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然
【內容摘要】在初中的學科體系結構中,地理學科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有著緊密的關系。生活化教學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革新,其將學生的現實生活與地理教材理論進行了有效的結合。生活化教學對于學生地理學習情感的培養和激發,提高教學的效率有著重要的價值,因此教師在自己的教學活動中要善于發掘并融入學生現實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充分實現和發揮生活化教學的價值和作用。
【關鍵詞】初中 ?地理 ?生活化教學
引言
作為一門自然科學,地理與人們的現實生活有著緊密的關系,地理的一切理論知識既源于現實生活,同時又指導著人們的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教師在其教學活動中只有把握住地理理論與現實生活的這種聯系,才能進一步強化課堂教學的效果。與傳統教學模式相區別,生活化教學突出了書本的理論知識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的聯系,在課堂上教師是通過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來展開教學的。地理生活化教學不僅有助于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而且還有助于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增進地理學習的情感。因此,在教師的教學活動中應該積極探索和推進生活化教學的模式,不斷提高教學的效率。
一、引入現實生活激發地理學習興趣
對于教育實踐活動而言,學生的興趣始終是教學的重點。教師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并取得實效,需要建立在學生的學習興趣基礎之上。進入初中階段的學習后,學生的思維相對更加活躍,他們對于一切新鮮事物都有著強烈的情感。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引入學生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地理問題,通過引導學生的思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①。例如,在《地球的運動》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首先提出問題“在我們生活的地方,大家都是早上8點上學,晚上6點放學。而在我國新疆地區的學校,他們卻是10點上學,晚上9點才放學。大家知道導致這種差異的原因是什么嗎?”可能有部分學生會回答道“新疆地區的日出和日落時間都要比我們這里遲。”緊接著,教師繼續提出問題“同學們請思考新疆地區日出和日落較晚的原因是什么?”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從學生周邊的事物來引起學生的思考,例如“為什么我國的畜牧業大多集中在內蒙古區域?為什么大家買西瓜,哈密瓜等水果更加偏愛新疆地區?這些地區的水果為什么相對更甜?”這些問題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有著緊密的關系,同時還具備較強的實用性,因此更容易引起學生的思考,從而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以現實生活作為素材導入課堂教學
在傳統的地理教學中,教師在教學設計上往往是側重于教材自身的知識點,并且在課堂上也是開門見山,學生缺乏主動思考和探究的機會。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主觀積極性被嚴重制約,課堂的效率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與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同,生活化教學是以學生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地理現象作為素材來引入教材內容的,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以及教學設計的內容都是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關聯的,因此更有利于學生的主動思考和探究。例如,在地理教材《海陸的變遷》的教學中,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引入了大量的現實素材,并且以此為線索來導入課堂的教學。在課堂上,教師并沒有直接將導致海陸變遷的三大原因列舉出來,而是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實例來引導學生思考的。教師在課堂上首先為學生展示了一些三葉蟲的圖片,并告訴學生三葉蟲作為一種遠古生物,海洋是它的生活環境。在學生了解三葉蟲的基礎上,教師接著提出問題“同學們都知道喜馬拉雅山脈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方,但是科學家們卻在喜馬拉雅山脈上發現了三葉蟲的生物化石。那么三葉蟲作為一種遠古海洋生物,它出現在高海拔的山脈上,這說明了什么問題?”學生會回答道“在遠古時期,喜馬拉雅山脈所處的區域是一片海洋?!苯又處熇^續提出問題“既然喜馬拉雅山脈在遠古時期是一片海洋,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它今天成為一座山脈的?”教師在設置好問題后,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時間進行思考,并安排學生之間的探討。在學生經過一定時間談論后,教師再提出“結合這一實例可以得出地殼的運動是導致海陸變遷的重要原因。”在引入課堂內容后,教師繼續提出“科學家在我國東海地區的海底發現了古人生活中的水井以及河道等遺跡”“荷蘭作為低于海平面的國家,其本土面積只有三分之一是自然形成的,剩下部分都是通過人工造田的形式形成的。”在教師列舉出這些實例后,引導學生結合這些實例對相關的知識點進行總結。通過將學生周邊的事物引入到地理的教學課堂中,更有助于引發學生的思考,從而保證了課堂教學的效率②。
三、結合現實生活的實例展開課堂教學
地理教材中的理論是對現實生活的高度概括。因此,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復雜抽象化的地理理論,教師在課堂的教學活動中可以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實例來簡化和加深學生的理解。例如在地理《多變的天氣》教學中,這節課堂的重點和難點在于區分天氣和氣候的區別,并能夠準確地運用相關知識進行判斷。在課堂上,教師為便于學生對相關概念的理解,向學生展示了一些視頻資料“某地在早晨時還是旭日東升,但是在正午時卻迎來了一場暴風雨,然后在黃昏時分天氣又逐漸晴朗”。教師讓學生根據視頻資料來對該地一天內的天氣進行總結。在學生學習完這部分內容后,教師緊接著為學生展示了一個區域不同季節的風景圖片,讓學生對四季中的天氣進行概括。學生憑借主觀經驗可以得到“春天的天氣逐漸變得溫暖;夏天的天氣比較炎熱,并且雷雨天氣偏多;秋天的天氣比較涼爽;冬天的天氣十分寒冷?!痹诖酥?,教師讓學生聯系這些區別對相關概念進行比較分析。學生在討論過后,會得出“時間較長,相對穩定的是氣候;時間較短,相對不穩定的是天氣。”在學生得出結論后,教師為了進一步加深和強化學生的理解,還可以通過一些成語或者詞語的使用來讓學生作出區分,例如雷雨交加,全面嚴寒,和風細雨,四季如春等。地理課本中的許多理論雖然是復雜和抽象的,但是它們的根源都是現實生活,通過結合現實的實例可以有地對其進行簡化③。因此,為了便于學生對教材理論的理解,教師在其教學中需要積極結合生活實例來展開教學。
四、應用教材理論回答生活中的地理現象
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他們對于學習的理解都是以應對考試作為目標。在這種思維的影響下,學生雖然掌握了大量的地理理論和概念,但是其地理學習的情感并沒有得到充分的培養和強化。近些年的教學改革工作突出了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高的要求,其中就包括了學生學習情感和良性思維的培養和鍛煉。地理知識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是有著密切關聯的,因此教師在其教學中需要積極引導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和思考,主動應用書本內的知識來回答生活中的地理現象,以此來增進學生的地理學習情感。并且,學生還會因為解決現實難題而得到一定的滿足感,從而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地理學習情感。例如,在地理教材《中國的經濟發展》這一章,教師在課堂上可以讓學生通過學習過的地理知識來分析現實社會問題。比如《交通運輸》這一節,教師可以讓學生試著分析為什么各地都著重強調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探析交通運輸業的重要意義。并且對各種交通工具的利弊進行分析,結合實際選擇更加合理的方式。又如在《農業》這一節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將本地的農業與其他地區的農業進行比較,讓學生使用地理知識來分析和解答導致這些差異存在的緣由。同時,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設計一定的探究游戲來進一步強化課堂的效果。比如,在這一章的教學課堂上,教師安排了“我是規劃設計師”的游戲。教師首先將全班的學生分為了若干的學習探究小組,然后讓學生按照相關的地理知識來對某一區域的交通運輸、農業以及工業進行規劃。在學生規劃設計完后,教師輪流讓學生小組對自己的規劃設計進行講解。教師在學生小組講解完本組的方案后,對其進行點評并提出優化建議。在活動的最后,教師在學生中評選設計規劃最為合理的小組,并對該小組進行適當的獎勵。通過這種游戲的形式,不僅實現了強化學生理解的教學目標,并且也極大地提高了地理課堂的學習氣氛,這對于教學效率的提升有著重要的意義。
五、結合現實生活安排地理的鞏固復習
課后的鞏固復習對于加深和強化學生的理解有著重要的價值。但是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的課后作業往往是對教材理論的贅述,學生課后復習的積極性普遍低下。因此,為了提高課后鞏固復習的質量,教師需要安排形式和內容更加豐富的課后作業。“生活處處有地理”,教師在課后作業的布置安排上可以突破教材內容的限制,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來安排課堂作業④。例如,在地理《天氣與氣候》的這一節,其中對學生的能力要求包括認識各種天氣符號標志。對于這部分的課堂內容,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在課后觀看每日的天氣預報,結合主持人的相關播報來認識不同符號代表的意義。另外,教師還可以通過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地理現象來培養學生探究自然和思考自然的精神。比如,在地理課堂的學習中,教師為學生講解了一天中的氣溫變化,“早晨是氣溫最低的時間段,正午是一天中氣溫最高的時間段。”為了證實這一地理現象,教師在課后作業的布置中可以讓學生親身對當地一天中的氣溫進行監測,對監測的結果進行準確的記錄。通過學生的親身實踐,不僅達到了地理知識傳播的目的,同時還有助于學生科學探究精神的培養,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和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對于學生而言,新鮮感永遠是推動學生學習探究的動力,現實生活中充滿了無數的地理現象,這也為學生的地理學習提供了無數的素材,有效滿足了學生新鮮感的需求。因此,教師在課后作業的設計與安排中,需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地理現象,通過與教材理論的有機結合來不斷強化地理教學的效果。
結束語
生活化教學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突破,它有效地將現實生活與地理教材結合起來,進一步拉近了學生與地理知識之間的距離。生活化教學對于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情感,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有著重要的價值。因此,在教師的教學過程中,需要積極發掘和融入學生現實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和地理問題,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質量和水平。
【注釋】
① 羅飛.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認識研究[J]. 文學少年,2019(08):1-1.
② 吳乃春. 如何開展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J]. 科普童話,2019(37):42-42.
③ 范一心. 分析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J]. 東西南北:教育,2020(8):188-188.
④ 張麗春.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研究[J]. 教育界,2020(44).
(作者單位:山東省北鎮中學實驗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