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江
位于北京西南一隅,永定河西岸的北京二七廠,一排排模樣相仿的居民樓順著山坡而建。二七廠退休職工徐偉來到12號居民樓南側的自行車棚,拿出鑰匙打開防盜門。穿過一個小廳,是一個過道。打開電燈,過道一側的墻上一塊牌匾一塵不染,上面寫著“二七健身俱樂部”幾個紅漆大字。再往里,豁然開朗,竟藏著一個一百多平方米的健身房。健身房墻上掛著“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大牌子。健身房中,各種老舊的健身器材散發著淡淡的鐵銹味兒。
創始人的大刀成為精神象征
今年63歲的徐偉是這里的負責人,他早來一步,準備整理一下健身房。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健美運動隨著改革開放進入國內。二七廠的體育明星張威在經過學習之后,在二七廠招徒授課,并于1984年創建了健身房。
生于1928年的張威在1956年參加北京市首屆環城賽,獲得冠軍。徐偉指著北墻上一口大刀告訴記者:“這把大刀重45公斤,是張威老師當年在操場跑圈時用的配重?!?/p>
健身房幾經易址,甚至一度無處安身,這把大刀卻沒有失傳,成了健身房的精神象征。1997年,徐偉加入健身房。2014年5月,張威去世前拉著徐偉的手囑咐說:“這個健身房,趕明兒你就管了。你得傳承下去,不能丟!”
也就是在那一年,健身房搬到現在的自行車棚。這是一個臨時建筑,房頂是一層木板,健身房的北墻,是居民樓的地基護坡。雖然環境不太好,但大家自得其樂,從沒停下健身的步伐。
一屋子健身器材大多數是自制的
徐偉開始熱身,從屋頂破窟窿里穿過的陽光打在他身上,照亮了汗水蒸發后產生的霧氣。老伙計們陸續到了,他們大多都滿頭銀發。
82歲的楊洪增是其中年紀最大的,依然能夠做幾組55公斤臥推;71歲的劉寶利拄著拐杖走向健身房。他在七八年間經歷了兩次腦梗,也沒有放棄鍛煉; 61歲的趙樹元年輕時當過兵,他的訓練量比較大,練完之后沒過癮,還得加一段拳擊;70歲的骨科醫生高長友退休后返聘繼續坐診看病,他來的時候穿著白大褂,鍛煉完后再把白大褂穿上回去上班。
和都市中的健身房里那些裝備齊全、吃著營養蛋白擼鐵的年輕人不同,“二七健身俱樂部”里的“老炮兒”們則穿著尋常便服,手上戴的是重工業風格的勞保手套,喝的是茉莉花茶和普通盒裝牛奶。
一屋子的健身器材,大多數是大家動手做的。對于在機車廠干活的工人們來說,既不缺材料也不缺技術,小菜一碟。
想要長久存在的心愿
到了晚飯時間,一撥人回家吃飯,健身房迎來更多的人。
20 歲的大二學生辛子豪是二七廠的廠三代,得空就來鍛煉。在上高二的時候,辛子豪被肥胖困擾,曾在“二七健身俱樂部”鍛煉過的父親建議他來鍛煉。經過一段時間的辛苦,辛子豪成功減掉30 斤體重,從此和這個健身房結下不解之緣。
“健身房對學生、80歲以上老人和無收入來源的職工免費開放”,徐偉告訴記者,“健身房的運轉依靠我們30多人每年每人交300塊錢維持,每人每天的費用不到1塊錢”。雖然透風漏雨,夏天熱冬天冷,這個自行車棚里的健身房卻是大家的寶貝。
如今徐偉和健身房的一眾老人們對于接班人并不擔心,他們憂慮的是這個自行車棚能不能繼續使用下去,讓這個有著近四十年歷史的健身房長久地存在。
(摘自《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