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敏
摘 要:小學階段是學生智力及心理的初次發展時期,在這一時期內,他們對于科目及知識的學習,都會受到授課教師的影響。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教師在教學設計及教學過程中也面臨更為嚴峻的考驗。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不僅符合新課程標準改革的要求,也能夠在授課及學習的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數學知識,并培養學生將知識與生活緊密結合,相互轉化的思維。文章針對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意義及當前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結合我國小學教學現狀提出相應的措施。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方案;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27-005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7.025
一、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面臨的問題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主要利用黑板板書、教材,以及教學用具,進行數學知識的講解,在布置課后作業時,也主要以課本后的練習題和額外的習題冊為主。隨著社會及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的授課方式逐漸難以滿足學生的發展特點,也難以符合新課程標準改革的基本要求。數學知識的學習及運用與生活息息相關,但是目前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普及情況仍不夠理想,部分教師在教學內容的設計,教學過程的展開以及課后作業的布置上,仍然沒有實現全面的生活化,這不僅限制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也難以推動新課程標準改革。
(一)教學內容與生活相脫離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不僅僅體現在教學過程及課后作業中,教學內容更是整個教學活動的關鍵。但是就目前教師開展的小學教學活動而言,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往往更關注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課堂上所講授的知識,或者學生是否能夠取得了比較理想的分數,但是往往忽視學生對于知識的綜合運用情況。近幾年來,我國新課程標準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這更要求教師能夠將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落在首位。小學生往往不具備更為完善的抽象思維和遷移能力,一旦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選用的案例或事物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脫離,那么學生一定會感到困惑,甚至會覺得所學的知識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在講解運算法則及幾何知識時,往往忽視這些知識點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雖然教材中的應用題以實際生活為背景,但是可能與學生的生活缺乏更加緊密的聯系,使得學生的知識遷移和轉化能力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培養。
(二)教學過程相對死板
就當前小學數學教學過程而言,教師能夠引入多媒體教學手段對教學內容做出生動的展示,但是部分教師并沒有將學生的現實生活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起來。教師在講解乘除法運算、加減法運算,以及多邊形面積周長的運算時,主要以板書和教學道具為主,忽視了運用和結合實際場景中的事物。雖然學生能夠在教師的講解和反復的練習中掌握并鞏固相關的數學知識,但是整個授課過程中教師并沒有對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做出積極的培養。數學知識的學習最終應當應用于生活,小學生由于生活經驗不夠豐富,思維發展沒有達到相應的水平,所以難以自發地將數學知識與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結合起來。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應當注重運用和轉化實際事物,帶領學生將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三)課后作業缺乏趣味性
課后作業是檢測學生學習效果,幫助學生鞏固知識的重要方式。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不僅僅是再一次復習課上所學的知識,也應當鞏固和鍛煉自己的運算能力及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現階段大部分小學教師通過布置練習冊、試卷等方式,考查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這樣的考查方式比較傳統,缺乏一定的趣味性,也并未鼓勵學生將數學知識轉化為實際生活。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小學生逐漸接觸到更多的互聯網信息,單純通過試卷或習題冊的方式進行考核的方式,早已脫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只有當學生的作業更貼近自己的生活,才能夠引導學生自主地探索數學知識,并引導學生主動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因此,實現小學數學作業生活化是推動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關鍵因素。
二、推動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措施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不僅要注重教學內容的生活化,也要重視教學過程的生活化。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安排組織課外活動的過程中,也要注重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力求將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雖然具備一定的生活經驗,但是缺少將生活經驗與數學知識相互結合、轉化的思想和方法。如果學生不能將自己的數學知識與生活經驗相互結合和轉化,就會使數學學習與自己的實際生活相脫離,并不能取得相互促進的效果。
(一)推動教學過程生活化
在小學數學教學內容中,多邊形的學習相對來說比較抽象。雖然小學數學教學大綱中僅要求學生對于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正方形等多邊形進行簡單的了解,但是學生在學習和掌握這些多邊形周長及面積的計算公式時,容易出現混淆的情況。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除了結合課本和教學道具進行基本的講授和練習外,在必要的情況下也要增加動作或是比喻等方法,逐漸引導學生將幾何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在多樣化的教學活動里,學習的生活化是激發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途徑。教學融入生活,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大大提升教學效果。尤其在數學領域,若能以生活化的概念融入學習,更能體現數學學習最初的意義。2015年教育部頒發的課程綱要指出:數學生活化,期許學生在學校教育中能夠利用教育活動與個人經驗聯系,幫助學習者學習。除了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外,同時也能改善學生對于數學的恐懼,提升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因此,教學者應該設計適合的教學活動,確認該活動是否符合此課程的概念要求,對于教學是否有幫助,年齡層是否符合學習者。另外,操作簡單也是教學者必須考量的因素,教學活動的設計應考量難易性、參與性、紀律性、學習性,并自行加上了延伸性,讓活動導入教學能更切實地影響到學生,使其在學習上做相應的改變。有學者指出,數學教學活動為數學領域的教學活動轉變成活動教學活動的模式,也就是指教師有計劃地在所安排的學習活動中,供學生學習做選擇及做決定,并從中獲取概念性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