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從多模態理論中的非語言模態因素出發,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三版)為例,從顏色設計、文字版面、圖像應用等角度入手,分析現有大學英語閱讀教材,進而為大學英語閱讀教材的編寫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議。
【關鍵詞】非語言模態 大學英語 教材編寫
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以下簡稱《指南》)修訂完成,新時代高校英語的教學要求也隨之明晰地呈現。值得注意的是,《指南》繼續鼓勵和要求高校重視教材參考資料的選取和編寫。在學生語言能力培養方面,《指南》要求教學有機融合《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以語言運用為導向,構建一套中國英語學習者學習、教學與測評的完整理論系統,其中的閱讀能力部分,不同能力級別更是對學生閱讀材料的話題內容、閱讀后應有的情感態度以及所需了解的文化現象等提出具體要求。從以上這兩方面看,大學英語閱讀教材編寫有了新要求。
因此,本文從多模態理論中的非語言模態出發,參考諸多中外學者的研究成果,以較為新穎的視角審視大學英語閱讀教材,研究教材中的非語言模態因素(顏色設計、文字版面以及圖像應用等),為大學英語閱讀教材的編寫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議。
一、理論依據
(一)多模態理論
本文的理論框架主要基于多模態理論。它是建立在系統功能性語言學的基礎上再發展的一種理論模型。系統功能性語言學認為語言是一種特殊且最為復雜的符號學系統,并且有三大元功能:概念元功能、人際元功能、語篇元功能。
概括地說,當語言用來描述、命名事物時,它發揮了概念元功能;當語言用于表達人的情感態度等,繼而作用于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時,它發揮了人際元功能;當語言用以組織語篇語序、銜接話語時,它發揮了語篇元功能。所以當人們使用語言的時候,其實是在使用語言的功能性創造意義。文本、語篇是不同功能語言結合語境而創造的產物。
(二)非語言模態的作用
多模態理論認為意義的構成是不同模態的協同作用的結果。例如,人們在說話時也會用手勢或其他的身體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這種觀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非語言模態在意義構建中的作用,比如圖像、音樂、動作和書寫可以共同協作完成意義的構建。非語言模態因素在意義構建中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針對教材分析的研究主要是多模態理論中的語言類模態。本文擬從非語言模態的角度,選取教材中的顏色設計、文字版面以及圖像應用三個方面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在閱讀教材編寫中的作用。
1.顏色設計
顏色本身就具有和語言一樣的多種元功能。從概念元功能的角度看,顏色可以用來代指特定的人或事。比如,國旗的顏色常常可以作為國家的象征;一些公司、組織也會用特定的顏色代指組織本身,比如可口可樂公司常用紅色作為公司宣傳、銷售時的身份。從人際元功能的角度看說,顏色可以有效調動人的情態。根據Kress于2002年的研究表明,恰當使用顏色可以使人的注意力持續時間提高80%。比如人們常使用綠色讓心情放松,用紅色調動感官的激情等。從語篇元功能的角度上看,顏色也可以創造語義的銜接。比如,重復使用某種特定顏色作為標題,可以起到提醒人們不同部分之間的關聯作用,或者可以使用多種顏色,利用顏色之間的深淺變化反映語義上的變化程度。
2.文字版面
恰當的文字版面設計可以極大增進讀者的閱讀體驗,也可以用于強調文本內容的情節與感情。從概念元功能來看,文字版面與圖像應用的界限非常模糊但仍有著這樣的功能。特定的字體可以用于代指特殊含義。比如,作者常用一些手寫字體表現人物的親筆。從人際元功能看,文字版面顯然可以用于表達人的情感態度。比如,告示標語中常常使用夸張字體以及大小表達警告含義。從語篇元功能的角度看,通過作者文字版面的布局,即使不理解文本的語言含義,人們也可以輕易分辨段落章節。
3.圖像應用
關于圖像能夠代指物體、表達情感等作用無須贅述,古今中外已經有許多學者從各個學科的角度闡釋得幾近詳細。本文主要從圖像在教材應用中可以與文本互為表里方面,進行探討。因此,教材編寫者不是在隨意地使用圖像,而是在根據文本的內容基礎上采擷甄選。Martinec與Salway曾提出關于圖文聯系的兩大方式:投射與拓展(詳見圖1)。投射方式主要常見于文字與圖表的關系,比如,統計類表格用另一種形式反映了文字內容。圖像在發揮拓展文本功能時,圖像可以起到闡釋文本含義(概括性闡釋或具體化闡釋)、擴展文字原本的意義或是升華文字情感、主旨等功能。
二、大學英語閱讀教材分析
《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三版)作為中國高校使用頻率較高的一本綜合性大學通用英語教材,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筆者將對這本教材的閱讀材料中的非語言模態因素進行分析。
(一)教材中的顏色設計
在這本教材中較好地應用了顏色的人際元功能。在讀寫教程第三版第二冊第一單元Text A的標題中,Impressive一詞使用了橘紅色。首先這種顏色上的區別第一時間就能引起讀者的注意,使讀者更容易觀察到這個單詞,并且會著重思考這個詞在標題中的含義。作者通過這種顏色設置,在沒有使用任何輔助性文字的情況下,就能夠調動讀者的情態,并與之順暢地發生意義溝通。
在這本教材的編排中也考慮了顏色的語篇元功能。在讀寫教程第二冊中,為了保證章節之間的連貫性,并且為了與本書封面封底的黃色保持一貫性,章節標題都統一使用了一種橘色。除此之外,作者在編寫時將文章段落前小節號統一顏色標識。這幾乎是最基本但又最實用的創造語篇銜接的方式。然而,在這本教材中使用語篇元功能的方式比較基礎和單一,可以多考慮一些創新方式應用于語法和詞匯教學。如果能在這版教材的編寫中考慮一些創新方法,使用到顏色的概念元功能,可能會收獲到層次更豐富、內容更多彩的教材。
(二)教材中文字版面的編排
本文針對文字版面設計的分析將從字號、行間距、印刷方向和字體選擇等方面展開。首先,教材充分考慮了文字版面設計中的字號變化能夠對教學起到的積極作用。例如,作者想要讓學生在閱讀學習中注意到生詞,將重點詞語進行了加粗。詞匯教學的開展是來自學生閱讀中的注意,在不影響文章閱讀流暢度的情況下,字號加粗是一種簡潔高效的形式。
教材同時也考慮了行間距對教學的潛在影響。有序的行間距可以給予讀者呼吸的氣口。在英語教材當中,編寫者不僅需要考慮閱讀體驗,更要考慮學生使用教材時的學習體驗,比如有沒有足夠的空間留存簡要的學習筆記,這本教材很好地使用了雙倍行距,考慮到了學習者在使用時的感受。
教材在文字的印刷方向以及字體選擇上很好地起到了學術英語的表率作用。這本教材作為大學生通用英語教學,不僅要提供英語語言能力的知識,而且要為大學生傳達一定程度的英語學術文獻固定格式。在閱讀的正文部分,作者沒有根據個人喜好或是根據文章內容選擇字體,而是嚴格使用Times New Roman字體,既滿足了讀者清晰閱讀體驗的需求,又給予學生一定的格式要求。印刷方向上也主要為了滿足大部分中國學生以及英語母語國家的閱讀習慣從左至右地進行排版。
(三)教材中的圖像應用
教材中的圖像與文字投射功能使用非常合理。在梳理文本的閱讀后階段中,作者常常使用表格形式標注出各個文段的結構性意義,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引入、主體以及結尾部分。表格式的圖像轉換了文字所需要的冗余表達,直觀地表達出文本遞進的層次,對于教材的使用者,無論是教還是學,都起到正面的積極作用,思路上值得借鑒與參考。
教材中的圖像在拓展文本含義時最常使用的是闡釋功能。教材慣于在閱讀的正文前放置一張圖片于標題的底層,意在讓圖片表達出標題或者正文的一些關鍵性信息。在有的章節中,圖像的選取非常成功。例如,在文章An Impressive English Lesson中,作者選取了父子牽手交談前進的圖片(見圖2)。這幅圖片主體由父與子交談構成,第一時間讀圖的讀者并不能完全猜到文章的主要內容卻能夠知曉文本的故事主體應該是由父子組成。讀者再閱讀標題An Impressive English Lesson(《一節印象深刻的英語課》)可以推測父子間的談話可能與一節課有關。至于是父親給孩子上課還是反之,抑或是孩子跟父親討論起自己在學校的課,給讀者留有猜想的余地。從這個例子可知,在當圖像給予的信息與文本是互補時,圖文聯系將發揮出“1+1>2”的作用。教材中也有圖像選取不是非常審慎的地方,例如,在文章The great journey of learning中圖片選取了大量的英文圖書(見圖3)。圖片給予的信息是讀書,從一定程度上照應了標題中的learning(學習),但是故事的主角馬克西姆作為黑人運動領袖自我激勵、然后成長的過程。如果略置一位非裔美國人于圖中讀書,也許能更好地與文本主題契合。
三、教材利用非語言模態因素的建議
綜合以上所討論的教材分析,為了能更好地利用非語言模態因素,提高英語閱讀教學水平,筆者對大學英語的閱讀教材編寫提出以下建議。
(一)大膽使用顏色設計,創新文化語篇銜接
英語閱讀教材編寫中的顏色使用還是處于比較保守的情況,也許是出于保留教材嚴肅性考慮,色彩風格偏簡潔性而不是豐富性。然而顏色本身就有著極強的交流性和象征意義。《指南》中要求,新時代的英語教學要堅持中華文化的主體性,加強中國文化在英語課程設計中的特色風格。因此,英語教材中不僅可以通過選取中國特色文化話題材料,而且可以關注中國風格的文化設計細節。中國顏色的象征意義在世界民族之林有其獨特性意義,如果能將這樣的設計大膽運用在教材中,也是增強文化自信的一種表現。
在顏色設計的語篇元功能考量上,編者可以多發散思維,利用顏色內在的聯系來銜接詞匯的變化或語法的關聯。比如,可以用色彩輪來表現詞匯的含義,即使是相近的詞匯也有著細微差異,這種設計能夠讓學生直觀地體悟詞匯之間的變化。顏色設計的創新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未來教材的編者可以充分發散思維,大膽使用顏色,讓教材變得愈發多彩。
(二)嚴謹考量文字版面,考慮學生學習感受
文字作為閱讀內容的主要載體,應該嚴謹使用版面布局。英語閱讀教材的主要作用,一是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語言知識輸入,二是為高等院校的學生提供學術表達情境的范例。雖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是標準的科研論文體裁,但是潛移默化中,教材的目的是讓學生學習并謹遵約定俗成的規范表達。這種表達不僅僅是語言使用上的規范,也包括非語言模態上,例如字號字體使用的規范。
教材服務的主體是學生。在編排教材的過程中,編者應考慮學生使用時的感受。增強學生的閱讀體驗,才能更好地讓學生長時間使用教材。注意字體大小的排版、行間距的使用,讓學生既能夠舒暢地閱讀文本又能在課堂上及時記錄自己的所學所想。
(三)注意圖文信息互補,善用圖文表里互助
深思圖像作用先于選取圖像過程。如果是為了投射文字,轉換表達內容的形式,那么應當恰當地使用簡潔圖表,準確地反饋文字內容并且直觀地給予讀者思維引導。如果是為了拓展文本含義則需要進一步考慮是為了概括文字內容還是為文字提供詳盡畫面或是讓讀者感喟情感升華。從而進一步考慮選擇圖像的體裁,是漫畫、真實照片還是經加工后的圖片。
優秀的圖文應該是信息互補的。圖像能夠提供文本中所需突出的重點,從畫面上給予讀者一定的沖擊或暗示,讓讀者在接下來的文本閱讀中有意識地側重某一個方面。文本能夠將圖像中平面化的情感立體豐滿,論點詳盡充實。通過閱讀文本,讀者再次觀賞圖片能有恍然之感。英語教材編寫中,作者需注意圖文之間的深層聯系,盡量滿足這樣的要求。這樣深層聯動的圖文可以使學習者充分多面地理解文本內涵,也能使教學者抓住語篇主線開展教學任務。
總之,新時代對高等院校的英語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閱讀作為大學生英語學習至關重要的語言知識輸入手段之一,更是決定了學生的學術視野高度與廣度。本文從研究非語言模態因素的視角提出一些教材編寫建議。教材是教與學活動能夠得以開展的重要依據,需要教學研究者更多角度的關注與思考。
【參考文獻】
[1]何蓮珍.新時代大學英語教學的新要求:《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修訂依據與要點[J].外語界,2020(4).
[2]吳耀武.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研究熱點的領域構成與拓展趨勢:基于CNKI學術期刊2001年—2014年文獻的共詞可視化分析[J].外語教學,2016(1).
[3]柳華妮.大學英語教材研究二十年:分析與展望[J].外語電化教,2013(2).
[4]Kress,G.R.and van Leeuwen,T.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Arnold,2001.
[5]程曉堂.英語教材分析與設計[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趙可航(1996— ),男,漢族,江蘇南京人,英國杜倫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對外英語教學應用語言學(學術英語)。
(責編 蘇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