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新
【關鍵詞】微時代;高校;思政課;有效性
微時代的顯著特征體現在“微”上,信息傳播呈現出流動性、迷你性、瞬時性,簡言之,“短小精煉”為微時代文化傳播的主要特征。微時代的到來,改變了人們以往的生活、工作及學習方式,信息得以迅速傳播,人們可以更高效地獲取信息、實時互動。但任何事物都有其雙面性,微時代在促進信息快速傳播、交流的同時,也為高校的思政課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這主要是由于網絡信息良莠不齊,其中不乏錯誤的輿論導向,若不能正確分辨,則容易使大學生產生思想偏差,若不能及時糾正,會影響大學生的健康發展。對此,高校必須探索微時代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課有效性的策略,以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一、 微時代對高校思政課的影響
(一)容易影響大學生正確三觀的建立
“車馬很遠,書信很慢”的時代早已遠去,在微時代,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更加便捷、迅速,信息傳遞越來越方便,微信、微博等被冠以“微名”的社交APP,成為當代大學生的主要交流工具。學生可以通過此類媒介及時獲取國內外最新資訊、交流信息、發表評論等。但大學生尚未真正步入社會,三觀還未完全確立,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還有待提高,一些虛假信息、不良信息內容、不正確的輿論導向等,極易侵蝕學生的思想,扭曲學生的三觀,這不利于他們的健康發展。對此,高校教師在開展思政課教學時,有必要深入學生之中,全面了解微時代背景下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以及日常的交流交往方式。教師可利用微博、微信等平臺,時刻關注、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因為只有找準學生思想上的“疙瘩”,才能有針對性地加以糾正,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政教育,為拓展思政教育路徑打開一條通道。
(二)給傳統思政教育模式帶來了挑戰
在傳統的高校思政教育中,往往是教師處于主體地位,通過為學生講解理論知識,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這種教學模式本身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之一些高校對思政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課時安排較少;在新時代背景下,教師對教學改革的重視度不足,依然沿用以往的思政教育模式,導致在微時代背景下,上述教學觀念、教學模式,以及枯燥的理論知識,無法滿足當代大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難將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汲取思政內涵并外化于行更是無從談起。對此,高校必須反思以往教學模式的不足之處,并思考微時代下思政教育的發展之路,探索出一套科學合理、行之有效,可提高對學生思想引領,幫助學生建立正確三觀的思政教育新模式。
二、微時代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課有效性的策略
(一)采取“思政+”教育模式
為了促進高校思政教育的高效開展,筆者認為,有必要打破各個學科獨立教學的模式,打破學科間的壁壘。對此,高??山M織各專業教師定期開展集體備課,分享各專業的教育內容,并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找到其與思政教育的結合點,促進“思政+”教育模式的有效開展,潤物無聲地將思政教育內容滲透到各專業課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德育素養。各專業課教師可在每節課前開設“課前三分鐘思政教育”環節,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結合專業知識、政治時事、榜樣力量等內容,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
(二)引入微課教育模式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我們迎來了微時代,“微課”是微時代在教育領域的產物,其以短小精煉著稱,即時間短、內容精煉,最主要的是形式新穎,更具吸引力。當前,微課已成為我國各教育階段廣泛應用、推廣的一種高效教育模式。相較于傳統教學模式,微課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學生可隨時隨地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學習。為此,高校在更新思政教育模式時,可將微課引入課堂,將之作為高校思政教育的創新形式,革新課堂教學形式,豐富思政教育內容。
在微課的設計過程中,教師需十分精心。為了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應避免中規中矩的“PPT式微課”,可在微課視頻中融入音樂、視頻、漫畫等內容,使教學內容更直觀,帶給學生更強烈的感官沖擊,牢牢抓住學生的課堂注意力,促進其更好地掌握思政知識并內化于心。此外,提問是任何教學模式中都不可省略的一個關鍵環節。利用微課進行思政教學時,教師也不能忽視對問題的設計。教師必須有意識、有針對性地設計問題,以引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思考、解答,進而開拓學生思維,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養成。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教師“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因此,為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質量,各個高校必須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進而更好地完成高校的育人目標。要定期組織相關思政教育培訓,通過專業培訓,提高思政課教師的職業認同感,激發教師主動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內在動力,提高自身思政教育水平。在課堂上,教師要展現自己的人格魅力,通過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的方式,以自身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更好地教育、引導學生,為學生構建輕松、民主的思政課堂氛圍,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在思政教育過程中堅定落實立德樹人根本目標。
三、結語
微時代的到來給高校思政教育帶來了挑戰,但某種程度上也給高校思政教育帶來了新機遇,這便需要高校及思政課教師及時轉變思路,將挑戰變為機遇,借助微時代下網絡便捷、積極的一面,營造良好的思政教育環境,對學生進行正確、積極的引導,促進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高效開展。
參考文獻:
[1]王芳紅.網絡文化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政教育策略初探[J].學理論,2018(08):245-247.
[2]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01):43-46.
[3]陸道坤.課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基于專業課程思政的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2018(03):64-69.
[4]成勇.全媒體背景下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實踐策略探究[J].改革與開放,2019(22):81-82+107.
[5]程雪.全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變革[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1(08):91-94.
[6]李斌,代小丹.新媒體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戰探究[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1(08):100-102.
(作者單位:黑龍江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