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國鈞 張倚涓 邱慧琳
摘 要:“十四五”規劃提出: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即當我們面臨全球化挑戰演化成全球危機的嚴峻形勢,需要以鄉村振興作為應對外部挑戰的“壓艙石”,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由此在“三新”的指導思想之下,不再沿著原有的產業資本擴張路徑,而出現新的調整方向——“生態文明發展戰略”。“粵北山區”既是地理概念又是發展概念,包含清遠、云浮、肇慶、韶關、河源五市,其發展戰略定位是:北部生態發展區、區域合作的橋梁和紐帶,因而“清遠山區模式”設想是在深入分析自己的優勢領域、短板不足和借鑒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經驗之后,因地制宜地提出的一種城市遠郊的綠色生態的經濟發展模式。
關鍵詞:生態文明;鄉村振興;區域協同發展;山區經濟發展模式;產業融合
1 研究背景
1.1 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環境
在外部環境下,危機四伏。中美之間爆發了“貿易戰”,美國對中國實行“硬脫鉤”,下一步將有可能對中國發起“環境戰、生態戰”,甚至中斷中國的美元國際貨幣結算體系;受疫情影響,全球供應鏈中斷、全球需求下降,實體經濟進入下行期。在國內,需要在變局中開新局。面對全球化的嚴峻挑戰,“十四五”規劃提出了“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兩大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構建國內、國外“雙循環”發展新格局,推動“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國內外大環境的劇烈變化使得中國政府開始尋求國內發展機會,山區一三產業融合便適時成了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探究實施的具體路徑之一。
1.2 清遠地區背景
清遠地區迎來新發展機遇。清遠地區在空間地理上帶有山區鄉鎮欠發達地區與毗鄰省內發達都市圈的雙重經濟屬性,可以借助粵港澳大灣區經濟一體化建設,迎合服務業消費升級趨勢,發展特色產業,構建休閑農業、康養農業等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經濟發展水平高的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居民提供高品質體驗型休閑、旅游、養生服務為中心的一系列配套的生活服務業;加上中央、省政府對粵北山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當地交通條件的改善,形成了巨量的設施性資產,為當地產業融合發展、民間投資等方面創造了條件。
2 基于一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清遠山區模式”分析
以往的“鄉村振興”被簡單地等同于鄉村產業的興旺,把“鄉村振興”解說為就是要補中國現代化的短板。基于這一理解,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布局與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角度切入,研究影響勞動力流向的引力與拉力因素,將鄉村就業增加與勞動力回流當成是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的主要途徑,實際上,欠發達地區的農村勞動力大量外流是中國現代化過程中的客觀現象,因為中國一直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戰略,發展沿海外向型經濟,產業與勞動力集中于城市群,但“十四五”規劃提出了中國新的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生態文明發展戰略”,這不是一個單純的環境文明,是繼工業文明之后,關系到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一種全新的文明模式,并將“鄉村”這一載體作為整個經濟社會的“壓艙石”,這意味著中國的“鄉村振興”不是要單純地改造鄉村,使其成為供應市民口糧的糧食生產基地,不是要沿著西方現代化路徑,繼而出現西方社會現代化的問題,然后不斷地向全球發展中國家轉嫁制度成本解決本國現代化問題,中國的現代化是有中國特色的“中國模式”,是以實現鄉村政治、經濟、文化全面振興為主要內容的中國式現代化,而“清遠山區模式”則是在新發展理念上,以清遠山區的廣大鄉村地區所承載的人文資源、生態資源為基礎的具體實踐形式之一。
2.1 “清遠山區模式”的概念簡述
“清遠山區模式”根植于其自身的區域特性和區位條件。清遠以山地丘陵為主,生態資源豐富,山區縣鎮零散分布,農村人口較多,以耕作農業為主;與此同時,邊遠山區與城郊地區區位條件差異大,產業基礎薄弱,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山區鄉村衰敗與生態資源豐富高度耦合,山區貧困現象也較為普遍,而這些特征也可以擴散到整個粵北山區。
2.2 “清遠山區模式”設想提出
利用已有研究及官方信息,對清遠地區進行區位優劣勢分析,羅列出清遠地區現存的經濟發展問題以及為解決這些問題所做的努力,從中發現:清遠市三大產業產值增長不穩定,增速起伏較大,山區發展動力不足成為清遠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瓶頸之一,然后歸納出清遠地區產業融合發展的各種影響因素,并初步提出基于一三產業融合發展所打造的“清遠山區模式”有助于破解這一難題的設想。
2.3 “清遠山區模式”設想成立前提與實施基礎
結論一:“清遠山區模式”設想成立的第一個前提是清遠地區的區域特性和區位條件決定其第二產業的布局、發展的局限性。收集2020年以前清遠市促進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以2008年廣東實施“雙轉移”戰略時間為界限,整合實地調研數據、相關政府資料,發現清遠產業園主要集中在清遠城區,或者與廣州郊區接壤地帶,且對勞動力素質要求較高,部分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如紡織業、家具制造業以及輕重工業企業工業產值在2008-2011年有上升趨勢,隨后便在波動中下降。這些產業園的輻射范圍有限,當地農村仍有大量的勞動力外出就業,一三產業之間的聯系甚微。
結論二:“清遠山區模式”設想成立的第二個前提是必須兼顧經濟效益和環境效應。山區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工業污染較輕,但是生態環境脆弱,開發過程中往往會對當地自然環境造成不可復原的生態破壞,而“清遠山區模式”下的生態、康養農業、新型鄉村服務業,實現了經濟收益與環境恢復的統一,體現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
結論三:“清遠山區模式”實施的第一個基礎是生產端與消費端的供需匹配。清遠被稱為“珠三角后花園”,加上山區經濟落后、清遠城區消費市場狹小,所以將珠三角發達地區中高端消費人群作為目標群體,這一人群對產品服務質量具有較高的要求,因此清遠山區一三產業融合所提供的產品、服務要同當地服務業、自然資源、城市人群的服務需求結合起來,實行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注入優質生產要素到農村農業,公司化的資本開發經營特色產業、鄉村服務業等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