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永俠 鄧偉
【內容摘要】學生參加科技實踐活動本身就是深度學習的一種方式,在活動中把人文知識與化學知識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從一個更完整的角度去理解化學、 學習化學,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促進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深度學習 化學 核心素養
“深度學習”就是指在教師引領下,學生圍繞著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實際情況運用所學知識挑戰化學學習任務,圍繞學習主題,開展以化學實驗為主的多種探究活動,從宏微結合、變化守恒的視角,運用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的思維方式,解決綜合復雜問題,獲得結構化的化學核心知識,建立運用化學學科思想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培養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促進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1,2]。在建設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學習社區組織了一次“守護文化遺產,科技與傳承”的實踐活動。
一、實踐活動的過程
開展以“守護文化遺產,科技與傳承”為主題的科技實踐活動,在學生中開展富有特色的科技實踐活動,有計劃、有步驟、分階段逐步開展實施:
實踐活動一:舉辦文物知識講座及主題宣傳。
實踐活動二:讓學生分組進行文獻檢索,收集不同類型文物的保護方法。
實踐活動三:讓學生實地探訪花戲樓。
實踐活動四:讓學生對文物保護方法進行實驗探究。
二、深度學習的過程
學生走進花戲樓看到了花戲樓三絕之一:鐵旗桿,目睹了無頭鶴。銹跡斑斑的景象就在眼前,學生感慨萬千,產生了強烈地保護文物的念頭,萌發了一探究竟的種子。為了探究金屬器文物的除銹方法,教師按這樣的步驟引導學生:首先,學生閱讀相關文獻,并記錄閱讀筆記;其次,把學生分組,每組分別完成自己的實驗方案;再次,走進實驗室,完成相關化學實驗探究活動,完善實驗報告;最后,匯總各組的實驗報告,得出金屬器文物銹蝕原因和除銹方法。把活動成員分成五個小組,每個小組都分別完成四個探究實驗:機械剝離法除金屬器表面銹、用化學方法除金屬器表面銹、探究用電化學原理保護金屬器的方法、探究銅器銹蝕的原因。針對這四個實驗每組同學共同完成實驗,交流討論完成實驗報告,組內分好任務每人執筆完成一個實驗報告。學生部分實驗報告如下:
探究活動一
實驗名稱:機械剝離法除金屬器表面銹的實驗探究
實驗目的:使用物理的方法除去鐵器上的銹
實驗原理:借助小刀或者毛刷利用外力清除銅器文物表面的銹跡,達到探究恢復和保護金屬器文物的目的。
實驗用品:小刀(1把)、軟毛刷(1把)、砂紙(1張)、鑷子(2只)、棉花團(1包)、手套(1雙)、紙張(若干)、鐵器(1件)
實驗操作步驟:
(1)根據需要擺好實驗器材;
(2)戴上手套,一手拿起鐵器,一手拿起小刀,用小刀在鐵器表面輕刮以除去其表面的粉狀鐵銹或其他雜物,并使刮下的銹粉落在平鋪于桌面的紙上;
(3)用軟毛刷刷去未脫落的銹(根據所用鐵器的不同決定擦拭多少遍,通常2~3遍即可擦凈);
(4)用鑷子夾住棉花擦去未脫落的銹(根據所用鐵器的不同決定擦拭多少遍,通常2~3遍即可擦凈)。
思考與討論:
(1)在進行物理除銹法過程中要動作熟練、輕巧,不能損壞金屬器文物的表面結構;
(2)有的金屬器形狀特殊,用小刀刮銹的力度可能不容易控制;
(3)有的金屬器是螺旋狀的,所以有些地方小刀無法刮到,只能用刷子和棉花簡單擦拭;
(4)實驗發現即使是小刀刮過的金屬器還是銹跡斑斑,很難使金屬器恢復原貌。
探究活動二
實驗名稱:用化學方法除金屬器表面銹的實驗探究
實驗目的:
(1)探究用化學方法去除金屬器表面銹的方法;
(2)對比物理除銹法和化學除銹法的效果差異。
實驗原理:
Fe2O3+3H2SO4==Fe2(SO4)3+3H2O;
Na2CO3+H2SO4==Na2SO4+CO2↑+H2O
實驗用品:脫脂棉、玻璃片(1片)、小燒杯(2個)、蒸餾水(適量)、鑷子(1把)、金屬器(1件)、H2SO4溶液(3%~5%)、飽和Na2CO3溶液。
實驗操作步驟:
(1)把用物理除銹法沒有除干凈的鐵器放到玻璃片上(避免稀硫酸腐蝕試驗臺);
(2)用鑷子夾住脫脂棉蘸取稀硫酸涂抹鐵器,發生的化學反應:
Fe2O3+3H2SO4==Fe2(SO4)3+3H2O;
(3)等把鐵器表面的銹清除干凈后,用干凈的脫脂棉蘸取飽和Na2CO3溶液涂抹鐵器,以除去殘留的H2SO4溶液:
Na2CO3+H2SO4==Na2SO4+CO2↑+H2O;
(4)用蒸餾水將處理后的鐵器沖洗數次;
(5)與用物理方法除銹的鐵器對比,比較哪種方法的除銹效果更好。
思考與討論:
(1)用稀硫酸擦拭過后,發現鐵器表面有氣泡,應該是硫酸與鐵器反應生成了氫氣。所以用化學除銹法應該嚴格控制酸的濃度和用量,避免對金屬器造成二次腐蝕;
(2)使用化學方法有上述不利因素,該法應該用于對除銹要求不高的物品上;
(3)實驗過程中用到大量的酸性溶液和堿性溶液,本著“綠色化學”的實驗態度,應對廢液做無害化處理,防止污染環境;
(4)對比物理除銹法,化學除銹法雖然操作嚴格,但是效果更好,實際運用中應根據需要綜合考慮除銹方法;
(5)本實驗為什么不用鹽酸和NaOH溶液?因為鹽酸具有揮發性,而NaOH溶液具有強烈的腐蝕性,不符合“綠色化學”理念。
探究活動三
實驗名稱:探究用電化學原理保護金屬器的原理
實驗目的:
(1)利用原電池原理保護金屬器;(2)利用電解池原理保護金屬器。
實驗原理:
(1)原電池的正極不參與化學反應,使被保護的金屬作原電池的正極以達到保護目的;
(2)電解池的正極通常不參與反應,使被保護的金屬作原電池的正極以達到保護目的。
實驗用品:大小相同的鋁片(2片)、鐵片(3片)、飽和NaCl溶液(適量)、電源(1個)、電解槽(1個)、水槽(2個)、開關(2個)、導線(若干)
實驗操作步驟:
(1)取一塊鋁片和一塊鐵片,適量飽和NaCl溶液和開關,用導線連接形成原電池;
(2)取另一塊鐵片放入適量飽和NaCl溶液中;
(3)取最后一塊鋁片與鐵片放入適量飽和NaCl溶液中,連接電源和開關,使鋁片與電源正極相連,鐵片與電源負極相連,組裝好電解池;
(4)打開開關,等待24小時后觀察實驗現象。
思考與討論:
(1)通過本次實驗探究我發現2實驗中鐵片腐蝕最嚴重的;
負極:Fe-2e-==Fe2+;正極:O2+4e-+2H2O==4OH-;
(2)實驗1是利用原電池原理使鐵片作原電池的正極以達到保護目的,但是實驗發現鐵片還是有一定程度的腐蝕,查閱資料得知原因是此實驗中鐵片與飽和NaCl溶液接觸。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再次出現可以把正負極分開在兩個溶液中進行。其次,這種方法會犧牲原電池的負極,在實際操作中盡量使用廉價易得的材料作負極;
(3)實驗3中的鐵片最完好,因為它是與電源負極相連作電解池的陰極被保護,但是也有輕微的腐蝕,原因也是與飽和NaCl溶液,不能避免被腐蝕。
探究活動四
實驗名稱:探究銅器銹蝕的原因
實驗目的:探究銅器銹蝕的條件
實驗原理:銅器銹蝕的原因是在外界環境的影響下發生化學反應而被腐蝕
實驗用品:銅片(4片)、玻璃片(4片)、蒸餾水(適量)、植物油(1袋)、棉簽(若干)
實驗操作步驟:
(1)取4片玻璃片依次放在實驗臺上,用鑷子把4片銅片分別放在玻璃片上;
(2)給上述銅片分別標上序號;
(3)給1號銅片不做任何處理,2號銅片用棉簽蘸水涂抹,給3號銅片涂抹植物油,4號銅片涂抹植物油后再沾水;
(4)給四片銅片拍照以作后續對比使用。
思考與討論:
(1)實驗完成后四十分鐘還沒有明顯現象,因為銅的活潑性不太活潑,所以短時間內觀察不到明顯的變化;
(2)24小時后2號沾水的銅片有被腐蝕的跡象,但不是很明顯。因為銅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了,2Cu+O2==2CuO,該反應比較緩慢,在水分子作用下速度可能適當加快。其他三片銅片沒有明顯現象;
(3)48小時后2號沾水的銅片被腐蝕程度和24小時后差不多,可能是水分揮發導致,所以又再次給2號銅片沾水。但是4號涂抹植物油后再沾水的銅片表面發現有綠色沉淀物生成,因為植物油里溶解了更多的O2和CO2,所以4號被腐蝕速度比2號快,2Cu+O2+CO2+H2O==Cu2(OH)2CO3。1號和3號還是沒有變化;
(4)72小時后2號沾水的銅片被腐蝕的非常明顯,銹跡斑斑。4號有更多的綠色沉淀物生成,1號和3號沒有變化;
(5)得出結果:為了保護銅器要放在干燥少氧的環境里。
三、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
1.通過聯系文物專家進行文物知識趣味講座,普及文物保護的知識,讓學生了解家鄉的文物古跡,璨爛文化,了解相關法律法規。激發學生對文物及文物保護的興趣,提升文化自信、自豪感,增強文物保護的社會責任感,培養社會責任素養。
2.通過網絡與文獻檢索查閱文物及文物保護的相關知識,了解文物的分類,文物保護的方法。激發學生對文物知識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掌握文獻檢索的基本方法,培養科學態度素養。
3.通過實地參觀探訪文物古跡——花戲樓,學會欣賞文物,了解家鄉文化,傳承家鄉文化,了解花戲樓目前的文保措施及危害因素,激發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知識的興趣,增強對家鄉的認知與熱愛,培養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
4.通過模擬文物修復體驗,實驗探究,培養了同學們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寫作能力、合作能力、交際能力,提高了學生考察、收集、整理資料,搜索、處理和交流信息,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實驗探究與創新意識、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及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等方面的素養[3]。
四、小結:從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
學生參加科技實踐活動本身就是深度學習的一種方式,在活動中把地方人文知識與化學知識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從一個更完整的角度去理解化學、學習化學,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促進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4]。舉行化學實踐活動,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讓學生完成挑戰性任務,積極參與,產生情感共鳴;其學習結果更強調化學學科思想方法的理解與運用。
【參考文獻】
[1]胡尚生,趙玉珍.基于深度學習的化學實驗優化實踐與思考[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7(5):17-19.
[2]王磊,魏銳.學科核心素養發展導向的高中化學課程內容和學業要求——《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化學教育,2018,39(9):48-53.
[3]葉鵬.化學學科核心素養下高中生實驗創新能力的培養策略.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8,(4):40-42.
[4]孫葉,王偉群.地方文化背景下化學教學資源的開發.化學教與學,2010,(5):6-9.
【安徽省省級課題:《基于化學核心素養培養的深度學習實踐研究》(編號:JK19112)】
(作者單位:1.亳州市第三完全中學;2.亳州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