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蘭英 陳新
【摘要】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極大的便利了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借助互聯網,煥發出新的活力。在互聯網全覆蓋的今天,遼三彩的發展現狀并不十分樂觀。若想讓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遼三彩,使遼三彩的技藝手法得到更好的傳承,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的優勢,為發展遼三彩注入新的活力。
【關鍵詞】互聯網;遼三彩;現狀;發展前景
【中圖分類號】K87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4-156-03
【本文著錄格式】高蘭英,陳新.淺析互聯網環境下遼三彩的發展前景[J].中國民族博覽,2021,07(14):156-158.
基金項目:1.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西部和邊疆地區(藝術學)項目“中國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包裝藝術史研究”,項目編號:18XJC760002;2.2020年度內蒙古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工匠精神與傳承民族文化人才培養創新發展研究”,項目編號:NZJGH2020002。
遼三彩是遼代生產的低溫彩色釉陶制品,多用黃、綠、褐三色釉,器型中方碟、海棠花式長盤、雞冠壺、筒式瓶等,極富契丹民族的風格。其中赤峰缸瓦窯燒造量相對大一些,所燒三彩釉陶器胎質細軟,呈淡紅色,釉色嬌艷光潔,可與唐三彩媲美。裝飾手法有印花、劃花兩種,大凡盤、碟采用陽文印花手法,琢器采用劃花技藝。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傳承和創新遼三彩是一件相當有意義的事。
一、遼三彩的藝術特色及制作工藝
(一)遼三彩的藝術特色
遼三彩有著鮮明的游牧民族藝術風格,不管是色彩意蘊、紋樣表達、造型風情還是篆刻印花,都具有生動性和多樣性,是一種動態的藝術表達。
色彩是一種最直接的情感表達,無聲但卻有力的帶給人們最直接的情感體驗。在遼三彩色彩使用中多是紅、綠、褐三色釉。這些色彩的使用都師法自然,是遼代契丹人民最單純的情感表達。綠色是大自然的顏色,同時也是春夏的顏色,代表著生生不息的希望。草原民族和自然融為一體,一切都視為自然的恩賜,對大自然有著最純粹的崇拜。紅、褐近似太陽的顏色,明亮而溫暖,太陽在它們心里如神靈一般的存在。同時也是秋天的顏色,是對食物與收獲的感恩。這些色彩的使用與當時特定的歷史環境有關,朝代更迭,遼三彩也是在唐三彩基礎之上發展的。是遼代社會經過長期的探索、追尋、學習、實踐而來,反映出當時人們最直接的造物觀與審美觀。
在遼三彩繁復的裝飾紋樣中,植物紋樣相對來說比較多,動物、人物紋樣也有,但是較為少見。植物紋樣中常見的有牡丹、菊、蓮等,在遼代墓室壁畫中常常出現。牡丹(圖1)在當時遼朝境內曾廣泛種植,三彩器物中的牡丹花紋多以劃花、印花的形式出現,結構嚴謹、紋路清晰,生動的呈現在器物上,體現出契丹人民對牡丹的喜愛。菊花在遼朝境內生長也較為普遍,菊花紋的使用也是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當時遼人也過重陽節,也有著登高賞花的習俗,三彩器物所使用的菊花紋都呈現在器物內底。動物紋樣中魚紋樣較為常見,大多裝飾于瓶和海棠盤等器物上(圖2)。動物紋樣中魚紋樣的使用體現出遼代工匠根植于生活的創造精神及藝術風格。人物紋樣較為罕見,具有珍貴的意義和價值。
許多遼三彩器物造型獨特,畫面傳神,非常具有感染力。如鴛鴦壺、摩羯壺等大都是仿動物造型而制,實用且不失美感。器物造型中許多畫面描述是草原生活的生動再現。如遼代人的日用器皿遼三彩海棠長盤(圖3),八曲花冠式器型,寬寬的折沿,傾斜的直壁,盤口處植物紋樣卷草紋作為裝飾,盤底的水波紋頗有動感,三簇團花有序的擺放在上面,好似身處草原之上緩緩流淌的小河邊,靜觀水波微蕩,花朵輕飄,兩岸綠草隨風搖擺。這樣美麗的畫面也許只有草原上的民族才可以生動地描繪,和諧而不失美感。
印花是遼代瓷盤中主要的裝飾手法,多為突起的陽紋,花卉題材較為常見。遼三彩的印花手法主要受南朝定窯影響,北宋中期印花裝飾開始流行,到了后期變得興盛,末期時印花藝術達到巔峰。遼三彩也同樣始于遼朝中期盛于后期,并在末期廣為流行。宋和遼處于同時代,可以看出當時遼對中原文化的認可與學習。遼三彩的印花裝飾手法不僅形式美觀,技法上也有很大提高。在遼代末期深受宮廷貴族喜愛,且廣為流傳。印花裝飾手法不僅提高了遼三彩的生產效率,也豐富和發展了遼代制瓷業。
遼三彩藝術特色是遼代人民生活實踐和藝術匠人主觀審美的有機統一。分析遼三彩的色彩紋樣、造型以及裝飾技法,能更深入地了解遼代人民生活的狀態,進一步體會到當時的經濟文化發展狀況。正如托爾斯泰所說,藝術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特殊方式。藝術語言作為情感媒介可以跨越時空,幫助我們去思考一些更深層面的東西。
(二)遼三彩的制作工藝
遼三彩是一種金屬釉低溫陶瓷。燒制過程包括采礦、粉碎、淘洗、制胎、成型、裝飾花紋、晾坯、上化妝土、入窯高溫燒成素胎,然后施釉再次放入窯內低溫燒制而成。硼釉的使用是遼三彩工藝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也是我國陶瓷制作工藝史上的重大突破。遼代制瓷工匠對硼的成功開發及使用領先于國外500多年,這是遼代制瓷工匠對世界文化的一大貢獻。
契丹在建國之前陶瓷燒制歷史是一片空白的,在與中原文化廣泛交流和對制瓷技術深入學習的基礎上,陶器的器形種類和使用范圍慢慢擴大。由于早期金銀器使用較多,所以遼三彩在器形與紋飾上還保留了許多遼代金銀器的影子。遼三彩在燒制過程中,制坯手法有其獨特之處,體現在模制成型工藝的考究上,一般使用單模具偏多,模具體積也較小。裝飾手法中印花成型所占比例較大。因為遼三彩多印花裝飾,所以填釉手法運用較多,這不僅可以勾畫出更為細致的圖案,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釉色交融彌漫。印花工藝的流行,使遼三彩大量生產成為可能,滿足了遼國上下各階層的需要。遼三彩的制作工藝體現的是契丹民族不斷學習的精神和強烈的民族認同感。
二、遼三彩發展現狀分析
遼三彩是繼唐三彩之后我國三彩瓷器燒制史上的又一高峰,但是相比于當下唐三彩的廣為人知,遼三彩似乎有漸行漸遠之勢。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遼三彩的燒制工藝同其他許多古老的工藝一樣可能也難逃被遺忘的命運,面臨失傳的危險。
(一)缺少資金支持
遼三彩的制作工藝流程決定了其生產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持。當下,遼三彩好像只存在于博物館或者流于古玩商品市場,更多的價值好像只體現在收藏上。其中流于市場的部分更多的還是假冒偽劣產品,存在嚴重同質化的競爭。當下關于遼三彩的研究也更傾向于歷史價值,更多的研究者只在書本里摸索,真正關心遼三彩生產技術的人少之又少。再加上老一輩的人文化水平有限,缺乏一定的產業管理規劃能力,與當下互聯網大環境的發展存在一定的時空差。資金短缺,無法支持遼三彩的創新發展,不能進行創新,就會與時代脫軌,也吸引不了更多的人投身到遼三彩的研究中去。
(二)傳承人心理原因分析
遼三彩傳承人在繼承與發展遼三彩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兩種心理:其一是保守心理。有一種保守的傳承思想至今存在,那就是“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這種思想的存在導致許多優秀傳統文化、技藝沒能較好的傳承下來,以至于失傳。遼三彩技藝的傳承也面臨相同的問題,受傳統家庭觀念和經濟利益的影響,相當一部分遼三彩傳承人大都具有這種“傳內不傳外”的保守心理。其二便是市場經濟之下逐利心理的普遍存在。為了追逐利益,大批量生產,同質化嚴重,產品質量良莠不齊。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許多傳承人為了追逐利益,失去了作為匠人的標準和匠人精神的操守,導致遼三彩在市場洪流之下漸漸褪色。
(三)創新能力差,缺乏創新型人才
現階段遼三彩的研究隊伍不夠強大,規模尚未形成,很多成品只是粗略的學習模仿,整體創新能力差。目前在做的一些遼三彩傳承人由于知識、觀念等多方面因素,整體創新能力較差。再加上沒有強有力的支持,沒有基礎完善的學習平臺和系統、全面且專業的人才培訓機構,難以提供良好的環境支持。除此之外,文化宣傳不到位,難以吸引更多的人參加進來。這些因素都阻礙了遼三彩在互聯網大環境下傳承與創新的步伐。
三、互聯網環境下遼三彩的發展策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必須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要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遼三彩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歷經千年的風雨走到今天,默默地講述著那個時代的故事。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去中心化開始生成,更直接、更多元、更平等的連接產生,這也為遼三彩的發展提供了契機,可以借助互聯網優勢繼承和創新遼三彩,讓遼三彩在當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一)擴大資本投入,創新生產規模
發展遼三彩,首先應當重視遼三彩的文化價值。一方面,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提供資金支持,產業引導。如打造特色文化創意園區,發展玩樂一體的特色景點。加強對生產者的教育,規范質量要求。另一方面,遼三彩專業人員應該還要學習互聯網思維模式,使遼三彩保持長久的生命力和內在品質,利用互聯網技術,創新生產規模。積極優化營銷渠道,通過互聯網技術,電商平臺共同打造互聯網環境下新時代遼三彩產業。
(二)培養專業人才,提高創新能力
每個行業都需要高精尖的專業人才來支撐,傳統工藝不也例外。培養專業人才就要大力發展相關教育,提供專業的學習平臺,將產、學、研、訓相結合。同時打造研發型和服務型人才。研發型主攻技術,致力于技藝的傳承與創新,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服務型人才主要服務于對外文化模式的打造和后期銷售等。
創新遼三彩傳承與發展的根本途徑。現代遼三彩可以從釉色、印花工藝、造型設計等多方面入手。在其傳統用色的基礎上增加顏色種類,同時在傳統以人或動物為造型的基礎上發展多樣的造型風情。借助互聯網模式,融入現代審美觀念,與現代設計美學、雕塑藝術相結合而發展。
(三)借助網絡工具,多渠道宣傳、學習
互聯網作為推手,通過社會經濟模式的改變,帶動了實體經濟的創新和改革。同時互聯網也可與各個傳統手工業結合起來,為傳統行業提供更多的社會資源、信息資源,提升傳統行業的創新力和生產力。
利用互聯網優勢,讓靜態的遼三彩“活”起來,變成會說話的藝術。可以制作遼三彩燒制工藝的視頻,吸引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利用當下火熱的3D打印制模技術,對遼三彩燒制進行革新嘗試。還可以組織陶藝課,讓遼三彩走進現代陶藝,走進人們的生活。讓人們親身體驗制作的樂趣,真正感受遼三彩藝術的偉大之處。
四、結語
遼三彩是非物質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互聯網大環境下,遼三彩制作工藝技術的傳承和發揚更需要埋頭苦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每一次用色上一絲不茍;在每一道工序刻畫入微;在每一次印花上精雕細刻。不放過每一個細節,守好質量關卡,利用互聯網技術,真正將遼三彩發揚光大,使其成為國人驕傲的民族文化符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參考文獻:
[1]王慶杰. 遼三彩藝術設計初探[D].蘇州:蘇州大學,2006.
[2]黑麗娜. 唐三彩與遼三彩制作工藝比較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9.
[3]王藝寧,江穎.“唐三彩”產業發展面臨問題及原因分析[J].中國民族博覽,2019(3):66-67+116.
[4]顧曉蘭.網絡環境下的唐三彩燒制技藝傳承發展[J].現代營銷(信息版),2020(4):61-62.
[5]隋志剛.略談遼代陶瓷的繼承及發展[J].遺產與保護究,2019,4(3):130-133.
[6]于欣露.洛陽唐三彩燒制技藝的傳承與創新研究[J].河南科技,2020(24):116-118.
作者簡介:高蘭英(1981-),女,內蒙古包頭,教授,設計學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民族藝術研究;陳新(1996-),女,河北保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設計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