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黔東
摘 要:農業循環經濟就是把循環經濟理念應用于農業系統,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和產品生命周期中減少資源、物質的投入量和廢物的產生排放量,實現農業經濟和生態效益“雙贏”。該文結合淮南市農業發展實際,對該市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現狀進行總結,在此基礎上分析了目前面臨的問題,并針對性提出引入農業循環經濟理念、延伸農業產業鏈、加大環境整治和政策支持力度、建立職責分明的社會參與機制等建議,以促進當地農業循環經濟的進一步穩定發展。
關鍵詞:農業循環經濟;現狀;問題;建議;淮南市
中圖分類號 F062.2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15-0025-02
農業循環經濟是農業資源的低開采、高利用,是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方式。20世紀90年代,世界多個國家逐漸開始了循環經濟發展新模式的探討研究,而在循環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位置的經濟當屬農業經濟[3-4]。近年來,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熱點話題。例如,日本、以色列、美國、荷蘭等發達國家發展高效農業的同時,兼顧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以實現農業經濟的循環發展,這是符合未來產業發展需求的新模式[2]。新時期以來,我國在發展農業產業時注重對廢棄資源實現重新利用,這是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緩解農業資源約束矛盾的根本出路,同時也是從根本上減輕農業污染、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重要途徑[1-2]。淮南市地處暖溫帶和亞熱帶過渡地帶,黃淮海平原的南端,受地勢及氣候資源的影響,區域內種植的農作物類型多樣,區域性、季節性明顯,農業發展歷史悠久,種植的農作物類型主要有小麥、水稻、油菜等。近年來,淮南市各級農業農村部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生態文明思想,貫徹落實安徽省委、省政府五大發展行動計劃,根據《淮南市綠色發展行動實施方案》要求,有條不紊地推動農業領域循環經濟發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結合淮南市農業發展實際,對當地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建議進行探討,以期為淮南市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提供參考。
1 淮南市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現狀
1.1 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得到提高 近年來,淮南市在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方面加大了投入,積極落實秸稈綜合利用提升工程項目,大幅提升了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水平。截至2020年底,淮南市建立秸稈標準化收儲點52處、臨時堆放轉運點894個、秸稈綜合利用規模1000t以上企業50家(其中肥料化企業、飼料化企業、基料化企業、能源化企業、原料化企業分別為4、18、10、15、3家)。2015年淮南市綜合利用率僅為85.3%,但2020年已達到了94.6%,較5年前提高了9.3個百分點。2017—2020年淮南市秸稈量總計達到1502.12萬t,其中1145.81萬t左右屬于可收集范圍,1074.91萬t實現了綜合利用,平均綜合利用率達到93.81%左右。2020年淮南市秸稈總量在388.9萬t左右,其中301.2萬t屬于可收集范圍,285萬t實現了綜合利用,綜合利用率約94.6%;在農作物秸稈利用總量中,產業化利用的總量占比約44.2%,能源化和原料化利用量占比約35.6%。
1.2 畜禽糞污實現資源化利用 淮南市在畜禽糞污利用方面堅持“治舊控新、堵疏結合、綜合治理”的思路和“無害化、資源化”原則,對規模化畜禽養殖企業實行建檔制度并加強檔案管理,將其全面納入到農業農村部畜禽規模養殖場直聯直報信息系統平臺[5]。大力推廣畜禽糞污利用三大模式:“截污建池、收運還田”“農牧結合、制肥還田”“異地集中處理中心模式”,為淮南市畜禽養殖實現轉型升級以及生態環境改善發揮了積極作用。2020年淮南市規模化養殖場數量達到848家,產生的糞污量達到1632479.99t,規模以下養殖場產生的糞污量在1121062.04t左右,其中2684815.05t糞污實現了資源化利用,綜合利用率達到97.5%。
1.3 大力推進漁業綠色生態養殖 淮南市在水產養殖方面推廣健康養殖方式,對破壞生態環境的養殖方式重點開展綜合整治。目前全市劃分了約190個畜禽禁養區,總計面積超過1003.11km2;每年的3—6月,對淮南市境內的淮河淮南段、焦崗湖等天然水域開展禁漁工作,對淮南市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實施全面退捕、禁捕。堅持“一水一策”,合理選擇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模式,促進大水面生態保護與漁業發展充分整合。2020年淮南市增殖放流水生生物439.21萬尾,其中淮河投放的淮王魚、江黃顙及鰱鳙等魚種共計149.52萬尾,焦崗湖投放的鰱鳙魚種289.69萬尾。結合當地實際,淮南市在農業循環發展中積極推廣稻田綜合種養模式,2020年稻田綜合種養面積約1.7萬hm2。
1.4 全面實施農藥化肥減量增效行動 近年來,淮南市在推廣農業循環發展模式過程中全面實施農藥化肥減量增效行動,成效顯著。2015年淮南市農藥、化肥用量分別為12708、297459t,2020年用量分別為9406、261046t,較2015年分別降低了3302、36413t。2015—2020年,主要農作物化肥利用率由34%左右提高到40%左右,增加了6個百分點。大力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的綠色防控技術,綠色防控覆蓋率超過40%;積極推廣水肥一體化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農藥化肥減量增效行動對淮南市安全優質農產品數量的增加發揮了積極作用,淮南市農產品中獲得有機、綠色、無公害認證的品牌從2015年的0、120、60個增加到2020年的19、308、136個,增幅明顯。
2 存在的問題
雖然近些年淮南市在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仍存在諸多問題。
2.1 秸稈綜合利用方式較為單一 目前淮南市農業種植結構為麥—稻模式,農忙時受季節緊張、勞動力不足等因素影響,當地秸稈多數采取粉碎還田的方式,綜合利用方式過于單一;且秸稈大量直接還田后在雨水的沖刷下,也會對周邊環境、水體產生污染。秸稈產業化利用企業的發展速度及規模跟不上淮南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化利用不斷增加的需求,導致企業數量不多、規模相對較小,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成本。目前,淮南市政府對秸稈粉碎還田實施補貼制度,但補貼額度低于當前秸稈粉碎還田的成本,降低了農戶積極性。
2.2 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水平不高 部分養殖企業對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的重要性認識不夠,責任心不足,對資源化利用較為排斥,全面推廣還面臨著較大難度。
2.3 資金相對不足 近年來,淮南市政府在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方面加大了資金投入,加大了對畜禽糞便污染、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等方面的投入,但依然難以滿足實際需求。
2.4 企業規模小 目前從事農業循環經濟的企業規模不大,加上農業生產的基礎條件整體不高,易受外界氣候條件、市場波動等不利因素影響,進而不利于其規模的進一步擴大。
3 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建議
3.1 引入農業循環經濟理念,延伸農業產業鏈 將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引入農業生產實施全過程管理,包括農業生產企業的審計、管理等多方面,結合當地實際做好農業產業鏈的延伸工作[5-6]。與農業相關的企業要不斷積極探索適合當地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做到統籌兼顧,將可再生農業資源的發展和優化作為重點方向,比如對廢舊資源進行再生利用、建立穩定的資源再利用體系、開發產業鏈,形成良好的循環。針對當前淮南市秸稈資源綜合利用方式過于單一的實際,應出臺相關細則,為秸稈綜合利用率的提高及利用方式的多樣化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
3.2 加大環境整治和政策支持力度 一方面,加大對環境污染執法查處力度,對污染治理無配套設施或治理不達標的,責令整改,直至關停,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另一方面,繼續加大對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政策支持,包括資金與保險、農技與農藝、人才與培訓等。當前淮南市農業循環經濟相關企業規模整體不大,對市場風險的抵御能力不強,需加大扶持,充分發揮其在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中的帶動作用[5]。
3.3 建立職責分明的社會參與機制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主戰場在農村,只有讓廣大農民群眾明白其科學道理和經濟效益,才能提高其參與的積極性。各級政府要充分利用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如送科技下鄉、新型農民培訓、成果展示會和印發宣傳品等,運用廣播、電視、報紙雜志、互聯網等手段進行廣泛宣傳,提高農業循環經濟相關理論、技術在農戶中的普及率,促使農戶認知意識得到提高,進而提升農民的主動參與意識。
參考文獻
[1]李文君.中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現狀與對策探討[J].湖北農機化,2019(18):46.
[2]江激宇,周密,徐騰,等.安徽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效率及影響因素研究[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0,14(02):29-35.
[3]何麒麟,徐杰,丁志遠.推進秸稈綜合利用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J].上海農村經濟,2021(01):23-26.
[4]趙志偉.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構建與應用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20(32):21-22.
[5]朱翠萍.南譙區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現狀及探討[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12):133-134.
[6]歐婧.循環經濟視角下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路徑探討[J].經濟研究導刊,2021(09):7-9.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