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古典詩詞歌曲,是融合了詩詞與音樂兩門藝術的樂曲,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小學開展古典詩詞歌曲的演唱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還能使傳統文化得以傳承。本文主要從在中小學進行古典詩詞歌曲教學的必要性、古詩詞歌曲演唱教學的可行性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音樂 教學 古詩詞歌曲
一、在中小學開展古典詩詞歌曲演唱教學的必要性
古典詩詞根源于我國各族人民的現實生活,充分表現了中國廣大人民豐富多彩的情感,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繼承、傳揚這些傳世之作,現在的中小學語文課本中人選了大量的能為青少年理解的佳作,如《靜夜思》(唐.李白)《村居》(清.高鼎)、《游字吟》(唐.孟郊)、《絕句》(唐.杜甫)、《楓橋夜泊》(唐.張繼)、《春曉》(唐.孟浩然)、《詠柳》(唐.賀知章)、《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宋.辛棄疾)、《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宋.李清照)等。
古典詩詞歌曲中包含著送別之情、思鄉之情、思念之情等等貫穿人生始終的基本情感。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充滿了作者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李紳的《憫農》深刻反映中國封建社會的農民生活狀態,充滿了愛民之情;高適的《別董大》表達了對遠行的友人誠摯友情和精神上的鼓勵等。
二、在中小學開展古典詩詞歌曲演唱教學的可行性
中國古典詩詞作為音樂的文學,不僅具有文學性而且具有音樂性。古詩詞原本就能詠唱,我國的古詩詞可以追溯到先秦的詩歌總集《詩經》。《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墨子.公孟》曰:‘頌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意謂《詩》三百余篇,均可誦詠、用樂器演奏、歌唱、伴舞。”詞牌名稱大多來自曲牌的名稱,如 《清平樂》、 《采桑子》、 《蝶戀花》、 《卜算子》、 《憶秦娥》、《滿江紅》等。
許多古譜的譯譜和注釋,對于中國古曲的研究和發展具有極大的意義和價值,現今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古代流存的樂譜,如傅雪漪先生整理的作品,如《小梁州》是出自明朝《太古傳宗》的原詞原譜、《愿成雙令》是出自元朝《事林廣記》的原詞原譜,《長亭怨慢》是姜夔(姜白石)留下的原詞原譜。改編的作品如《鳳凰臺上憶吹簫》、《一剪梅》等是根據清代《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改編而成。
現在為古詩詞譜曲的作曲家越來越多,尤其是一些非常關心少年兒童音樂教育的作曲家 ,如谷建芬 、潘振聲 、黎英海等為古詩詞頻頻譜曲,其中谷建芬創作了《新學堂歌50首》是中國古典詩詞歌曲教學的珍貴資料。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我們關注的大多是適合兒童唱的古詩詞歌曲,如:谷建芬的《詠鵝》、潘振聲的《江雪》、黎英海的《夜思》等,這些作品有一個共同特點:音域較窄適合青少年兒童演唱,篇幅短小利課堂教學,曲調優美易于傳唱,節奏歡快、形象鮮活、情感真切。
作曲家們在歌詞的選擇上遍布了各個歷史時期,在題材的選擇上非常豐富,所選詩詞皆為意境優美之佳作,具有沉厚的文化積淀和獨特的中國古代文化視角。
結 語
這些古典詩詞歌曲作品為中小學的古典詩詞歌曲教學提供了珍貴資料,拓寬了學生的中國傳統文化視野,為中小學生學習中國古典詩詞歌曲的演唱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參考文獻:
[1]趙永平.小學音樂課中古詩詞歌曲的教學.[J]都市家教,2011年(1).
[2]白秋童.在中小學進行古詩詞演唱教學的路徑研究.[J]藝術評鑒,2018(2),118-119.
徐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學校 江蘇省徐州市?張朋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