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良
【摘 要】在改造企業教育文化的同時,也要改造我們職業院校的教育文化,促進企業教育文化與職業院校教育文化的有機融合。本文認為:人才培養模式應該積極響應產業技術發展要求的培養方向與目標,以人才培養方式為導向推進改革,從而實現該專業人才質與量的同步提升。積極調整培養目標,高度重視職業勝任能力和職業生涯發展能力,充分發揮“雙師型”教師隊伍和校企合作的優勢,建立健全理論與實踐有機統一的課程體系和標準,改進多元評價質量機制,正是人才培養模式深化改革的主要內容。
【關鍵詞】產學結;校企合作;構建“雙元”機制;人才培養策略
隨著一系列新興信息技術的快速革新與進步,“互聯網+”已然成為產業技術轉型升級的主要標志之一。立足于大數據時代背景下,計算機技術快速更新迭代,使得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的人才培養工作面臨著危機。現代社會對計算機應用型人才需求愈加旺盛,專業領域指向更深層次;同時對通用能力、核心素養等綜合素質要求日益嚴苛。培養具備高度創新創業能力的復合型計算機人才,是高職院校計算機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目標與方向。為了主動適應職業教育主要矛盾的變化,黨和政府相繼出臺了相關的政策,大力提升職業教育質量和維護職業教育公平。當今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方式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根本性的轉型,即從過去的以規模擴張和空間拓展為特征的外延式發展,轉變為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主要以提升職業教育質量和優化職業教育結構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基于新的發展形勢,山東省“科技創新中心”正在盡力革新發展思維與道路,尤其是高度重視技術進步快、水平高、要素密集型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對計算機人才的需求直接關乎時代未來的發展前景。一直以來,計算機專業都是熱門專業,市場每年人才需求量達到640萬人次,而本省計算機專業畢業生數量卻無法滿足市場旺盛的需求,具備高素質復合型品質的計算機技術人才資源嚴重緊缺。針對以上現狀,必須全面推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
在新時代的發展過程中,伴隨著國家經濟的轉型,信息技術產業已經成為市場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信息技術產業包括互聯網、物聯網以及云平臺建設等技術內容,信息技術產業發展有助于我國經濟向知識型經濟的發展,調整了我國的經濟發展結構,實現了國家經濟的持續性發展。當前我國經濟向多樣化、信息化、技術化方向發展,對技術和知識產權的重視有效推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結構上的優化。有研究指出,人才培養模式應該積極響應產業技術發展要求的培養方向與目標,以人才培養方式為導向推進改革,從而實現該專業人才質與量的同步提升。積極調整培養目標,高度重視職業勝任能力和職業生涯發展能力,充分發揮“雙師型”教師隊伍和校企合作的優勢,建立健全理論與實踐有機統一的課程體系和標準,改進多元評價質量機制,這正是人才培養模式深化改革的主要內容。
高職院校對于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工作,必須以提升畢業生市場綜合競爭力為目標,根據技能人才培養的普遍規律,與其職業生涯發展規劃緊密結合,從而展開對其職業技能、專業及社會能力的培養。例如:人才培養模式與南方數碼、燕等多家軟件企業聯合,建立校企合作新模式。院校推行創新教學模式,將企業產品開發、技術推廣等全流程引進課堂,企業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校企按照人才培養目標,嚴格把控教學與實訓質量,使各項工作順利推進。借助這種方式,以學校為出發點推進教學實踐活動有序開展,企業篩選出目標人才,從而達成雙贏的目標[1]。
自我國進入計劃經濟時期以來,推行的是企業學徒制,即師傅帶徒弟。但由于我國經濟社會近幾十年的快速發展以及企業實際需求,學徒制已然無法滿足實際需求,落后于改革發展進度,至此便開始推行由政府引領、企業為主、院校參與一體化的新型“學徒制”,企業實行的是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雙師聯合培養的制度,企業導師與學校教師聯合培養學徒的一種全新模式。其中,企業依據自身實際需求,明確培養對象,采取校企雙制、工學一體模式,企校聯合采取校企雙師帶徒、工學交替培養的模式,從而展開對學徒的培養工作。
將高職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企業實際人才需求高度適配。在研發課程的過程中,與企業建立良好合作關系,制定出最佳培養方案,依據企業的發展情況及時調整和優化課程方案。這種課程設置可以保證人才培養質量與企業社會需求高度適配,將教學工作與社會需求予以緊密結合;提升學生的理論轉化實踐能力。學生將學習與實踐予以有機結合,相互貫通,不斷提升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從而為社會建立一種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例如,近幾年,山東聯合大學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為了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在制定培養方案的過程中,高度重視課程開發與企業發展的緊密結合,科學把握教學工作的重難點,制定了全新的教學計劃,與各企業聯合推出Java方向、net方向的校本教材,從而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發展的雙星目標。高職院校在落實工學一體化教學模式的過程中,必須對其專業知識、操作技能、綜合素養、崗位規范等予以全方位培養,培育工匠精神。以企業為主導明確培養任務,企業采取導師帶徒弟制度,充分發揮互聯網+職業培訓包的作用,從而實現人才培養模式的價值[2]。
校企合作使學校與企業在平等互利、風險分擔的前提條件下,達成雙贏目標,校企聯合培養人才,從而實現發展目標。企業為學生提供實習訓練基地,提供實習崗位,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學校教師深入企業進行學習,改進教學思維,完善知識庫。同時,學校也要聘請企業中優秀的技術人員指導校內的教學工作。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企業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和配置學校資源,盡可能降低企業成本,為后期人才引進工作提供各方面保障[3]。企業以高職學校為員工培訓基地,教師為公司產品開發提供新思路,有利于降低企業成本。校企只有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注重溝通與聯系,才可以實現共贏、共發展的目標。
在產教融合視域下,職業教育課程向應用型課程的轉型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實現從理念到行動的革命性變革,這種轉型在本質上是一種文化的變革。需要喚醒企業深度介入職業教育的責任意識,這就需要對企業進行長期的企業教育文化改造活動。在改造企業教育文化的同時,也要改造我們職業院校的教育文化,促進企業教育文化與職業院校教育文化的有機融合。
參考文獻:
[1]南海.關于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深層認識[J].江蘇教育,2017(10)
[2]黃健.成人教育課程開發的理論與技術[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3]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