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鑫
摘要:傳統文化資源則是指歷史形成的,對區域社會政治、經濟進步起過重要作用,現在仍然具有一定社會價值的文化存在。近年來,聊城市對各種傳統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開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顯著社會經濟效益。但是當前聊城的優秀傳統文化在傳播中存在著問題,并且探討了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開發對策。
關鍵詞:旅游開發; 傳統文化;資源開發和利用
一、聊城市傳統文化資源開發現狀
文化資源指具有文化特征和人類進步活動痕跡的,具有人文和傳統價值的資源,包括歷史遺跡、民俗文化、鄉土風情、文化歷史、民族音樂、宗教文化等。傳統文化資源則是指歷史形成的,對區域社會政治、經濟進步起過重要作用,現在仍然具有一定社會價值的文化存在。近年來,聊城市對各種傳統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開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顯著社會經濟效益。東昌府區建成了中國第一座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為聊城市運河文化的研究與宣傳搭建了良好的平臺。自2007年起,連續成功舉辦了四屆中國(高唐)書畫博覽會。2005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首批省級文明城市,2009年初高唐縣被中央文明委命名為全國文明縣城。
二、聊城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播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文化傳播的品牌意識較差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品牌的能力較低
當前,在聊城文化面向外界市場輸出的過程中,還缺乏一定的品牌意識。聊城地理位置得天獨厚,黃河文化代表的農業文明與運河文化代表的商業文明在這里交匯。運河文化方面投資興建了運河文化博物館,擴大了影響力,但黃河文化方面的開發不夠,文化產業規模較小,水平較低,產業集聚程度不高,缺乏產業龍頭,產業鏈不完整,一些文化產品科技含量低,造成文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不強。
(二)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尚未深度開發和綜合利用,文化產業結構不合理
首先,在區域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優勢與區域文化產業優勢的轉換問題上有不少人在思想認識上還存在不足甚至誤區。或者是守著區域文化資源金礦當乞丐,或者是抱著文化資源優勢到處炫耀。這兩種做法都無法有效開發保護優秀文化資源,無法實現社會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
其次,文化產業發展緩慢,沒有形成產業鏈。如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規模宏大,館藏豐富,但游客看完后大多一走了之。聊城市的葫蘆雕刻、陶藝、書畫等藝術水平非常高,把它們與運河文化、黃河文化結合起來, 單打獨斗形不成氣候,只有發揮集團軍的優勢才能取得理想效果。
(三)缺少文化創新型人才
創新型人才是開發優秀文化資源的中流砥柱,沒有專業人士參與的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只能是粗放式的、簡單的、低水平的開發利用,由此生產出來的文化產品大多只是附加值較低的初級產品。這樣必然會對一些市場潛質極高的文化資源造成浪費甚至埋沒,并且有可能失去再度開發的機會。
三、聊城市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開發對策
1.唱響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價值
葫蘆雕刻是聊城市優秀傳統文化的亮點,但葫蘆文化的研究或對葫蘆研究的成果的認識和推廣在聊城市做得還不夠,如我國近代著名學者聞一多先生在對伏羲女媧故事進行了詳細分析后指出:葫蘆是造人故事的核心。而《易傳》將伏羲寫作包戲,即匏瓠,也就是葫蘆。古書女媧也可以音韻推出發音為匏瓜者。所以,伏羲女媧實乃葫蘆的音變。這就是葫蘆文化,葫蘆文化的宣傳又將推動葫蘆雕刻文化的發展。將葫蘆文化、將聊城豐富的傳統文化用葫蘆工藝品展現出來,會進一步提升葫蘆雕刻文化的價值.
2.將傳統文化資源開發與旅游業結合
(1) 把傳統文化產業發展與旅游資源開發有機結合,通過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尋找旅游業發展的亮點,使二者相得益彰。
(2) 把傳統文化融于旅游產品的制作、經營與開發中去。如現在正在東昌湖建名人島,傳統文化產業集團就不能滿足讓游客過來看一看,照張相就回,而應把有關歷史名人的傳說、故事、事跡編印成冊,滿足游客閱讀、研究的需要,把歷史名人的精彩與輝煌體現在牛筋腰帶、葫蘆雕刻、剪紙、木板年畫、陶藝作品中。
3.打造文化產業
將傳統文化資源開發成可供人們旅游觀光、學習、休憩、研究的產品,才能充分發揮其魅力,為當地人民帶來一定經濟利益和榮譽感,才能使起得到更好的保護與發展,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的統一。這需要培育文化產業,引進文化產業中的成功企業共同開發。
開發傳統文化可以像工商業招商引資一樣,發展文化產業,構建文化產業鏈條,通過文化平臺,增值文化收益,變無形的內在文化為外在的物質效益,同時通過產業發展帶動相關經歷發展,激發市民保護、繼承傳統文化積極性,進一步激發市民民族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象征優越感。同時,文化產業收益可以促進人民更加深入的探索隱含在傳統文化中的時代內涵,并進一步加以宣傳推廣,使之產生更大的經濟價值。在招商引資中,要通過文化資源開發的宣傳傳播,營造出輿論氛圍并形成開發的共同信念和文化聯系,以吸引全國各行各業都參與進來,并吸引國外資本技術人才投入開發中,加快開發的進程,提高開發的效果。
聊城市有豐富的手工藝文化及民間精品藝術,搞好傳統工藝品和文化產品的商品化開發,發揮特色精品文化的巨大經濟優勢可以帶動傳統文化產業的發展。對葫蘆雕刻、剪紙、版畫、熏雞、面塑、蛋雕、木雕、黑陶、木雕、書畫等具有良好聲譽、廣闊市場潛力和發展前景的傳統文化產品要進一步增加科技含量,豐富其文化內涵,進一步拉長產業鏈,為其他優秀傳統文化產品的開發樹立典范和開辟道路。
參考文獻:
[1]顏譜.齊魯文化的基本精神內涵[J].東岳論叢,2002(6):101-102.
[2]楊振之.前臺、帷幕、后臺—— 民族文化保護與旅游開發的新模式探索[J].民族研究,2006(2).
課題項目:2021年度聊城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課題 課題名稱:跨文化視角下聊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研究 課題編號:NDYB202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