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鋒
摘 要: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慈溪市立足自身優勢,深入貫徹國家東西部扶貧協作大戰略,強化產業合作在對口幫扶中的基礎性和引領性作用,以平臺建設為引領,以補鏈強基為抓手,創新“三融”“四專”“五庫”機制,不斷完善鄉村振興工作體制機制,積極對接產業發展項目,助力農業可持續發展和鄉村振興。
關鍵詞:鄉村振興;幫扶;創新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15-0027-02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明確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1]。近年來,中共中央、國務院相繼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等系列文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已成為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舉措[2]。
近年來,慈溪市積極貫徹落實脫貧攻堅工作要求,對內在高質量打贏低收入農戶增收攻堅戰的路上,不斷完善工作體制機制,持續深化精準扶持措施,深入開展綜合保障服務。對外深入貫徹國家東西部扶貧協作大戰略,強化產業合作在對口幫扶中的基礎性和引領性作用,以平臺建設為引領,以補鏈強基為抓手,創新“三融”“四專”“五庫”機制,不斷完善工作體制機制,持續深化精準扶持措施,積極對接產業發展項目和實施,有力促進了對口地區的自我創新能力和發展動力。
1 對內打通“三道關”,力促低收入農戶高水平全面小康
1.1 精準幫扶對象識別,打通農戶“認定關” 堅定實施認定標準“兩線合一”,充分發揮鎮(街道)、村(社區)拾遺補缺作用,開展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8000元以下農戶再排摸,通過協助申請機制將因特殊性、臨時性原因未納入大救助信息平臺的對象及時推送至民政部門,實現低收入農戶認定標準與低保認定“兩線合一”,鞏固消除年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9000元以下現象成果。同時提高建檔立卡質量,認真做好省扶貧數字化管理系統應用,明確各鎮(街道)系統操作專人專職,將幫扶開發網絡延伸到村,及時按月完成低收入農戶基本情況動態調整更新,為黨委政府科學決策提供有效參考。
1.2 精準產業措施扶持,打通農戶“增收關” 不斷加強政策保障,促進農戶平穩增收。通過全面開展全市低收入農戶生產生活及收入情況調研和信息采集工作,出臺《慈溪市低收入農戶精準扶持增收實施細則(試行)》,從生產、就業、創業及黨員干部幫帶開發項目等方面開展低收入農戶增收精準扶持。目前,已完成申報產業發展類項目申報750個,大學生子女創業項目2個,勞務就業獎補141個,黨員幫帶示范項目2個。如新浦鎮建設“六甲農貿市場提升工程”示范項目,作為周邊6個村村民群眾的日常生活采購場所,市場改造提升后將通過為低收入農戶提供公益性崗位、免費攤位和利益分紅等措施,帶動周邊約142戶低收入農戶增收。此外,通過典型示范促進、引導各類經營主體以優先吸納務工、免費送技術送農資、幫助銷售等方式,帶動低收入農戶共同奔小康。在全市范圍內開展選樹和創建工作,首批評選出示范基地5家,惠及低收入農戶182戶。如網紅“農創客”玉蘭果蔬農場場主胡晶金,通過為周邊低收入農戶提供種苗、市場推廣、保價收購等方式,鼓勵種植更符合市場趨勢的農產品,幫助提升技術管理水平,提高經濟效益,平均收入增加30000~52500元/hm2。
1.3 精準聯戶結對幫扶,打通農戶“服務關” 持續深化“一戶一策一干部”制度,發揮部門幫村、干部聯戶等優勢,因戶制宜、因人而異開展定期走訪和幫扶。全市各鎮(街道)1902名機關干部以“一對多”形式與低收入農戶中的低保和特困對象進行結對,2085名市級機關干部與低保邊緣戶以“一對一”進行結對幫扶,結對率實現100%。以“三服務”“百村結對、助力振興”系列活動等為載體,通過上門走訪、電話聯系等方式開展走訪幫扶,并積極開展業務代辦、政策宣傳、物質慰問等。其次通過開展服務優的志愿活動做好服務工作。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第一時間為全市部分鎮(街道)的百余戶低收入農戶監測戶送去口罩370只、新鮮蔬菜和大米1000余斤。積極引導企業等社會各界共同參與低收入農戶各類幫扶,如碧桂園公司開展“暖冬行動——低收入農戶關愛活動”,在觀海衛鎮、周巷鎮等地累計發放物資150余份,合計價值5萬余元。在高質量落實“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基礎上,全市實施低收入農戶綜合性保險并實現全覆蓋,參保費用由市財政全額承擔。全年累計投保13947人,第1期共賠付1080人1312986.18元,切實減輕了低收入農戶的醫療支出,增強了農戶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2 對外創新幫扶機制,有效銜接鄉村振興
2.1 高起點謀劃,“三融”理念打造產業平臺“綜合體” 以產業融合為主線,促進兩地合作共贏。結合貴州省、安龍縣產業規劃與慈溪市產業結構調整的實際需要,積極挖掘兩地產業合作的契合點。項目充分利用當地能源資源、用工成本等優勢,圍繞農產品深加工、工業品制造、物流服務等行業,打造集智造電子商務、倉儲物流、生產生活配套和智慧園區管理為一體的制造業高質量承接平臺。二是以產教技融合為手段,提高群眾就業能力。精準排摸當地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高校畢業生以及慈溪企業實際需求,開發一批生產管理、分揀包裝、銷售運輸等各環節的就業崗位,通過促成當地職業技術院校與慈溪企業校企合作、打造公共實訓基地等方式,推動人崗精準對接,加快貧困群眾向產業工人、技術工人轉變。三是以產城融合為愿景,助推當地城鎮化進程。在園區選址上,統籌考慮原料流通、員工通勤等因素確定,緊鄰汕昆高速安龍收費站和當地易地搬遷安置區,輻射安置人口2萬余人。在配套服務上,在園區內集中建設生活超市、食堂宿舍、商務休閑等配套設施,一體化解決員工就業生活等日常需求,實現“廠門口享受城市生活、家門口實現就業”。
2.2 高效率推進,“四專”模式跑出項目落地“加速度” 一是組建工作專班。成立慈溪·安龍萬洋眾創城協同推進工作領導小組,下設園區建設、項目推進、綜合協調3個工作專班,高效開展規劃設計、開發建設和招商引資等工作,將引導和落實企業投資工作列入市目標管理績效考核和對下屬各鎮(街道)黨政主要負責人的年度考核,確保共建責任層層壓實。二是成立專業公司。注冊資金4000萬元成立專門公司管理園區,并由市工業投資集團兜底購買部分廠房,增強萬洋集團投資積極性,共同招引有赴黔發展意向的企業落戶產業園。三是制定專項政策。協調貴州安龍縣在土地使用、稅收規費、水電資源使用、廠房購置補貼等六方面落實優惠政策,確保專項招商引資政策比周邊同類地區更優。四是強化專項機制。建立兩地黨委政府常態化對接和慈溪專班工作會商、協同推進、對賬通報等專項機制,全速推進項目實施。項目于2019年4月簽約,5月開工,8月園區招商中心實現對外開放,2020年9月22日實現開園,跑出了跨省域合作的同體量項目的“最快速度”。
2.3 高標準管理,“五庫”建設做足服務保障“繡花功” 一是建立企業項目庫。根據產業園規劃和定位,全面排摸慈溪市有外遷發展意向和適合在安龍發展的企業1900余家并統計入庫,召開招商接洽會10余次,組織174家慈溪企業赴安龍實地考察,同時引導貴州、安徽、江蘇等地企業考察簽約。二是建立簽約企業需求庫。及時跟進意向簽約企業,掌握企業廠房定制設計、金融信貸、物流配套等個性化需求,已梳理32項、幫助解決28項。同時,由當地政府為主落實入駐企業快速審批等服務,實現企業辦事不出園。三是建立招商政策清單庫。全面梳理寧波、慈溪及黔西南州、安龍縣招商引資相關政策,編印六大類95條政策服務手冊進行廣泛宣傳,幫助企業實現利益最大化。四是建立用工崗位信息庫。在兩地用工平臺定期發布產業園崗位信息,引導黔西南籍在慈勞動力回流群體入園就業。成立“樂業驛站”,并簽訂園區就業人員就業協議,對首批入園就業200余名人員進行崗前培訓。五是建立績效評價庫。堅持資金投入與效益并重,規范扶貧領域投融資行為,落實工業投資集團作為產業園投資者的績效主體責任,加強執行監控,確保資金安全精準高效使用。
3 結語
民族要實現復興,鄉村必然要振興[3]。我國要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4]。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重點、難點在“三農”,迫切需要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弱項,推動城鄉協調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潛力后勁在“三農”,迫切需要擴大農村需求,暢通城鄉經濟循環;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挑戰,基礎支撐在“三農”,迫切需要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實現鄉村振興必將要經過一個長期的、艱難的發展過程[5],實現鄉村振興需要黨委、政府根據當地農村產業發展的特點,因地制宜,積極制定相關政策,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激發農村創新發展活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明.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新時代“三農”理論創新[J].鄉村論叢,2021(01):16-26.
[2]江暢.小康社會理想及其實現[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74(01):5-16.
[3]劉明松,曹席.從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看黨的初心和使命[J].湖北社會科學,2020(03):20-25.
[4]雷家軍.習近平農村文化建設思想論析[J].中華文化論壇,2018(03):60-71.
[5]賴迪輝,鄭永輝,黃凌翔.量化農業: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產業路徑分析及其政策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9,35(02):229-235.
(責編: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