是指生活在農村、定位于農民的黨員干部,這是其主體部分。從廣義上說,除了狹義所含以外,還包括從中央到地方分管農村工作的黨政部門領導干部,特別是鄉鎮黨政干部以及所有工作人員。所以,鄉村黨員干部隊伍是一個龐大的體系。這支隊伍素質高低、本領強弱直接關系著鄉村振興的成敗。
從廣義層面看,從事農村工作的黨員干部隊伍仍顯薄弱。除卻“生活在農村、定位于農民”的這部分黨員干部,屬于公職人員的黨員干部力量較小。雖然我們一直強調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但是,由于農業是一個古老的傳統產業,伸縮彈性大,投入與產出效益不及其他產業明顯,所以,有些政府部門對農業的重視仍然不夠。另外,農村條件相對落后,生活艱苦,稍有一技之長的青壯年農民尚且離開農村到城市謀生,許多黨員干部不愿意到農村工作,即使去了也往往是臨時應付,不愿長期工作生活在農村。近些年來,有許多鄉鎮黨政機關的工作人員根本不安家在鄉鎮,而是居住在縣城,實行“朝九晚五”的工作時間,甚至連這個工作時間也保證不了而自行縮水。我們并不否認有一批領導干部為鄉村振興兢兢業業地工作,但也必須看到這支隊伍中存在的問題。只有這樣,通過采取得力措施解決問題,才能揚長避短,把工作做得更好。
從狹義層面看,身為農民的黨員干部既要種好自己的責任田,又要帶領鄉親共同致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并且初步過上了小康生活,實屬不易。但是我們不能滿足于現狀,要看到不足,查找問題,以求更大的發展進步。據了解,當前農村黨員干部隊伍普遍存在以下問題。其一,文化水平較低、任職年齡較大、現代技術掌握較少,難以適應鄉村振興的需要。眾所周知,生活在農村的人口,就青年這一群體來看,或者高考外出求學,而學成返鄉務農創業者甚少;或者離鄉外出打工,基本上告別了農村生活。現實使得留守農村者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被選為領導干部者,往往是年齡較大,而且由于農村“兩委”干部可以連選連任,使得“兩委”干部更加年齡老化,并趨于“終身制”。他們的文化水平決定了其學習掌握現代科技的難度。其二,有些村(社區)“兩委”班子成員有家族姻親傾向,導致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缺失,群眾意見較大。長期以來,農村家族勢力比較嚴重,那些大門戶者在“民主選舉”的氣候中很容易當選,也很容易為其親屬謀利。這種現象屢見不鮮,危害極大,為當地群眾所嫉恨。其三,有些農村黨員干部存在賭博行為,在群眾中產生不良影響,也給社會造成了危害。在農閑季節,特別是春節期間,在許多村莊社區出現聚眾賭博現象。起初往往以娛樂為目的,然后發展為純粹的賭博,甚至當地一些公職人員也有參與。在其當中,還暗藏著故意“輸”給領導的送禮、討好行為,嚴重破壞了鄉風民俗,不利于營造鄉村振興的社會氛圍。其四,有些黨員干部不能帶頭樹立社會主義新風尚。有些村莊存在臟亂差衛生死角,有些村莊存在虐待老人現象,有些村莊小偷小摸猖獗。其五,少數村級黨組織作用發揮不夠,存在組織渙散、能力不強以及群眾團體和社會組織建設滯后等問題。
鄉村黨員干部隊伍思想覺悟和專業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著鄉村振興大業的成敗。毛澤東早就說過:“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2]農民群體,相對分散,而且落后。如果沒有一支強大組織力的鄉村黨員干部隊伍,也就無法組織農民向著社會主義農業農村現代化進軍。從另一方面看,廣大農民擁有強烈的熱情,希望黨員干部能夠帶領他們擺脫貧窮落后,走向致富道路。因此,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探討在鄉村振興中如何提高黨員干部領導水平的問題,以適應形勢的發展。
三、提高鄉村黨員干部領導水平的方法路徑
改變農村落后面貌,振興鄉村各方面事業,需要人力去實現。人們的活動,需要領導干部去組織。沒有一支德才兼備的干部隊伍,一切美好的愿望都不能如愿。所以,我們要根據目前農村黨員干部隊伍的現狀,采取得力措施,建立一支既有高度責任感又有良好專業能力的干部隊伍,以推動鄉村振興工作。
●牢牢把握鄉村振興工作大方向,將鄉村振興工作落到實處
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指引,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以農民為主體,遵循“三農”發展規律;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強化科技支撐;堅持改革創新,推動鄉村各項工作健康有序發展。在具體工作中,要加強領導,壓實責任,健全完善省負總責、市抓落實、縣為主體、鄉(鎮)村(社區)為基礎的工作體系,做到五級書記一起抓。要從省委(含自治區黨委)一級入手,書記掛帥,配備力量,責任到人,層層落實,部署有聲,行動有力,見諸效果。要加強“三農”干部隊伍建設,組建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隊,夯實基層組織基礎,切實轉變工作作風,使工作落到實處。近些年來,山東省委進行大力探索,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書記親自主持召開鄉村振興座談會,調動各方面力量謀劃布局,有聲有色,諸如從各大單位抽調人員派出駐村第一書記、鄉村振興服務隊,還從大學生中選拔“鄉官”,到農村開展工作,推動鄉村振興。有些領導干部深刻認識到,要把握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以組織振興為統領,推動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進而實現鄉村振興。
●建立本土黨員干部人才選拔培養機制,充分發揮他們的帶頭引領作用
從近些年“萊西經驗”做法看,他們“堅持市鎮聯動、整合資源,拓寬選人用人視野,以優化村莊建制為契機,深化職業黨建工作者和村黨組織書記公開遴選等工作,注重從致富能手、退伍軍人中選拔村黨組織書記”,“建立后備人才儲備庫,注重從優秀青年中發展黨員,對這些人跟蹤培養,使之成為村黨組織書記的儲備力量。”[3]以上做法行之有效,值得借鑒。應該看到,鄉村中的致富能手所以能夠率先致富,就是因為他們擁有致富能力,要注重對他們的培養,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的致富能力惠及鄉村,共同致富。另外,退伍軍人也是鄉村中不可多得的優秀人才。他們在人民解放軍這所大熔爐里經受了鍛煉,政治素質高,紀律素質嚴,業務本領強,鄉土素質好,若能按照農村黨員干部的要求對他們進行再培養,定會成為帶領鄉親致富的排頭兵、領頭雁。所以,以上兩個優秀群體,是選拔培養鄉村黨員干部的主要對象。對他們進行重點培養,大膽使用,進而發揮其作用。在村級,要進一步做實做優網格黨組織建設,結合黨員聯戶、黨員中心戶等工作,完善農村基層治理網格,充分發揮其戰斗堡壘作用。要強化黨員干部隊伍的教育管理,鞏固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并繼續深入扎實地開展這類教育,進一步規范黨支部對黨員的教育活動,推動黨支部工作標準化、規范化建設。要著力解決好村級組織連續多年不發展黨員的問題,保證黨組織不斷吸收新鮮血液,煥發生機活力。要依托農村社區黨委,調整理順黨員隸屬關系,創新管理機制和方式方法,推動廣大黨員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模范帶頭作用。
●集中力量興辦鄉鎮黨校,切實提高鄉村黨員干部隊伍的能力和水平
通過興辦鄉鎮黨校,加強對鄉村黨員干部的教育,提高他們開展鄉村振興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從目前情況看,我們已經建立起了中央、省、市、縣四級黨校教育體系。這四級黨校的教育培訓對象大都是國家公職人員,很少接納定位于農民的黨員干部前來培訓學習。鄉鎮一級黨委大都未建立黨校教育機構,只有少數具有前瞻眼光的鄉鎮黨委建立了農民黨校。例如,山東省萊西市姜山鎮于2020年9月成立了“萊西市姜山鎮黨校、新時代農民學校”,這是山東省第一所鄉鎮級黨校。該校坐落于姜山鎮前保駕山一村,占地面積2780平方米,具備良好的教學、辦公和生活條件。姜山鎮黨委以該校作為基層組織落實政治功能的重要載體,同時作為培養農村黨員干部和實用人才的重要陣地,也是新時代農民教育的主陣地。上述做法深受當地農民歡迎,值得全國各地鄉鎮仿行。要通過興辦鄉鎮黨校,切實加強鄉村黨員干部的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農技教育以及移風易俗等鄉村治理能力教育。在此當中,主要進行兩個方面的教育,即法律法規政策教育和新時代農民專業技術教育。就前者而言,要加強對《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農村基層干部廉潔履行職責若干規定(試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以及地方法規政策的學習,切實提高鄉村黨員干部的政治素質;就后者而言,要舉辦一些短期培訓班,傳授一些鄉村振興的專業技術,切實提高鄉村黨員干部的業務能力。通過對農村黨員干部的培訓教育,著力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水準和科技文化素質,充分發揮他們在農民群體中的引領作用,以促進鄉村振興。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調“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4]有鑒于此,我們要在黨的全面領導下,齊心協力,不斷進取,完成鄉村振興大業。
參考文獻
[1]本書編寫組.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1.
[2]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
[3]張慶.鄉村振興視角下萊西經驗的再思考[J].中共青島市委黨校學報,2020,(4).
[4]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2-13.
作者簡介
王令金,青島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研究方向:黨的建設理論與實踐。
責任編輯 姜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