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張晴 趙魯 戴志鵬 張錫濤 田浩然
摘 要:“十三五”時期,安徽省積極開展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工作,取得了較大的成效,建設目標基本實現。該文結合“十三五”時期安徽省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成效,提出了土地資源建設的保護對策,以期為“十四五”期間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安徽省;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保護
中圖分類號 F301.24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15-0141-03
Effectiveness and Protection Requirements of Land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in Anhui Province
LI Yan1 et al.
(1Anhui Provincial Land Survey and Planning Institute, Hefei 230601, China)
Abstract: During the “Thirteenth Five-Year Plan” period, Anhui Province actively carried out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and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and the construction target was realized.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in Anhui Province during the Thirteenth Five-Year Plan perio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otection requirements for constructing land resources and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during the Fourteen Five-Year Plan period.
Key words: Anhui Province; Land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Protection
土地資源是安徽省全面實現城市化和工業化的自然要素,是安徽省重要的戰略資源,在經濟發展中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近年來,土地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已逐漸成為安徽省日益關注的重點,特別是“十三五”時期,安徽省積極響應國家關于土地資源的各項政策,大力推進土地資源科學評價,不斷完善土地監測和評價網絡的建立,明確各行業建設用地使用標準與指標,為持續建設高標準農業用地和城市建設用地提供了有力依據,實現了歷史性進步。
全面開展安徽省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研究,提高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化利用水平,揭示土地開發利用中的優勢和短板,同時為“十四五”時期土地資源節約集約的開展提供基礎,對于全面建設美好安徽、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環境保護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1 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成效
安徽省土地資源豐富,土壤肥沃,土地面積為13.94萬m2,“十三五”時期,安徽省共有耕地面積588.59萬hm2,各類建設用地13.73萬hm2[1]。土地資源分布呈現明顯的區域性特征,旱地平原多分布于安徽北部,土壤類型以黃潮土和砂姜黑土為主;林地多分布于南方,土壤類型以水稻土、黃褐土和紅壤為主;中北部多為城市建設用地,而生態保護紅線大多分布于南部地區。
1.1 建設用地 “十三五”時期,安徽省大力推進建設用地相關標準的更新以及加大對各行業用地規范及指標的監管,相繼出臺了《安徽省建設用地使用標準(2020年版)》《建設項目節地評價規程》以及《綠色工廠評價管理暫行辦法》等,為安徽省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狀況調查與綜合評價及開發區評價提供了有力的依據。依據安徽省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狀況調查與綜合評價及開發區評價結果,2019年安徽省國土開發強度上升至14.36%。從開發區評價來看,全省130個開發區(含特別政策區)核準范圍內建成區面積為593.7km2,建成率54.6%,待開發面積較大,土地利用強度較高[2]。此評價工作揭示了安徽省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的優勢和短板,為“十四五”時期進一步推進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指明了方向。同時,安徽省積極落實建設用地規模管控,及時掌握建設用地各項動態,多舉措消化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2020年,閑置土地共處置5066.67km2,完成自然資源部每年下達到安徽省的閑置土地處置任務[3]。
1.2 耕地 “十三五”期間,安徽省加緊建立耕地監測與評價網絡,保障耕地質量評價工作快速準確推進。到2019年底,安徽省共建立1273個耕地質量的定位監測點,主要對全省的耕作制度、農作物和土壤類型的耕地質量進行監測。在耕地評價方面,《2019年安徽省耕地質量監測報告》對全省土質、肥力相關的各項指標進行了詳盡的監測。淮北平原耕地養分特征如下:土壤有機質含量低,全氮和有效磷含量中等,速效鉀含量多以及有效硫含量不足[4]。江淮丘陵地區和沿江江南耕地養分特征土壤有機質、全氮、有效硫含量相對較多,速效鉀含量偏低[5]。2019年,全省糧食產量4054萬t,油料產量161.4萬t,棉花產量5.6萬t。此監測報告清晰展示了安徽省耕地質量現狀,為繼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業集約化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參考數據。目前,安徽省內保有耕地量586.67萬hm2,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334.28萬hm2,耕地品質在全國范圍內屬于前列,省內耕地多分布于中北部[6]。
1.3 生態用地 2016年,安徽省通過了《安徽省生態監測網絡實施方案》,對實驗室水平、監測點數量、監測能力及信息匯總等均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極大地提升了土地資源評價能力,為相關規劃的制定和實施創造了可能性[7]。2018年,《安徽省“十三五”環境保護規劃》中明確要求,安徽省要完成生態保護紅線劃定任務。《安徽省生態保護紅線》根據地塊的具體功能,劃分出水源涵養生態、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樣性3類共16個片區,對于明確生態保護重要區域和重點目標有極大意義[8]。2019年,安徽省“三線一單”編制通過生態環境部的技術審核,確定了包括生態保護紅線和一般生態空間的生態分區管控格局,明確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對象,對于協調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持續優化區域發展與保護格局、推動環境質量改善和經濟高質量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9]。同時,“十三五”期間,安徽省大力推進生態用地建設,提升綠化水平,保障居民的生活質量,建成區綠化率從2015年末的41.2%提升至2019年末的42.7%[10]。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十三五”期間,安徽省自然資源各方面的統籌管理工作持續推進,但主要成就集中在國土資源方面,如自然資源市場信用體系的建立,其起步于土地資源和礦產資源,暫未能形成覆蓋多種自然資源、能夠對企業信用進行多方位評價的信用體系。
目前安徽省自然資源評價仍然以單個類別的自然資源為主題,對于各個自然資源間的交互關系和相互影響涉及較少。目前,自然資源廳職責范圍內,主要以土地資源作為載體,其與水資源、礦產資源、森林資源及濕地資源等有不可分割的關系。在資源評價的過程中,對多種資源進行綜合分析,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規劃和管理,可以在“十四五”時期提上日程。
此外,安徽省建設用地產出與周邊地區的差距較大,用地效率低,閑置用地各市分布不均勻,批而未供的存量較大,農村建設用地使用效率低,節約集約水平亟待提高。
3 土地資源保護對策
3.1 嚴格遵守耕地紅線 對建設用地占用耕地的項目進行嚴格的審查和審批,加強建設項目用地提前審批,盡量做到建設項目不占或少占耕地。同時,進一步規范用地審批和供應行為,對項目用地實行批前、批中、批后全程監管,嚴格控制項目建設的投資強度、容積率和建筑密度等指標,推進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確保資源節約合理利用,保障經濟建設用地需求。
3.2 完善耕地的占補平衡制度 嚴格執行耕地占補平衡制度,要貫徹以補定占、先補后占的方針,對占多補少、占優補劣、占水田補旱地等減少耕地面積的項目堅決禁止。全面執行建設占用耕地耕作層剝離再利用制度,增強對耕地質量、數量以及生態“三位一體”保護。統籌協調解決省級重大工程項目占補平衡任務。
3.3 保護永久基本農田 永久基本農田不允許被惡意破壞、占用、閑置及撂荒,對永久基本農田要執行特殊的保護,及時將永久基本農田劃定成果上圖入庫、落地到戶,實施永久保護。同時,要簽訂責任書,發放明白卡,更新設立標志牌,埋沒永久基本農田的保護界樁。加快基本農田信息監管系統建設,及時發現非法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的情況,并與相關執法部門設置聯動機制,構建長效動態監管機制。
3.4 建立健全節約集約激勵約束機制 構建覆蓋全面、科學規范、管理嚴格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強化控制性指標管理,實行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實施建設用地總量控制和減量化管理,建立節約集約用地激勵和約束機制。
3.5 完善集約節約的用地監察制度 加強節省建設用地的考核評價和監管考核制度,全面推進無標準和超標準的建設用地項目節地評價制度,持續開展開發區的土地集約節約利用評價,加強建設用地的全程監管與執法督查。
4 結語
“十三五”時期不僅是安徽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造創新型“三個強省”的決勝期,也是加快推進安徽省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攻堅期。“十四五”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安徽需要大力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高質量發展要求提升土地資源稟賦,開展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研究,實現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相統一,這對于促進土地資源合理利用和保護、提升土地資源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保障能力都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朱園園.農村土地利用變化與效率研究——以安徽省為例[J].湖北農業科學,2020,59(17):204-208.
[2]周倫.建設用地指標行政配置法律制度研究[M].合肥:安徽大學,2020.
[3]劉威,汪鉦淞,陳洪梅.勞動力外流背景下農村閑置土地利用研究——以安徽省懷遠縣為例[J].山西農經,2019(04):47-48.
[4]張樂樂,陳翔,魏鳳珍,等.安徽省耕地利用現狀及對策分析[J].安徽農學通報,2020,26(18):115-118.
[5]蔡華楊.淺析安徽省耕地質量發展情況——基于耕地質量漸變視角[J].中國資源綜合利用,2020,38(01):109-111.
[6]彭鵬,梁棟棟.2000-2015年安徽省土地利用及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變化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19):25-28.
[7]賈立斌,袁國華.基于系統動力學的土地資源承載力評價與監測預警——以安徽省鳳臺縣為例[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18,35(01):61-72.
[8]吳楠,陳紅楓,匡丕東,等.生態保護紅線區干擾退化風險評價——以安徽省為例[J].生態學報,2020,40(16):5571-5578.
[9]蕪湖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蕪湖市“三線一單”編制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J].蕪湖市人民政府公報,2020(06):55-58.
[10]吳楠,陳紅楓,匡丕東,等.生態保護紅線區干擾退化風險評價——以安徽省為例[J].生態學報,2020,40(16):5571-5578.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