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之瑜


摘 要:現階段,我國糧種市場上農戶的良種采納行為對主糧種子研發創新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該文分析認為,主糧種子創新的主要制約因素在于主糧種業盈利水平下降,而其盈利水平下降源于農戶良種采納行為特征。同時,提出了完善政府引導和服務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戶良種采納行為;主糧種子;創新
中圖分類號 F32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16-0115-03
The Influence of Farmers′ Adoption Behavior of Improved Varieties on Innovation of Staple Grain Seeds and Countermeasures
FAN Zhiyu
(School of Business,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 252000, China)
Abstract: At this stage,the adoption of improved varieties by farmers in our country′s grain seed market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of staple grain seeds. For this analysis,the main restrictive factor for the innovation of staple grain seeds is the decline in the profitability of the staple grain seed industry, and the decline in profitability stems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rmers′ adoption behaviors of improved seeds.Finally,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ing government guidance and services are proposed.
Key words: Farmers adoption behavior of improved varieties; Staple grain seeds; Innovation
1 引言
糧食是社稷之本,種業是糧食之基,保障種源安全對于國家糧食安全至關重要。因此,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突破‘卡脖子問題的關鍵在于創新。就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而言,主糧種子的創新尤為關鍵。近年來,主糧種子創新不足已經成為我國種業發展不容忽視的問題。2020年12月份,筆者對山東省某農業生產大縣的種子企業進行了調研。調研結果表明:縣區域內主糧種業公司的主要經營范圍正在向蔬菜等經濟作物的種子轉型,研發、推廣主糧新品種的積極性大幅度下降,主糧種子創新與推廣嚴重不足。主糧種子的創新受多種因素的制約,既與種子的研發、推廣等供給因素相關,也受農戶需求的影響。當前,研發與推廣等供給要素對種子創新的影響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而農戶需求對糧食種子創新的制約作用卻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實際上,在既有種子研發、推廣體制下,農戶需求在某種意義上對主糧種子的創新起著決定作用。
在種子創新方面,國內很多學者對其進行了研究,大多集中在政府和種子產業層面上。張永強等通過分析種子產業鏈的關鍵節點,指出源頭的研發環節存在較多問題[1]。馬述忠等指出外資技術壟斷在某種程度上威脅著中國的糧食安全,本土農業研發能力整體較弱的形勢依然嚴峻[2]。李萬君等在充分考慮政策、組織和市場異質性的基礎上實證分析了政府支持對種子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3]。王帥等提出只有加快推進種業供給側改革,在政府支持下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和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國有種子企業,才能確保國家種業安全[4]。侯軍岐指出構建我國種業企業包含上游研發價值鏈、下游客戶價值鏈在內的種業價值鏈系統,培育我國種業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促進我國種業持續發展的關鍵[5]。
在農戶技術采納行為方面,學者們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對其影響因素的分析上。李憲寶基于農業技術推廣的視角,對異質性農業經營主體技術采納行為的差異性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理論探討[6]。潘勇輝等依據山東省壽光縣506個蔬菜種植戶的調研數據,對該地區菜農購買及使用種子的情況采用主成份分析及線性回歸方法進行了研究,探究了影響菜農購買種子的因素、基本特點及菜農對“洋種子”的風險認知情況[7]。胡晨等運用元分析方法對2000—2019年20年間考察農戶技術采納行為的79篇實證研究文獻進行了分析,明晰了影響農戶技術采納行為的關鍵因素[8]。張森等基于實地調研數據,在建立農戶新品種選擇行為的理論模型的基礎上,通過計量經濟模型實證研究了市場信息不對稱對農戶種子新品種采用行為的影響[9]。王秀東等在對山東、河北、河南三省農戶調查基礎上,對農戶良種補貼的認知情況和農戶小麥新品種選擇行為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10]。
綜上可知,目前大多數學者都是從供給端對種子創新、種業發展進行探析,也有很多學者對影響農戶技術采納行為的因素進行探究,而從需求端將農戶技術采納行為與種子創新結合起來分析的研究少之又少,尤其是在主糧種業研究領域,極少有研究分析農戶良種采納行為對種子創新的決定作用。鑒于此,本文擬從需求的視角分析了農戶的良種采納行為特征對主糧種子創新的影響,并提出應對策略。
2 主糧種子創新的主要制約因素在于盈利水平下降
在現行種子研發、推廣體制下,種子企業對種子的創新起主導作用,盈利水平是企業種子創新與推廣的動力源泉。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種子選育推廣機制經歷了3次大的變革,實現了由計劃經濟階段、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階段到市場經濟階段的變遷。目前,我國已經構建起了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種子研發推廣機制。在這一機制下,種子企業是研發、推廣的主體,作為市場主體,種子企業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盈利水平是其良種研發、推廣的動力源泉,盈利水平越高,種子企業研發推廣種子新品種的積極性就越高。
當前,我國主糧種子創新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主糧種子企業研發推廣新良種的盈利水平不高。這點可以從我國種業公司業績變化中得到印證(見表1)。
表1中統計了我國8家糧種公司2012—2019年的營業利潤情況。登海種業是我國玉米種子繁育推廣一體化的龍頭企業,玉米種子占其利潤比例為100%,與前5年利潤穩中有升相比,后3年明顯滑坡。隆平高科的水稻種子利潤占比最高,其利潤在前期有過顯著增長,卻在2019年出現負值。豐樂種業是安徽省種業領先企業,擁有工廠化的商業化研發體系,其利潤情況在2015年降低后,于2018年有所增長,看似不錯,實則最賺錢業務為農化產品,占利潤60%以上,種子產品營收占比不到10%。荃銀高科是“國家水稻商業化分子育種技術創新聯盟”,水稻種子利潤占比90%以上,后3年獲利穩定,但也逐年遞減;敦煌種業最賺錢業務為種子,包括糧食、瓜類、蔬菜、花卉等農作物種子,多年來虧損嚴重。神農科技以雜交水稻種子為主要獲利產品,利潤比高達100.47%,公司盈虧情況十分不穩定;萬向德農以玉米種子為主營產品,利潤始終沒有較大突破。墾豐種業主營水稻種子、玉米種子、大豆種子,利潤同樣有所下滑。由此可知,近年來我國主要種業公司的業績低迷、每況愈下,盈利能力不容樂觀。
種子企業盈利水平下降可以從3個方面制約主糧種子的創新:(1)研發機構對主糧種子的研發積極性不足。在現行的種子研發推廣體制下,主糧種子的創新路徑有三:一是種子企業自主選育新品種,二是與科研機構共同研發新品種,三是購買科研機構的研究成果。無論哪一條路徑,主糧種子創新的主要成本都要由種子企業承擔。因此,種子企業只能依據種子創新的盈利能力來決定是否進行種子創新。盈利能力下降必然重創種子企業的創新積極性。(2)主糧種子企業研發與推廣人才的流失。主糧種子企業的盈利水平不高必然使企業的薪酬水平下降,進而導致主糧種子研發與推廣人才的流失,這一方面削弱了主糧種子企業的研發能力,另一方面市場開拓與良種推廣的力度下降,市場份額流失,進一步壓縮了盈利空間。(3)主糧種子企業轉型。盈利水平下降,研發與推廣難以為繼,使主糧種子企業不得不轉型,主糧種子的創新與推廣受到更進一步的打擊。三者影響疊加,使主糧種子的創新與推廣雪上加霜。
3 農戶良種采納行為是導致主糧種業盈利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以生產經營為標準劃分,主糧的生產經營主體可以分為兩大類:小農戶與規模生產經營主體,規模經營主體主要包括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當前,小農戶是我國主要的主糧生產經營主體。第3次農業普查數據顯示:我國小農戶數量占到農業經營主體的98%以上。其經營規模與種子需求占有半壁江山,其良種采納行為特征直接影響著高品質主糧種子的需求量與需求價格,進而決定主糧種業的盈利水平。
既有研究指出,與傳統小農戶相比,種糧大戶更容易接受和應用新品種、新技術,對現代生產要素的需求更加強烈[11]。相對于規模生產經營主體,小農戶的良種采納意愿不強烈,導致高品質主糧種子銷售價格上不去,市場占有率下降,主糧種業盈利水平下降,進而抑制了種子企業高品質主糧種子的研發與推廣。
小農戶高品質主糧種子采納意愿不強烈的主要原因不外3個方面:(1)農業收入占比低使采納高品質主糧種子的激勵作用盡失。隨著工業化的深入與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業收入在小農戶家庭收入中的占比不斷降低。據統計,2019年,經營性收入僅占農戶可支配收入的36%,其中還包括非農業經營性收入、非主糧經營性收入,即農戶生產經營主糧收入的占比應遠遠低于30%(如圖1所示)。這使農戶采用高品質主糧種子所帶來的收益增量對家庭收入來說微不足道,對農戶采用高品質主糧種子沒有激勵作用,小農戶一般不會為增加收入而采用高品質主糧種子。(2)信息不對稱使識別高品質種子的成本較高,打擊了小農戶采納糧種的積極性。目前,市場上主糧種子品牌、品種繁多,且莨莠不齊,識別品牌、品種好壞需要時間與精力。在收益本增量不高的條件下,農戶花時間與精力辨識品牌與品種的積極不高,從眾就成一種理性選擇,不花高價成為選擇主糧種子考慮的主要因素。(3)農業副業化、農民老齡化使高品質主糧種子的潛在收益難以得到充分的挖掘。農民的兼業化現象使得其對種糧的重視度降低,投入精力有限,再加上農村的年輕一代紛紛進入城市,農民老齡化問題嚴重,其種植技術和知識儲備難以提升,無法與良種配套,導致種植收益與普通種子相差不大,從而不會加以選擇。
4 結論和建議
農戶在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中占比高,其采納良種的積極性低,主糧種企難以盈利,影響了主糧種子的創新和推廣,使得我國主糧種子的創新處于落后狀態。主糧種子的質量無法得到突破性提高,小農戶便不愿花費高價購買良種,如此往復,形成一種惡性循環。主糧種子屬于半公共物品,盡管農民收益不高,但溢出效應很大。因此,在充分發揮市場配置作用的同時,亟需完善政府的引導和服務作用。政府應為主糧種企提供一定的研發補貼,并對其加強研發生產過程的監管,以此保證主糧種子的高質量。在此基礎上,建立政府品牌認定機制,通過對新型糧種的質量鑒定進行政府品牌認定,一經認定,政府為該品牌種子研發企業實施獎勵,并對購買此良種的農戶設立優惠政策,多買多得。另外,構建良種追蹤機制,基層農技推廣部門提供相應的良種良法配套服務,指導農戶正確種植新型良種。
參考文獻
[1]張永強,單宇,王剛毅.我國種子產業鏈關鍵節點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對策[J].經濟縱橫,2015(10):85-90.
[2]馬述忠,陳穎,王笑笑.農業FDI對中國糧食安全的動態影響研究——基于種業研發能力視角[J].管理世界,2013(07):71-79+187-188.
[3]李萬君,李艷軍,李婷婷,等.政府支持如何影響種子企業技術創新績效?——基于政策、組織和市場異質性的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9(09):104-123.
[4]王帥,張俊山.我國種業供給側改革與種業安全[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6):73-80.
[5]侯軍岐.我國種業企業核心競爭力及其培育[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6(04):116-122.
[6]李憲寶.異質性農業經營主體技術采納行為差異化研究[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6(03):87-94.
[7]潘勇輝,張寧寧.種業跨國公司進入與菜農種子購買及使用模式調查——來自山東壽光的經驗證據[J].農業經濟問題,2011,32(08):10-18+110.
[8]胡晨,黃華霖,熊航,等.農戶技術采納行為的影響因素:基于2000—2019年典型實證研究的元分析[J].世界農業,2020(12):48-59.
[9]張森,徐志剛,仇煥廣.市場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農戶種子新品種選擇行為研究[J].世界經濟文匯,2012(04):74-89.
[10]王秀東,王永春.基于良種補貼政策的農戶小麥新品種選擇行為分析——以山東、河北、河南三省八縣調查為例[J].中國農村經濟,2008(07):24-31.
[11]朱萌,齊振宏,鄔蘭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技術需求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以江蘇省南部395戶種稻大戶為例[J].中國農村觀察,2015(01):30-38+93-94.
(責編: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