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翠華
【關鍵詞】傳播;弘揚;中原優秀傳統文化;路徑
一、傳播和弘揚中原傳統文化的優良傳統
(一)深入挖掘和闡發中原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價值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智慧之源,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要充分認識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通過挖掘和闡發中原優秀傳統文化,使其成為新時代鼓舞河南人民前進的精神力量。要用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民眾的方式解讀中原傳統文化精髓,根據時代精神和廣大民眾的文化需要,深入詮釋中原傳統文化精髓中的“義利雙行”“和諧共生”“誠信”等價值觀念,并賦予其嶄新的時代意義,樹起努力踐行這一道德觀念的典范,搭建平臺,讓普通民眾親身感受到中原傳統文化精髓帶來的心靈慰藉和親切召喚,承擔起自身的責任和義務。
(二)大力發展民間文化組織,擴大中原傳統文化在公眾生活中的影響
河南的一些傳統民俗、民間傳說、戲劇曲藝、風俗信仰等都是傳統中原文化的瑰寶。例如,以汴繡、鈞瓷、南陽玉雕、朱仙鎮木版年畫,湯陰、陜縣、靈寶剪紙等為代表的民間工藝文化;以淮陽廟會、登封中岳廟會等為代表的廟會文化等,都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文化資源。要大力發展民間文化組織,公眾可通過參與民間文化組織的活動,看到這些資源的價值,了解中原傳統文化。文化類民間組織可充分發揮河南文化資源豐厚的優勢,通過組織、參與各種社會文化活動宣傳河南,為促進河南省經濟社會發展發揮積極作用。為此,要加大對傳統文化的學術研究,將學術研究與民間文化之鄉建設相結合,保護好民間文化產業中的老年藝人,用好中年傳承人,擴大年輕愛好者隊伍,逐步實現文化產業從資源依賴到智慧創意的轉型升級。
(三)發揮大眾傳媒的輿論優勢,以中原優秀傳統文化浸潤人們的心靈
互聯網絡的發展,使得社會成員獲取知識的途徑不再局限于書本。微信、微博、抖音等各種APP為民眾提供了了解和再現事實真相,見證真善美、假惡丑的便捷途徑。傳播和弘揚中原優秀傳統文化,以此為載體,能生動、直接、快速地把大眾帶進一定的文化語境中,使民眾在潛移默化中感知中原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正義、誠信、擔當意識,加深對中原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深層理解。同時,要傳播中原傳統文化精髓并把它內化為民眾的行為準則,就要使宣傳的內容為群眾所接受,所喜聞樂見,針對實際,解決民眾想解決的問題,說群眾想說的話,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引導民眾培育健康向上的生活模式和習慣。
(四)充分挖掘中原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因子,將其轉化成不同類型、不同樣式的藝術作品
加快演藝娛樂、文化旅游、動漫游戲、文化創意、工藝美術與藝術品等重點文化產業發展,扶持具有中原特色和國家水準的重大文化項目,通過電影、電視、網絡游戲等現代媒體技術形式進行廣泛傳播。可以根據不同的文化資源主題出版系列圖文并茂的書籍和電子音像產品,對電視宣傳予以擴大補充,既具知識性,又有視覺享受,形成文化特色大餐,給人以審美感受。比如,新鄭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洛陽牡丹花會、開封菊花花會、淮陽太昊陵廟會,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海內外華人。要不斷探尋中原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通過多種方式塑造具有中原文化特色、體現時代精神的主流文化,提高中原傳統文化的吸引力、號召力和凝聚力。
(五)重視中原優秀傳統文化對青少年的影響,開展“中原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
學校是中原傳統文化日常化傳承的重要陣地。推動中原傳統文化進校園,教材教輔出版部門首先要把飽含和鮮明體現中原傳統美德的文章、人物、事例,以生動活潑的形式納入教科書中。同時,家庭要發揮搖籃作用,將優秀中原傳統文化的傳承納于日常生活之中,通過家庭熏陶,進一步促進教育觀念的轉變和親子關系的調適,從而增強家庭對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的效果。
二、清除中原傳統文化的消極因素
(一)抵制腐朽文化意識,堅持精神文明建設的正確方向
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此,在弘揚中原優秀傳統文化時,要進行區分和甄別,剔除其糟粕。要抵制宗法專制、人治慣性、熟人思維、等級區分等不良思想文化的影響,始終把堅持正確導向擺在首位,用正確的輿論導向統一思想、凝聚人心,培育良好、健康、向上、向善的社會風尚。
(二)突破落后思想觀念,堅守中原傳統文化的特色
在傳播和弘揚中原優秀傳統文化中,存在一些錯誤的觀念。比如歪曲傳統文化的意義,利用傳統文化來實現自己的某種利益。比如片面追求經濟的發展,忽視文化和價值觀的引領作用,認為先把經濟發展起來再發展文化也不晚。還有一些人認為傳統文化的一切都是好的,都要發揚光大等。要突破這些錯誤觀念的影響,堅守住優秀中原傳統文化的特色和富有生命力的精華,包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務實創新、重諾守誠的精神,研究人、完善人、使用人為主的人文文化,仁愛、民本、厚禮、貴和持中思想等以及辯證思維方法等。這些特色和精華鑄造了人們共同認同的文化意識、文化行為、文化方式,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優秀思想文化的支撐。
(三)改革不良文化體制,實現傳統文化的更好傳播
雖然中原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資源豐富,但是還未能形成在各個具體領域得到推行的典型做法或經驗模式。究其根本,是文化體制改革的觀念缺位,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市場開放的步驟之間存在著不協調和不一致。因此,要想方設法利用、調動、整合傳統文化資源,培育出足夠數量的、優秀的、能對其他非試點單位與地區起到榜樣作用的文化產業和文化企業。為此,要加大文化體制改革的力度,最大限度地將分散的文化資源和文化訴求集中起來進行集約型的資源管理;同時推進文化體制的配套改革,使文化產業獲得資金、人才和制度上的支持,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和娛樂產品以及相關的服務。
三、推進中原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性創新
(一)開拓創新,推進中原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化
挖掘提煉中原優秀傳統文化,有針對性地實現其現代性轉化、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是傳播和弘揚中原優秀傳統文化的著力點和關鍵環節。當今社會不同程度地受到享受主義、消費主義、個人自由主義等帶來的負面影響。所以,我們應在正確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質屬性并萃取其基本內容的基礎上,深入詮釋中原傳統文化精髓中的“義利雙行”“和諧共生”“誠信”“追求人格自由獨立”等價值觀念,并用通俗易懂的當代表達作出新闡釋,賦予新的內涵,使其富有新的時代意義。以這種積極的轉化,使其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解決當代的重要社會問題提供思想方法、歷史借鑒。
(二)兼容并蓄,吸收人類文明碩果
中原傳統文化要保持自身的超越性,必須以一種開放的姿態積極參與到文化交往中,在與其他民族平等對話、交流與互動中吸取先進的文化和精神,實現自我更新。每一種文化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精彩之處。當今的文化激蕩,不僅體現為沖突、競爭,也體現為包容、融合。傳承弘揚中原傳統文化須在充分理解自身文化的同時,消化、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優秀成果。
(三)和諧共進,實現文化、文明的雙重構建
和諧是中原傳統文化的基本價值取向,和諧這一理念對文明河南建設的最大幫助就是在和諧社會氛圍中實現中原傳統文化和文明河南建設的雙重構建,使文明和文化相互促進。社會是文明、文化和諧共進的有機體,文化是社會成員的精神家園,文明反映了社會文化發展的總體進步狀況,文明和文化相得益彰、和諧共建,社會才健康、有活力。我們要秉承和諧的理念,堅持全方位的社會文明促進中原傳統文化全新發展,同時用中原傳統文化的精髓推動社會文明的進步。
總之,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原傳統文化也在逐漸向周邊地區及國家傳播,影響并改變著周邊地區的文化發展。了解中原傳統文化的特點及其歷史傳承,對于深入了解中華文明、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參考文獻:
[1]駱玉安.論中原傳統文化的傳播機制和特征[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9).
[2]劉同般.論中原文化的特點及繼承和發揚中原文化基本對策[J].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6).
[3]洪衛中.淺論中原經濟區的發展與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2(3).
[4]高文麒.河南中原文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3.
[5]徐光春.中原文化與中原崛起[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6]黃俊杰.傳統中華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蕩[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7]吳翔之.大眾傳媒的文化建構:區域民俗的傳承與變遷[J].新聞知識,2011(7).
[8]楊博.新媒體視閾下中原文化傳播策略剖析[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34):46+52.
(作者單位:中共濟源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