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紅 王漢武 路曉華 廖獎依 蔣飛燕


【摘 要】本文通過對廣西高職院校的資助育人工作進行調查,發現高職院校的資助工作存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不精準、經濟資助與能力幫扶不到位、受助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不強、受助學生的德育素質和職業素養有待提高等問題,提出了建立精準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機制、構建系統的多元化資助育人模式、建立健全資助育人工作制度、打造專業化的資助工作隊伍等對策,不斷完善資助育人工作,促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廣西高職院校 資助育人 職業素養 經濟困難學生 創新創業能力
2020年,國家頒布《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強調要完善精準資助育人,加大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力素養培育力度。當前,大多數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工作還停留在精準資助階段,對資助育人深度和效度缺乏深入研究。基于多種原因,高職院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大,嚴重制約著育人目標的實現。在新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應樹立精準資助和資助育人新理念,創新資助育人方式,彌補當前資助育人工作的不足,提升資助育人實效。
一、廣西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工作現狀調查研究設計
為準確了解廣西高職院校資助育人的工作現狀及存在的不足,本次調查活動主要針對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和廣西職業技術學院的在校受助學生進行,采用問卷星調查和個別訪談相結合的方式,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學生的基本情況、經濟情況、職業素養情況、創新創業能力及幫扶情況,以及學校資助育人開展情況等。本調查涉及4所高職院校共計4400名在校生,回收有效問卷4162份,有效回收率達94.59%。
二、廣西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工作現狀調查分析
(一)學生的基本情況
此次參與調查的4162名學生中,女生2293人,占調查人數的55.09%,男生1869人,占調查人數的44.91%,全部為家庭經濟困難受助學生;調查對象主要集中在大一、大二年級的學生,大一、大二、大三年級學生比例分別為58.87%、34.14%、6.99%。家庭經濟困難的原因有多種(多選題),其中家庭低收入是造成家庭經濟困難的主要因素,占90.89%,其他依次為家庭成員患病、學費偏高、其他原因、單親或孤兒,分別占56.34%、44.64%、42.74%、42.12%。
(二)學生的經濟情況
調查顯示,學生的學費和生活費來源主要由父母提供,占93.54%,其次是國家助學貸款、國家獎助學金、勤工助學、親戚朋友資助,分別占25.52%、21.31%、17.06%、5.09%。從學生的月生活消費情況來看,在1000元以下、1000~1200元、1201~1500元、1501元以上的分別占58.94%、33.45%、5.36%、2.25%。
調查結果表明,大多數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經濟主要來源于父母,其次是通過國家助學貸款、國家獎助學金和勤工助學等獲得資助,以此減輕家庭的負擔。大部分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生活簡樸,他們的月消費在平均水平以下,過度消費現象少。
在問及現有的資助項目是否能滿足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需求,只有36.42%的學生選擇可以滿足,35.9%的學生選擇部分滿足,10.88%的學生選擇不能滿足,16.8%的學生選擇說不清楚(見表1)。
這說明現有的資助還不能完全幫助他們解決經濟困難,需要提高資助的精準度,主要原因:一方面學生對資助的片面理解,沒有認識資助的廣度,很多學生狹隘地認為只有國家獎助學金才算資助,其他如國家助學貸款、校內的獎助學金、勤工助學不算資助;另一方面需要提高資助的精準度,拓寬資助路徑,做到應助盡助。
(三)學生的職業素養情況
調查發現,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人際交往存在障礙。語言組織能力差的學生占41.5%,普通話水平差的學生占9.72%,情緒控制能力差的學生占23.02%,不能流暢表達的學生占25.76%。較多學生團隊協作能力偏弱。需要培訓指導的學生占45.28%,需要加強團隊意識的學生占12.56%,需要加強協作配合的學生占13.35%,需要強有力的團隊號召力的學生占28.81%。很多學生組織管理能力偏弱。需要培訓指導的學生占25.25%,需要實踐經驗的學生占28.13%,需要加強管理意識的學生占25.56%,需要平臺機會的學生占21.06%(見表2)。
以上調查結果顯示,部分學生的職業素養有待提高,主要是加強他們的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等的訓練及培訓,提升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
(四)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及幫扶情況
在創新創業能力需求方面,需要培訓指導的學生占35.25%,需要創業環境氛圍的學生占23.28%,有創業計劃的學生占10.15%,選擇勇氣膽量的學生占31.32%。在問及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最有效的幫扶方式時,78.95%的學生選擇經濟資助,59.47%的學生選擇心理輔導,72.44%的學生選擇學習指導,78.11%的學生選擇技能培訓(見表3)。
調查表明,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還需要提升,學校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幫扶除經濟資助外,還需要加強學生的技能培訓、學習輔導和心理輔導等,提升他們的技能水平、學習能力,增強他們的心理素質。
(五)學校資助育人開展情況
1.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
通過訪談,發現被調查的高校都是以廣西學生精準資助管理信息系統和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信息系統為依托,特別困難的學生提供相關的證明或相關截圖為主要依據,輔以班級評議小組的測評意見給予認定;比較困難的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填寫認定申請表,輔以學生在校實際生活消費狀況和班級評議小組的測評意見,結合班主任和輔導員摸排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進行綜合認定。調查發現,在認定工作中認為要規范評定人員構成體系的占66.24%,相關部門要加強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審核的占76.19%,要加強學生道德誠信觀念的占72.92%(見表4)。
說明高職院校還需要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的機制,制訂合理的量化指標體系,全面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家庭經濟實際情況,加強學生的誠信教育,引導學生如實填寫家庭經濟情況,不夸大、不隱瞞家庭經濟實況。
2.資助政策宣傳及資助模式
問及了解國家資助政策的途徑時,82.24%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通過班級例會或班級QQ群獲得,56.03%的學生通過校園網獲得,44.57%的學生通過新聞媒體獲得,36.5%的學生通過其他人談論獲得,38.64%的學生通過其他途徑獲得。對于現有資助模式存在的不足之處,56.97%的學生認為會導致爭當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現象發生;42.17%的學生認為有重資助輕后續教育管理現象;38.49%的學生認為會助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等靠要”的思想;41.09%的學生認為缺乏對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懲罰措施;29.84%的學生認為民主評議主觀性太強;31.91%的學生認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很容易,且可信度不高;2.52%的學生選擇其他(見表5)。
以上調查結果顯示,各高職院校的資助政策宣傳方式呈多樣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了解資助政策的途徑有很多。但學校的資助模式還存在較多不足,如重經濟資助輕思想教育引導,缺乏對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懲罰措施,評議小組的主觀性太強,缺乏科學合理的定量評價機制,等等。
3.德育教育引導情況
(1)思想素質情況
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誠信、感恩和勵志情況,只有51.01%的學生選擇很好,選擇一般、沒感覺的學生占48.99%。對于學校資助過程中是否重視精神教育,61.25%的學生選擇重視,36.42%的學生選擇一般重視,2.33%的學生選擇不重視。對于學校對家庭經濟困難有無后續教育引導工作,僅59.25%的學生認為有,認為沒有或不清楚的高達40.75%(見表6)。
以上調查表明,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誠信、感恩和勵志教育引導還未入腦入心。高職院校在資助育人過程中還需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加強誠信、感恩、勵志等思想教育,引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用實際行動感恩祖國和回報社會,要將物質幫助、道德浸潤、能力拓展、精神激勵有效融合,建立資助育人長效機制。
(2)心理健康情況
調查發現,62.88%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會出現自卑情緒,其中經常和頻繁出現自卑達到10.12%,從未有過自卑情緒的僅占37.12%。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較多,其中嚴重的自卑感、內心脆弱占48.49%,孤僻、不主動交流占37.29%,虛榮心強占11.15%,妒忌心嚴重占3.08%。當出現情緒波動時,輔導員老師經常關心的占24.34%;學院資助中心老師給予關心的占18.48%;不曾接觸、不了解的占46.28%,沒有受到關注的占10.91%。在問及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心理輔導時,希望通過談心談話進行疏導的占31.98%,選擇心理咨詢的占27.01%,參加心理活動的占25.35%,還有15.67%的學生選擇其他如傾訴和宣泄等(見表7)。
調查結果顯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呈多樣性,容易出現自卑、孤僻和嫉妒等負面情緒。當出現一些不良情緒時,部分學生沒有得到輔導員和班主任老師的及時關注。他們都希望能得到如談心談話和心理咨詢等心理輔導,以便及時排解負面情緒,釋放不良情緒。
三、提高廣西高職院校資助育人的對策
隨著廣西學生精準資助管理信息系統和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信息系統的推廣使用,數據得到共享,極大地提高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精準識別能力,逐步實現了教育資助對象精準、標準精準和發放精準的滴灌型資助。但是對一些比較困難學生的識別還存在認定不精準,容易出現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現象。還存在經濟資助項目不夠豐富,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不強、心理素質不高,資助模式存在不足,精神與能力幫扶不到位的現象。高職院校應從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出發,不斷完善資助育人工作,促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建立精準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機制
每年春、秋學期結合廣西學生精準資助管理信息系統和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信息系統比對結果,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查缺補漏,進行動態認定。加強信息共享,把受災和重大疾病醫療等信息納入大數據平臺,為精準認定提供更多參考依據。同時建立校內數字資助平臺,制訂科學的量化認定指標體系。深入摸排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學習情況、消費情況等,努力做到人本化認定、動態化認定和精準式認定。
(二)構建系統的多元化資助育人模式
要把“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貫穿資助育人工作全過程,根據受助學生成長需求,著重制訂不同階段項目式育人方案,如“誠信、感恩、勵志”品質修養項目、學業幫扶項目、心理健康幫扶項目和職業素養幫扶項目等,實施全程跟蹤教育服務,通過多種資助項目組合,全程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提升、職業素養培訓,創新創業能力、心理輔導,促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高質量就業,回饋社會。拓展資助育人項目,利用校內助困資助經費,設立多元化的獎助學金項目,開展資助活動,加強部門聯動,與創業就業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思政教學部等部門合作,多措并舉,實施經濟資助、誠信、勵志、感恩引導、能力幫扶同時抓,實現經濟資助和能力幫扶雙線并行。
(三)建立健全資助育人工作制度
各高職院校應構建育人長效機制,完善細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辦法、資助資金管理辦法、國家獎助學金評定細則、勤工助學及勞動教育管理辦法、資助育人工作制度、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管理辦法等,保障資助工作規范化開展,提升學生資助育人管理水平,力爭做到資助對象精準,應助盡助,獎助結合,多方向激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高自身能力素質。高職院校還應結合校情,從根本上彌補高職院校資助工作上的不足,努力探索符合學生成長需求的資助育人體系,促進受助學生茁壯成長。
(四)打造一支專業化的資助工作隊伍
高職院校之所以出現重資助輕育人現象,其根本原因在于資助隊伍人員少和人員不穩定。常因人員不熟悉業務、不熟悉資助政策造成資助不精準;常因人員少,造成資助工作與育人工作的脫節。為此要強化資助業務隊伍建設,從以下四個途徑來打造強有力的資助育人隊伍。第一,培養一支懂資助、熱愛資助的輔導員和班主任隊伍,通過他們去開展日常的資助育人教育;第二,攜手黨團組織開展育人活動,培養受助學生的誠信、感恩、勵志品質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務實求真和勇于創新的精神,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思想素質;第三,提高專業教師課程思政能力,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職業素養教育;第四,開展人文關懷,加強家校聯系,進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家庭走訪,開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訪談,及時了解學生需求,幫助學生釋放不良情緒、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張遠航.論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精準資助[J].思想理論教育,2016(1).
[2]李寶星.新資助政策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助后管理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評估,2016(1).
[3]夏青,劉濤,楊丹.“立德樹人”視角下高校貧困大學生資助育人工作現狀研究[J].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
【作者簡介】陳建紅(1974— ),女,廣西興安人,碩士,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王漢武(1963— ),男,廣西百色市人,碩士,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高級經濟師,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與發展、思想政治教育;路曉華(1979— ),女,河南林州人,碩士,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心理健康教育;廖獎依(1982— ),女,廣西田東人,碩士,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蔣飛燕(1983— ),女,廣西來賓人,博士,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