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莉萍



【摘 要】本文以高職院校與桂林Y景區合作為例,從學校、學生、景區三個角度分析校外景區實習、實訓、就業一條龍模式的涉外導游人才培養現狀,指出一條龍模式培養涉外導游人才中存在的師資不足、學校與實訓基地合作層次低、校外企業熱情度低、學生實習待遇低、簽約意向不足等問題,提出培養“雙師型”教師、增加校外企業合作數量、優化實習基地結構、實行訂單人才培養等措施,旨在為高職院校涉外導游人才的培養提供思路。
【關鍵詞】校外景區 實習實訓 涉外導游 實習方式 職業素養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升,中國旅游業快速發展,實現了從旅游資源大國向世界旅游大國轉變的歷史性跨越。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國內游客60.1億人次,比2018年增長8.4%;國內旅游收入57251億元,增長11.7%。入境游客14531萬人次,增長2.9%。其中,外國游客3188萬人次,增長4.4%;香港、澳門和臺灣三地同胞11342萬人次,增長2.5%。在入境游客中,過夜游客6573萬人次,增長4.5%。國際旅游收入1313億美元,增長3.3%。國內居民出境16921萬人次,增長4.5%。其中,因私出境16211萬人次,增長4.6%;赴港澳臺地區出境10237萬人次,增長3.2%。中國旅游業規模不斷擴大,對專業化人才需求也在不斷擴大,但合格的涉外旅游人才仍較為緊缺,尤其是高水平、專業化的涉外旅游人才。為培養與現代旅游行業相適應的,具備涉外旅游行業相應崗位必備的理論基礎知識和專門知識的,具備較強的英語表達能力、溝通與講解能力以及應急事件處理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廣西金融職業技術學院與Y景區達成合作意向,建立文旅產業信息化校企實訓基地。通過加強校外景區實習、實訓、就業一條龍模式的人才培養基地建設,提高涉外導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及學生畢業就業率。
一、校外景區實習、實訓、就業一條龍模式的涉外導游人才培養現狀
隨著旅游市場的迅猛發展,擁有豐富旅游資源的廣西桂林通過開發獨具當地特色的旅游資源,吸引了大批游客。根據桂林市旅發委發布的2018年桂林旅游大數據報告顯示,全市接待國內游客1.06億人次,同比增長33.28%;接待入境過夜游客274.70萬人次,同比增長10.36%。景區游客盡管迅速增加,但游客對景區評價卻褒貶不一。究其原因,與景區缺乏專業人才有關,尤其是旅游旺季,景區更是急缺管理服務人員。面對快速增長的游客量以及旅游行業人才緊缺的情況,廣西金融職業技術學院旅游英語專業與Y景區積極開展合作,形成校外景區實習實訓基地,校企共同推動校外景區實習、實訓、就業一條龍模式的人才培養方式的實施。
(一)學校方面
為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校方經過選擇,與Y景區達成合作意愿,共同建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Y景區風景優美,外國游客眾多,能較好地滿足高職院校學生實習實訓需求。自院校旅游英語專業與Y景區共同建立實習實訓基地以來,校方積極組織旅游英語專業學生于第四個學期到景區進行實習,既解決了學生實習問題,也緩解了景區人才緊缺的壓力。
實習期間,校方安排兩名教師作為實習指導教師,與景區工作人員相配合,共同指導與管理學生。校方與景區合作時,多以景區為主,學生在景區安排下,鍛煉英語口語能力,培養涉外導游所需的專業技能與職業素養。同時校方在學生實習過程中,結合景區特點,積極為學生開設各方面的講座,包括酒店管理、涉外導游和跨文化交際等實用性話題。實習結束后,校方組織學生與景區進行雙選,若雙方均有意愿,則由校方組織學生與景區簽署就業協議。根據校方對2017屆360名實習學生滿意度調查顯示,對實習非常不滿意與不滿意的學生分別為12人與57人,分別占總人數的3.3%與15.8%;而非常滿意與滿意的學生分別為18人與150人,分別占總人數的5%與41.7%(如表1所示)。可見,校外景區實習、實訓基地建設雖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需改善。
(二)學生方面
多數學生實習前對校外景區實習實訓充滿期待。根據對實習學生的跟蹤訪談,對學生實習動機的調查顯示(見表2),多數學生參加校外實習的理由為希望自己能通過參加實習積累工作經驗,以明確未來就業方向以及期待通過參加校外實習增長見識,提高自身能力。只有極少數人參加校外實習是為了獲取實習學分。由此可見,多數學生參加校外實習前熱情度較高。通過實習實訓,一部分學生對景區工作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且在實習過程中提高了自己的英語口語能力、景點講解能力,培養了職業素養,為未來正式工作打下良好基礎。還有一些學生實習結束后與景區順利簽約成為景區正式員工。但也存在一些學生進入校外景區后,由于在實習過程中始終被安排在同一個崗位,且實習待遇不高以及景區嚴格的管理制度等原因,使學生產生現實與理想不符的落差感,導致學生對校外實習評價不一。
(三)景區方面
在高職院校與校外景區雙方合作中,景區占主導地位,景區根據其實際所需為實習學生提供相應的工作崗位。除此之外,景區較少與高職院校共同開展如課題研究類的其他深度交流。而校外景區作為營利機構,為追求利益最大化,通常不會進行較長時間的崗前培訓,僅為學生簡要介紹景區概況后,便迅速將學生安排到各工作崗位進行實際練習。在與Y景區合作過程中,景區為學生提供景區咨詢服務、VIP接待、景區活動策劃、景區市場營銷、行政助理和景點講解等就業崗位,并安排有經驗的人員幫助學生適應景區環境,有效提高學生專業能力與職業素養。實習期間,景區與學生簽訂三方協議,提供相應的勞動報酬,但所提供的待遇與正式員工相差較大,而且一般不提供輪崗實習機會。在待遇與機會雙重困境下,實習學生易出現心理上的不滿,實習熱情度大大降低,進而導致愿意在實習結束后繼續簽約的學生大大減少。
二、校外景區實習、實訓、就業一條龍模式的涉外導游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專業化教師不足,校外實習管理不規范
高職院校與景區合作中,對實習學生管理采用雙重管理的模式,即由高職院校指派指導老師與景區保持聯系,及時溝通學生情況,為學生實習提供幫助,指導教師對學生實習發揮重要作用。熟悉專業、富有經驗、責任心強的教師能及時發現學生實習過程中遇到的心理問題或實際問題,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然而在真正實習中,學校指導教師并未充分發揮其作用。一些教師并不了解景區工作與景區管理,于是在實習中易忽視學生思想、學習及工作中的問題,只是程序化地與景區工作人員進行溝通。
(二)學校與實訓基地合作層次低,合作方式單一
多數高職院校旅游英語專業與企業合作處于起步階段,雙方進行合作時,僅僅限于企業為校方提供實習崗位,校方為企業提供人才,暫時難以在專業規劃、人才培養方案建設、師資隊伍培養、教學改革、教學資源共享和課題研究等方面進入深層次合作。這種單一的合作方式和淺顯的合作層次,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為雙方帶來益處,緩解雙方所面臨的問題。但從長遠的合作看,實訓基地并未顯著地提高大量學生的專業水平,實踐效果有待提高。
(三)校外企業熱情度不高,實習基地穩定性低
雙方的合作是建立在雙方互利基礎之上,而在雙方合作過程中,校外景區對接收高職院校實習生熱情度逐漸下降。第一,學生專業性不足。高職院校學生與本科院校學生相比,無論是英語口語能力還是作為旅游人才的專業素質,都不如本科生,因此,校外實習基地更愿意與本科院校合作。第二,高職院校與校外景區合作辦校外景區實習實訓基地并未給景區帶來較大收益。校外景區與高職院校合作的目的是增加人才儲備,但在合作過程中,校外景區安排學生進入景區實習后,學生需要較長時間來熟悉景區,而學生本身實習期有限,短暫的實習期內,學生專業能力有限,尚難以為景區帶來較大收益。2015年,國家旅游局(今文化和旅游部)啟動實施“萬名旅游英才計劃”,其中“實踐服務型英才培訓項目”主要針對高職旅游類專業學生,某項目調研組通過項目平臺,對參與活動的景區企業進行“對實習學生滿意度”調研,共走訪5A級景區3家,4A級及4A級及以下景區景點3家,面向3年及以上老員工、主管及主管級以上景區管理人員發放并回收調查問卷。當問及“景區認為高職學生在實習中的最大優點”時,有1/3的管理人員并未回答;當問及“景區認為高職學生有哪些不足”時,得到的回答中占比最高的是“適應上手慢”。由此可見,短暫實習時期內,高職院校學生并未顯示出較大的自身優勢,景區對高職院校實習學生滿意度整體一般。因此,作為盈利企業,景區與高職院校合作開展校外實習基地的意愿較低。
(四)實習待遇低,實習結束后學生簽約意向不強
在進入校外景區實習之前,學校雖然會與景區簽署合作協議,明確雙方的權利與義務,盡可能要求景區為學生提供較好的實習條件。但學生作為實習生,自身專業技能尚不完善,景區作為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給予實習生的實習期薪酬普遍低于正式員工薪酬。由于實習待遇低,實習結束后,學生簽約意向普遍不強。以桂林旅游學院管理專業學生為例,有學者對該學院2015年帶薪實習的224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通過統計他們的工資狀況、實習單位、實習崗位、實習留職率、單位挽留率、實習生期望留職率和留職與否的原因等問題,分析學生的實習情況。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景區或主題公園類的實習單位無論是留職率還是挽留率均為最低。學者進一步統計實習生選擇不留職的原因,排在前三位的影響因素分別是實習期工作滿意度、發展空間與晉升機制以及薪資水平(見表3)。由此可見,實習期的薪資水平是影響學生實習結束后簽約意向的重要因素。
三、構建校外景區實習、實訓、就業一條龍模式的涉外導游人才培養方案
(一)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做好實習實訓管理工作
實習指導教師是溝通景區與校方的紐帶,建立一支兼具精湛教學水平與熟悉景區經營業務的“雙師型”師資隊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實習。高職院校應以校外景區實習實訓基地為平臺,鼓勵教師積極跟隨學生進入景區掛職鍛煉,并與景區展開深層次合作,如開發新的旅游產品、策劃旅游營銷和景區規劃設計等,在實踐中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實踐技能。例如,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銀杏酒店管理學院2014年和2016年制定專職教師掛職鍛煉管理辦法,積極引導專業教師參與各類形式掛職鍛煉。該學院旅游系旅游專業教師王某擔任“旅游學概論”“旅行社計調實務”等課程教學,三次掛職成都市海外旅游公司,通過掛職鍛煉,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提升了專業能力,掛職后被評為“雙師型”教師,晉升為副教授。除此以外,教師在景區工作,與實習學生日常聯系更為密切,能及時關注學生的實習情況,一方面有利于教師與景區聯合做好實習實訓管理工作,從而規范化校外景區實習;另一方面將實踐與教學相結合,不斷更新教學方法,有利于提高實踐教學水平。
(二)增加校外企業合作數量,探索多元化實習方式
對于校外實習基地的選擇方面,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實地調研,綜合考慮景區游客數量和景區大小等多項因素,選擇多家景區進行合作,以確保實習實訓基地的穩定性。在選擇合作景區時,不局限于國內旅游景點。涉外導游主要面向境外游客,要求導游不僅需要專業的旅游業知識及中外文化知識,還應具備較高的英語口語能力和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因此,高職院校涉外導游專業在選擇校外景區時,不僅可以考慮周邊典型景區,還可以重點考慮東南亞和歐洲等境外景區。例如,2011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旅游局根據《中越邊境旅游管理合作備忘錄》精神,在桂林旅游專科學校建立了“廣西東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訓基地”,為東盟旅游業界提供人才支持。自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該基地已承辦8期培訓班,為越南、泰國、柬埔寨、老撾和緬甸等東盟國家培訓200多名旅游行業的中高級官員,擴大了桂林旅游專科學校的國際影響力。通過多元化的實習方式,為本專業進一步加強對外交流拓寬了道路,有效提高學生的外語交流能力。在合作形式上,不局限于安排學生做景區講解,可通過輪崗實習制,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機會,使學生更為全面地了解景區運行機制。
(三)優化實習基地結構,提高學生職業素養
高職教育是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本科人才培養目標不同,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面向生產一線的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因而涉外導游實習實訓應全面把握市場人才需求導向,優化實習基地結構。當前涉外導游行業對人才的要求是:有較好的外語導游講解能力、處理突發事件能力、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與職業素養,能從事旅游經營管理、景區服務與管理,能在國際旅行社從事外聯、計調、出境領隊、旅游產品策劃與營銷、酒店管理等相關業務工作的高級應用人才。為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應用型人才,高職院校在構建實習實訓基地時應注重層次性。不僅注重與校外景區的合作,還應注重與旅行社、酒店的合作,同時能合理分配各類型實習時間。浙江旅游職業學院先后與省內50多個旅游重點縣(市、區)以及迪拜帆船酒店、世貿君瀾集團等180多家國內外知名企業簽訂合作協議,與宋城集團、藝龍集團等企業共建企業制學院9個,每學年定向安排實習學生進入不同實習單位進行實習。招聘企業高度肯定學院畢業生的服務意識和職業素養,學院每年畢業生就業率在98%以上。校方通過優化實習基地結構,形成層次分明、程序嚴謹的實習流程,有效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
(四)簽訂協議,實行訂單人才培養,提高就業率
當前人才市場對實習經驗越來越重視,大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重,提高就業率是高職院校面對的一項重要任務。高職院校通過與企業簽訂協議,實行“訂單人才培養”,學校依據旅游市場對緊缺人才的需求,有針對性地調整課程結構,安排學生進入合作企業實習,與企業合作共同培養適應高質量發展的人才。高職院校做好監督工作,保障學生實習利益,實現教學、實習、實訓和就業一體化,提高學生與企業簽約率,使合作基地成為選拔涉外旅游人才的首選基地。例如,山東旅游職業學院與蓬萊閣景區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校方依據景區運營所需崗位設置相應專業,進行定向培養。同時,蓬萊閣景區為學生提供實習崗位,真正采取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培養方式,既提高了山東旅游職業學院畢業生就業率,又為景區輸送了高質量人才,實現雙方共贏。
【參考文獻】
[1]鄧敏.論中國旅游資源開發的發展階段[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7).
[2]陳凡,蘭素玲.高職旅游英語教學初探[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1(2).
[3]李穗菡.產教融合下獨立學院旅游管理專業校外實習基地建設[J].中國商論,2018(13).
[4]易嶸.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生產性實習基地建設模式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12).
【作者簡介】林莉萍(1980— ),女,漢族,廣西南寧人,碩士,廣西金融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旅游英語。
(責編 黃桂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