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人體解剖學是從造型藝術角度研究生物結構的科學,不是純粹的自然科學,而是一門體質社會學。其研究對象是人物,研究的目的是解釋人體的外形變化規律。藝術人體解剖學不僅要說明人體物質結構對外形的影響,而且要說明人的情緒、情感、心理、修養和靈魂等在人體的反映。
藝術人體解剖學是人物造型藝術的基礎,在美術教育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藝術人體解剖學?美育?造型藝術
一.藝術人體解剖學的定義
藝術人體解剖學是從造型藝術角度研究生物結構的科學,不是純自然科學,而是一種體質社會學。藝術人體解剖學主要研究人體解剖,著重外部結構以及內部結構顯露在外部的部分,并且研究人體根據姿態、情感、運動而形成的變化。其研究對象是人,研究的目的是揭示人體的外形變化規律。藝術人體解剖教學對于造型藝術訓練非常關鍵。
二.藝術人體解剖學的研究內容
藝術人體解剖學分骨骼學和肌肉學。藝術人體解剖學注重的是人體的比例、結構和動態等方面。
比例: 指身體各部分的相對大小。就人體解剖而言,一般以頭為單位,身體為7—8個頭長。不同姿勢與頭部的比例關系,通常概括為“立七坐五盤三半”。在服裝設計中,為了突出身材的頎長,也有延伸到12個頭長的。頭部本身的比例關系,也即五官的位置,可以用中國傳統的“三庭五眼”來說明。
結構:在身體結構上,藝術解剖學主要關心的是骨骼和肌肉,以及把它們聯系起來的韌帶。骨骼是人體的構架,對人物的外在形態起著關鍵作用。一般把身體分為“頭、軀干、上肢、下肢4個大的單位,研究骨骼與肌肉之間的組合、榫接關系。為了便于理解,可以把身體各部位分解為幾何形體,如頭部呈球形,四肢呈圓柱形。藝術解剖學的目的不僅僅是認識各種骨骼、肌肉的名稱和形態,而是要在這個基礎上研究它們如何表達情感,所以必須把骨骼、肌肉等身體結構跟特定的姿勢、表情聯系起來。例如,臉部的哭、笑、怒、愁等各種表情。就涉及多種肌肉的運動。不管是比例還是結構,在具體運用時還要考慮性別和年齡的差異。
動態:人體雖然可以做出各種動作和姿勢,但是在運動中也有一些基本的規律,它一方面受到骨骼、肌肉結構的限制,另一方面也要遵守重力規律。從結構方面看,動作是由各種關節牽引而形成的,并且總是軀干帶動四肢,太關節帶動小關節。人體的重心大致位于小腹處,雖然看不見,但對動作有制約作用。如果重心失去支撐或者發生變化,身體就要通過相應的動作來獲得平衡,也相應地形成穩定或不穩定的視覺一心理效果。在這種平衡機制中,胸部和骨盆總是朝相反的方向偏移。人的身體是以脊柱為軸線左右對稱的。胸部和骨盆的這種偏移使該軸線形成“S”形波動,尤其在女性身上產生獨特的美感。
三.藝術人體解剖學的發展
古代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顯示了杰出的藝術解剖學知識。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大師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丟勒及的魯本斯、荷加斯都對藝術解剖學有過深入的研究,他們的開創及后人的繼承和發展使得藝術解剖學得以形成。?中國近代自正規美術院校開辦以后,亦開設藝術解剖學為美術專業必修科目。并出現很多著述,如姜丹書《藝用解剖學》、張宗禹譯繪《藝用人體解剖圖》,介紹了法國波利奢《藝術人體解剖學》一書;另外,陳之佛《藝用人體解剖學》、李景凱編譯《藝術解剖學》、文金揚《藝用人體解剖學》等,都為提高中國美術技法教學和普及藝術解剖學方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中國的藝術解剖學在研究人的精神活動與人體外形的關系方面尚未展開。中國傳統的相面、骨法等對于人的精神活動和生理活動的總結也待揚棄和利用。
四.藝術人體解剖學與醫用人體解剖學的不同
藝術人體解剖學并不排斥醫用解剖學,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它們對人體的觀點,分析及探索是一致的,不同的是研究方向的不同。
1.研究的對象不同。醫用解剖學注重特殊個體的全部結構;藝術解剖學注重正常人體的比例、體積和外部結構。
2.研究方法不同。醫用解剖學主要進行尸體解剖和生理分析;而藝術解剖學除了尸體解剖之外,還注意活體觀察。
3.研究目的不同。醫用解剖學要解釋各種結構的生理功能;而藝術解剖學要揭示人體的外形變化規律。藝術解剖學不僅說明人體物質結構對外形的影響,而且說明人的情緒、情感、心理境況、修養和靈魂等在人體上的反映。所以藝術解剖學直接研究和感受真實的生命變動和特殊情境(喜、怒、哀、樂、愛、憎等)。
五.學習藝術人體解剖學的意義
醫生了解人體解剖學是為了更好地給病人看病,我們學習藝術人體解剖學的目的是為了理解人體的體面轉折和結構銜接關系,從而更好地刻畫人體。現在我們學習的素描來源于歐洲文藝復興的藝術理論體系,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人文主義,人文主義的核心思想是重視人,肯定人。因為人體的復雜性,所以學會準確描繪復雜的人體也就學會了描繪世間萬物。我們可以把基本形體的觀念,透視法,明暗法,人體解剖學的基本知識,在人體中自如地運用。我們學習的時候把人體分成幾個部分學,先把人分成頭,軀干,四肢來學習,再深入學習骨骼和肌肉。掌握藝術人體解剖學知識是繪畫者理解并詮釋人體的關鍵。
我們在學習藝術解剖學的時候,要把人體解剖結構同觀察生活、課堂寫生和創作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這樣才能為我們的基礎技能的訓練及藝術創作水平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礎。總之,藝術人體解剖學是人物造型藝術的基礎,在美術教育中有著不可取代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張寶才.人體藝術解剖學.遼寧美術出版社,1998年3月
[2]厲小東.藝用人體解剖學.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年
新鄉市第二實驗學校?孫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