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穩
摘 要:小麥種植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趨勢,機械化種植有助于提升小麥產量和質量,是增加農民經濟收入和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該文在分析小麥種植機械化問題和解決措施的基礎上,介紹了免耕播種、播種施肥聯合作業、機械化節水澆灌等小麥種植機械化新技術,以期為小麥種植機械化新技術的應用與普及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麥;種植機械化;新技術
中圖分類號 S233.72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16-0044-02
小麥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大面積種植小麥有利于緩解國內糧食壓力,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尤其是小麥種植機械化發展,可以為新技術的應用創造有利條件,小麥產量也會隨之提升。因此,對小麥種植機械化問題和新技術進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小麥種植機械化存在的問題
1.1 機具選擇不合理 部分農戶在選擇農機具時僅注重農機具的價格和性能,沒有立足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農機設備,導致所選農機設備與小麥田不匹配。因此農戶在選擇農機時應將適配性作為主要選項,確保所選農機與耕種需求相符,從而發揮出農機具的應用價值。通常情況下,盡量選擇兼具播種和施肥2種能力的播種機,并且這2種功能可以分開使用。這類機型的應用可以幫助農戶對小麥播種量和施肥量進行有效控制,與普通播種機相比,其使用年限也相對較長。目前,自走式、背負式和割曬式播種機是國內最常用的播種機,這些播種機適應的田地不同,要求農戶根據自家田地狀況,選擇合適的收割機。比如:北方某農戶經綜合考慮后選擇了背負式收割機,因為此類收割機不僅具備收割功能,還能作為拖拉機使用,能夠滿足小麥生產和管理的需求[1]。
1.2 生產準備不充分 做好準備工作是確保小麥種植順利進行的關鍵。部分農戶在機械化生產過程中,往往不重視準備工作,導致生產效率低下,并且部分農業機械還會破壞農田。為此,一要保證小麥種植田地與機械化生產要求相符,比如:小麥田地面積過小或土壤肥沃程度不足,就不適宜采用大型的農業機械。土地選擇完成后,需使用旋耕機在每年9月進行旋耕和翻地;二要保證種植質量,由于小麥整個種植過程均由農業機械完成,而種植戶對種植過程的掌控能力較為有限,因此種植前應進行發芽試驗以保證出苗率,同時使用種衣劑進行拌種;三是合理安排工作時間,避免農業機械因超負荷工作而受損。
1.3 操作人員技術水平不高 操作人員素質和技術水平不強是導致小麥種植機械化問題頻發的重要原因,具體表現為種植人員濫用農業機械,既影響小麥種植效率和質量,又破壞了土地原有結構。例如,該地區農戶常年濫用旋耕機,致使底層土壤的堅實程度增加,小麥很難扎根,生長也受到了限制。
2 小麥種植機械化新技術
小麥產量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如播種技術、小麥品種選擇、肥料搭配是否合理、農機選型和病蟲害等,其中播種技術極為關鍵,因此要重視機械化新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從而發揮出農業機械的真正價值。
2.1 免耕播種技術
2.1.1 技術要求 免耕播種技術可細分為破茬開溝技術、防堵技術、種肥分施技術和覆土鎮壓技術。其中,破茬開溝技術可以對地面上殘留的秸稈進行處理,將其打碎并與土壤混合,成為土壤的養分;防堵技術是指在開溝機器運行階段,田間覆蓋的秸稈容易堵塞機器,導致機器無法正常運行,而該技術的實施可以降低堵塞問題的發生概率;種肥分施技術是指在取消鏵式犁地后,為防止種子和化肥被施入同一土壤層中所實施的技術,通過側位分施法將化肥施在種子所處土壤的下層,從而使種子與化肥保持足夠的距離,以避免燒種現象的發生;覆土填壓技術是指在小麥免耕播種階段,使用農機設備將體積較大的土塊壓碎,以提升土壤密實度。使用免耕播種技術種植小麥時,應控制播種量,其中冬小麥播種量為150~225kg/hm2;春小麥播種量稍高于冬小麥,為270~300kg/hm2。播種深度以4~5cm為宜,種植過程中確保落籽均勻且覆蓋密實[2]。
2.1.2 作用 與普通播種技術相比,免耕播種技術對土地的耕作次數更少,同時還能在田間留下農作物殘渣,以降低水蝕和風蝕現象對土壤的影響,屬于一種集約化種植方式。同時,免耕播種技術還能促進種子發芽率和出苗率的提升,并充分發揮肥料的功效。
2.2 壟作播種技術 根據地力差別,小麥壟作播種技術可以分為2種模式:一是肥力中等的地塊,每條壟寬度為0.7~0.8m、高度為0.15~0.18m,壟上種植小麥行數以3行為宜,小麥之間的小行距為0.15m、大行距為0.5m,同時在壟溝內種植玉米;二是肥力高的地塊,每條壟幅度為0.60~0.65m,壟上種植的小麥行數為2行,在壟頂部的小麥行間處種植玉米即可。該項技術在澆灌條件較好和地力較強的地塊中較為適用。小麥種植前需作好整地,并在耕作前施用充足的基肥,施肥量為有機肥4.5萬kg/hm2、三元復合肥400~600kg/hm2、鋅肥15kg/hm2。先在地表上撒基肥,然后進行深耕,耕作深度以0.2~0.25m為宜,以使土壤和肥料充分混合。此外,播種前還要確保土壤墑情良好,若墑情與種植要求不符,應先造墑再起壟。
2.3 播種施肥聯合作業技術 在小麥種植技術中,少量播種和常量播種較為普遍,條件具備的地區也會使用先進農機進行播種。據調查,在小麥種植過程中積極應用農業機械實施播種施肥聯合作業,小麥產量與傳統播種技術相比提升10%左右。播種施肥聯合作業技術是指利用農機同時完成播種和施肥作業,屬于農機和農藝的有機結合,二者在種植階段的優勢和作用也因此得到充分發揮。與此同時,農機設備還能幫助農戶開挖溝塹和優化農田水利設施,為小麥種植和生長創造有利條件[3]。
2.4 精(少)量播種技術 精確少量播種是指在小麥種植階段,準確計算小麥種子的需要量,同時使用特定播種器械進行播種,此外還要對后續種植工作進行合理定量。例如,調研地區在小麥種植過程中針對土地較為肥沃的地區運用精確少量播種技術,農戶立足土地和播種機的實際情況,制定了播種計劃,并在種植過程中依據計劃控制播種距離、深度和行距,以保證小麥種植工作的順利進行。該地區農戶在選擇農機具時多選擇水平盤式播種器,其與精確少量播種的要求相吻合,具體表現為此類播種器能夠勻排單粒播種,與普通播種器相比,播種效率較高,同時還能節省播種成本。此外,使用這種播種器械,還能充分滿足小麥對光照和養分需求。另外,氣吸式和椎盤式播種方法在該地區也較為常用。前者的優勢為播種效率高和提升小麥產量;后者的優勢為種植成本低,操作簡單和安全性高。
2.5 機械化節水澆灌技術 該地區政府部門十分重視小麥種植機械化發展,并針對干旱的氣候條件啟動了抗旱補貼程序,針對存在旱情的麥田采取提灌、噴灌和機械噴灌的方式進行澆灌,以保證春小麥產量。截至目前,該地區投入農業機械數量多達1.5萬臺,機械化灌溉面積450萬hm2。2021年3月,該地區40d內未出現有效降水,土壤水分大量流失,春小麥受旱面積不斷擴大。為保證春小麥產量,該地區投入1.5萬余臺機械灌溉設備,有效緩解了旱情。省水和省力是機械化節水澆灌技術最顯著的優勢。與傳統灌溉方式相比,移動式組合機械噴灌具有水量調節功能,可以規避大水漫灌的問題,節水量可達40%以上;另外,機械化灌溉方式無需人工操作,只要計算時間,及時搬運設備即可[4]。
3 小麥種植機械化技術的應用建議
3.1 優化農業機械性能 調研發現,雖然在小麥種植過程中積極應用機械化技術,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其中農業機械化性能不足是突出問題。因此,政府應加大資金和技術扶持力度,幫助農機企業開發新技術和新設備,并在本地區建立示范基地,對農業機械和新技術的應用效果進行展示,以調動農戶應用農機和新技術的積極性。
3.2 提高農業機械普及率 為使農業機械適用范圍進一步擴大,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農業部門應加強宣傳力度,不斷擴大農業機械的覆蓋面。雖然政府部門已出臺了優惠政策,為購置農機的用戶給予補貼,但補貼金額有限,影響了許多農戶購買使用農機的積極性。因此,政府應提高補貼比例,為農戶購買農機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參考文獻
[1]李京芳.小麥種植機械化問題與新技術探討[J].南方農機,2020,51(16):35-36.
[2]王磊.淺析小麥種植的機械化問題與新技術研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08):203-204.
[3]楊效奎.淺談小麥種植機械化問題與新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9(13):12.
[4]景雅榮.淺析小麥種植的機械化問題與新技術研究[J].農業與技術,2019,39(04):121.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