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華
摘 要:“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大數據、云計算技術、慕課等發展,對教育生態系統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高職院校課程教學也在積極探索新的模式,以期更好地適應新時期高職教育及人才培養需求。在新的發展背景下,對高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行評價,總結影響因素,才能更好地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指導教學模式的落實,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文章主要就“互聯網+”背景下高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評價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互聯網+”;高職課堂教學;有效性;評價
0 引言
國家在教育改革發展規劃中指出了教學質量的重要地位,將其納入教育發展戰略研究。提升教學質量根本上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重視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互聯網+”時代,對原有的教育發展環境產生了很大的沖擊,面對新的發展形勢,傳統的教學課堂評價方式及體系難以適應發展要求,必須重視對課堂教學有效性評價的研究,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學效率。
1 ? “互聯網+”教育及有效教學概述
1.1? “互聯網+”教育
互聯網技術與教育發展,能有效促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管理等方面的融合,教育教學發展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
首先,革新了原有教育中的關系結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的角色,而學生則轉變成主動學習者,在教學中處于主體地位[1]。其次,打破了原有教學時間空間的限制。智能終端設備的普及,使原有教學中單一的課堂授課方式發生了變化,逐漸轉變成線上線下互動教學等模式,實現了教師學生實時性地交流互動。然后,革新了原有的課程結構及評價。互聯網技術與課程教學的融合,促進原有的教學從線下逐漸到線上,在教學模式上,重視逐漸向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培養的模式轉變。最后,更好地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學生學習的場地和時間更加靈活,獲取信息的途徑更加便捷,能實現對內容的深入探究。在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運用中,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為其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條件。
1.2? 有效教學概述
有效教學是一種新的教學理念,主要是通過符合教育發展規律的教學,促進學生學習,更好地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2]。對有效教學的研究中,一是強調教師的教。以教師為主導,掌握教學規律,了解基本學情,通過教學組織和設計,激發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發展;二是強調學生的學習,以學生為主體,重視激發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有效學習研究中,關注學生成長的同時也關注教師進步,在學習探究過程中教學相長。
2 “互聯網+”背景下高職課堂有效教學影響因素分析
互聯網與教育的融合發展,對傳統的學習方式進行了革新發展,出現了新的形態。從實踐效果來看,比傳統學習方式更具優勢。但也存在知識學習系統不完善、面對面交互缺失等問題。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活動,涉及多個因素。在“互聯網+”教育模式下,課堂教學側重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結合,教學的有效性除了受到教師和學生的影響,還有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
2.1? 教師
互聯網技術的興起發展,對教育教學活動產生了很大影響,教師發展角色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有了很大的變化,逐漸成為了學習資源的開發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個性化學習的帶動者[3]。對教師來講,除了傳統的教學技能外,還包括基于網絡背景開展教學活動的各項能力,如新的教育理念、信息素養及信息技術掌握水平。教師需要具備主體教學理念和創新教育理念。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提高對新型課堂模式的駕馭能力,加大對新教學特點和方式的關注力度,了解新的教學結構、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并重視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擴展,從而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的發展。當前職業教育發展中,對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有更高的要求,在掌握專業教學本質,基礎專業知識和積累教學經驗的基礎上,還要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從而重視理論實踐有效集合,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信息素養主要是了解信息發展的變化,了解最新的技術及研究成果,提升信息化教學。
2.2? 學生
互聯網與教育發展的融合,學生也逐漸從傳統學習中的被動學習地位,轉變成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高職生在掌握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能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更主動地掌握學習資源,參與課堂交流。新的教學發展模式下,學生轉變為學習主動者,能主動發生自己的問題并加以改進,對課堂學習的有效性產生了很大的影響[4]。
2.3? 課程
在教師和學生存在相對較小地位差異的同時,不同的課程模式會出現不同的教學效果。課程作為相對固定的載體,必然會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產生影響。一方面,課程自身的難易程度,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興趣,對于一些會影響學生成績的課程,學生會對其更加重視,在學習中有較強的意志力和決心,從而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一些簡單,比較好掌握的課程,學生的接受程度也更高。而對一些不會影響前途和學業的考察課程,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意志力不強,很多會敷衍了事,影響到課堂學習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課程的可操作程度會影響教學有效性,對可操作性強、具有趣味性的課程,學生更愿意接受。高職院校發展中,主要是培養技術和技能型人才,在理論知識講解的同時,要更注重教學實踐性,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操作性和趣味性較強的課程,能讓學生在學習中產生愉悅感,學習的有效性也能更高。此外,課程是整個人才培養體系的基礎,課程內容、課程理念、發展目標、課程特色、課程資源選用等,都會影響到整體的教學有效性,是人才培養研究的重要方面。
2.4? 教學環境
硬件和軟件環境對教學有效性有重要的影響。尤其是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校園互聯網環境和校園網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有更高的要求,如果高校具有完善的信息化教學工具,如多媒體設備、實驗室、教學資源庫等,能促使教學有效性很大程度地提升,“互聯網+”發展時代,軟件硬件設施能符合時代發展的趨勢,則具有更大的價值,不僅為教師利用信息化資源開展教學活動提供了條件,還能豐富教學內容,提升課堂教學效果[5]。尤其是對媒體的應用程度,教學媒體包括了線上資源和線下教學平臺,線上資源包括微視頻等,可就某一課程主題中具體的知識點進行簡單清晰地講解,輔助學生實施自主學習。而教學支持平臺主要是在新的教學發展模式下建立的網絡學習平臺,包括了相關技術及硬件設施,能提供學習資源,進行學習效果評價,從而影響教學有效性。
3“互聯網+”背景下高職教學有效性評價分析
教學有效性受到教師、學生、課程及教學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對影響因素,評價內容及指標的分析具有重要意義。
其一,教師層面,其評價內容包括教師教學理念、專業水平、信息技術素養等。對教學理念的評價指標,主要是從教師所具備的課堂駕馭能力,對學生創新力的培養,組織學生展示自我,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并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發展等方面開展評價;教師的專業水平,主要評價其是否能把握專業本質,把握專業知識的能力,是否具備實踐能力,解決學生學習中的難題;對教師信息技術素養的評價,從教師自身信息知識掌握程度,信息化教學能力及數字化資源研發等方面為主要的評價指標。
其二,學生層面,主要是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評價。具體涉及學生基本知識、信息技術的掌握,對線上教學資源的學習、課堂主動學習的參與程度,信息技術設備的運用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價,激勵學生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術能力和信息技術處理能力[6]。
其三,課程內容層面,評價內容包括課程設計和問題導向兩個方面。具體評價課程內容難易程度,可操作性,趣味性等,更好地提升學生實踐能力。
其四,教學環境層面,包括教學資源和教學設計平臺。對教學資源的評價,評價教學資源的豐富程度、教學任務、時間安排、內容及信息技術運用,教學支持平臺的建立及完善程,數據分析等標準進行評價。
4 結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發展背景下,對高職院校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行評價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實際發展中要結合實際,分析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影響因素,對課程教學進行反思,最終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鐘小文.高職課堂教學多元化評價方式構建[J].衛生職業教育,2021(4):56-58.
[2]田盟.民辦高職課堂教學有效性評價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研究[J].作家天地,2020(19):56-57.
[3]姜洋,徐芳.基于“互聯網+”高職智慧課堂教學模式構建研究[J].職教通訊,2020(9):107-111.
[4]許靜.智能手機在高職“互聯網+”課堂教學中的實踐和探索[J].福建茶葉,2020(4):243.
[5]楊桂云,馬世強.“互聯網+”高職課堂教學評價的研究與探討[J].教育觀察,2020(2):90-92.
[6]劉晰凝,許彩蘭.“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高職課堂教學改革的趨勢探究[J].國際公關,2019(12):146.
(編輯 傅金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