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虎
摘 要:都市圈的發展是未來大中城市發展的大趨勢,基礎設施建設應該著力都市圈發展特征布局,圍繞國家對都市圈發展的戰略定位和都市圈自身發展需求,科學合理有序推動軌道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相關工作,不同軌道交通間的融合發展,對整合軌道交通資源、節約基礎設施建設成本、提升軌道交通服務效率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建設軌道上都市圈的關鍵。
關鍵詞:都市圈;軌道交通;四網融合;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U239.5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大中城市空間持續拓展,城市規模越來越大,逐步形成都市圈形態,出行距離伴隨城市功能空間尺度變化逐漸增加,出行需求更為多元化、多樣化,對軌道交通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2019年2月國家發改委印發的《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發改規劃〔2019〕328號)明確提出統籌考慮都市圈軌道交通網絡布局,構建以軌道交通為骨干的通勤圈,推動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四網融合”發展,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圈。
1 都市圈發展對軌道交通體系建設的要求
在推動都市圈軌道交通體系建設中,要進一步提升軌道交通在都市圈發展中的戰略地位,構建都市圈軌道交通和城市發展的一體化藍圖,實現對發展格局的全面引領。以鐵路為骨架完善對外通道體系,提升鐵路樞紐能力和多式聯運銜接轉換水平,支撐城市開放發展。同時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優化網絡化的城鎮格局,引導城鎮合理分工和產業合理布局,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通過提升軌道交通發展地位,實現對大都市圈空間、功能、產業和用地等發展的引領和優化,構建形成軌道上的大都市圈。
科學合理推動都市圈軌道交通規劃建設,開展都市圈軌道交通線網規劃,促進鐵路、市域快線和城市軌道交通優勢互補、功能協調發展,推動“四網融合”發展,強化通道共用、資源共享和互聯互通,推動安檢互信、票制互通、支付兼容等,探索都市圈軌道交通運營管理“一張網”,使軌道交通成為都市圈常態化通勤工具,全面構建1小時軌道通勤圈。
為統籌“四網融合”有序發展,要進一步完善政策配套,構建制度保障。在都市圈軌道交通體系建設中加強市區聯動和規劃協調,形成都市圈“四網”協同推進機制,探索和構建軌道交通市區共建新模式。克服“四網”不同建設運營主體的制約,多方合作共繪藍圖,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秩序。加強軌道交通項目資金保障,拓展投融資渠道,出臺支持軌道交通沿線綜合開發的相關政策,控制軌道交通沿線可開發土地資源,并建立土地溢價和開發收益回饋軌道交通項目的機制。
2 軌道交通“四網融合”發展存在不足
國內軌道交通“四網融合”發展處于初期階段,在規劃、建設、管理層面存在一定不足,規劃層面重規劃輕執行,頂層設計不足、規劃執行有差距,設計建設層面重技術輕人文,系統化、人文融入程度低,管理層面重設施輕手段,智慧化、精細化不足等。
2.1 規劃層面
2.1.1 規劃頂層設計缺失,“四網”規劃建設進度不一
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等的規劃由于主管部門、審批部門不同,導致缺乏統籌協調,缺乏頂層設計,無法從戰略、功能、體系、供需平衡、資源整合等角度綜合性分析“四網”各自的適用邊界條件、服務范圍和對象,規劃難以調和,資源無法整合。國內都市圈的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的規劃建設都相對滯后,“四網”體系總體還存在兩端強、中間弱的情況。
2.1.2 規劃缺乏統籌協調和全周期穿透性
不同軌道交通在規劃實施的全周期過程中又要涉及到政府管理部門、建設方、運營開發方等多個主體,是非常龐大、涉及多方利益的綜合型事物。在實施過程中極易出現規劃方案與實施方案相矛盾、建設方案與運營開發方案不協調,豎向分工割裂,多方主體互不協調,難以確保規劃實施的全周期穿透性,導致規劃藍圖難落實、建設方案易反復,運營管理難度大。
2.2 設計建設層面
2.2.1 方案設計中系統化、人文融入不足
基礎設施單純功能的實現僅是解決了有無問題,但是系統化、人文融入不足存在很大差距。軌道交通方案設計要充分考慮以人為本,系統化研究車輛、車站、換乘設施、標志標識、無障礙設施、交通接駁等從功能分布、設施規模、空間布局、材料材質、色彩光線等方面的相關研究。鐵路、市域快線、城市軌道等方案設計中在展示城市內涵、強調文化自信,實現國際化的層面,系統化和人文融入依然存在很大不足。
2.2.2 節點設計銜接不暢,軌道交通融合程度不高
軌道交通體系中的“四網融合”發展的核心基礎在于節點上的融合,鐵路車站建設由鐵路部門主導,市政配套、城市軌道由地方政府推進,缺乏具有統籌建設時序的有效機制,配套工程、銜接工程、預留工程的同步建設、同步投用難度大,導致鐵路和城市軌道仍然相對獨立,不同軌道間的融合程度不高。鐵路與軌道交通在空間銜接布局、實施時序等方面統籌融合不足,導致節點銜接轉換不暢,嚴重影響綜合交通樞紐功能的發揮。
2.2.3 標準體系尚未完全構建,軌道交通融合運營難以保障
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及城市軌道的標準體系等相對比較完善,而市域(郊)鐵路在設計、施工、運營等各階段尚未形成系統性、體系化的技術標準、規范體系、運營管理機制等,在不同軌道交通融合發展層面的標準化體系還尚未構建,比如具體銜接形式與銜接標準,尤其是軌道與鐵路之間由于體制機制壁壘,協調運輸標準尚未明確,安檢、票務等服務融合仍然處于初步探索階段,完全實現融合運營難以保障。
2.3 管理層面
2.3.1 運營管理智慧化、精細化程度不足
大數據、物聯網及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在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引入不足,在全自動運行、調度、運維、監測、經營、安全、防災等方案對智慧化、智能化的應用不夠,依然依靠基礎、傳統的設施設備為主。另外運營管理依然具有粗放式的特征,在客流組織、接駁管理、設施利用、宣傳引導等方面新技術、新理念引入不足,難以有效提供自助化、精準化、個性化、智能化、國際化的全過程出行服務。
2.3.2 配套政策支撐不足,項目推進困難重重
都市圈范圍軌道交通建設突破了行政管轄,在建設模式、出資管理等諸多方面存在不確定性。一是統籌協調,明晰建設模式及各方權責,降低區縣、市區間的利益博弈對工程項目推動的影響和制約。二是軌道站點周邊的整體規劃調整、土地出讓、開發建設時序滯后于軌道交通建設,軌道交通TOD土地綜合開發缺乏配套政策保障,造成軌道交通引領作用無法充分發揮,也無法有效拓寬建設運營資金籌集渠道。
3 推進都市圈“四網融合”發展的重要舉措
3.1 規劃決策層面
3.1.1 找問題、尋短板,梳理發展方向、重點
在鐵路、市域(郊)快線、城市軌道的規劃、設計、建設及管理層面系統的梳理問題、不足及短板,重視現場調研、遵循發展規律、強調技術分析,結合形勢、政策、技術、工程、時序等,長期跟蹤研究,確保發展方向及發展重點的可持續、可拓展、可操作、進程可控。
3.1.2 構建系統的、可持續的專項實施方案
在明確的發展方向、重點基礎上,結合輕重緩急,開展專題實施方案研究,組建技術專題專班,對標對表,重視因地制宜,強調落地性和可持續性,持續穩定專項跟蹤,形成實施推進方案。
3.2 項目建設推進層面
3.2.1 加速形成市域(郊)鐵路體系
系統推動市域(郊)鐵路車輛制式、勘察設計規范、施工驗收標準、運營服務標準等技術標準制定和完善,形成設計、建設和運營的全周期的標準規范體系。
3.2.2 加強換乘樞紐建設
一是按照“四網融合”發展理念,打造多種交通方式便捷聯接、站城空間功能一體融合的現代化對外門戶樞紐。二加強換乘站點的規劃設計,加強地面公交、有軌電車、P+R停車場等多種交通方式與軌道交通的換乘接駁,形成片區綜合交通樞紐,解決軌道出行“最后一公里”問題。
3.3 運營管理層面
3.3.1 加大融合發展力度
一是盡快建立完善不同軌道交通體系的票務清分系統,實現付費區無縫便捷換乘;二是進一步加強地方政府與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的深度合作,創新運輸服務方式,建立安檢互信模式。
3.3.2 強化協同發展理念
一是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著眼都市圈協同發展,結合都市圈的重大戰略布局和新興經濟增長點,以軌道為引領、產業為支撐、環境和公共服務設施為配套,積極推進以城市軌道交通和市域快線為引領的TOD、SOD、AOD等項目,提升城市品質和價值。二是以服務人民群眾出行為根本目標,按照打造“市民一日生活圈”的理念,實現軌道交通站點與周邊建筑物、城市公交、停車場、步行系統等實現無縫銜接,實現公共交通體系整體效能最優,并通過統一標識指引、統一服務標準、統一運營時間等,實現“走近軌道站就已進入主城區”的協同發展效果。
4 結論
隨著都市圈空間規模拓展和城鎮格局演變,要求不同軌道交通充分發揮各自資源優勢,推動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的融合發展是都市圈發展的關鍵,在規劃、建設、運營等不同階段系統推動“四網融合”發展,在技術體系、工程建設、運營管理、體制機制、人才隊伍等方面要充分做好頂層設計,推動軌道交通高質量發展,真正建成軌道上的都市圈。
參考文獻:
[1]陳世峰,周濤.重慶主城都市區“四網融合”發展規劃與實踐[J].交通工程,2020(5):21-27.
[2]凌小靜,滕愛兵.對推進軌道交通“四網融合”發展的思考[J].交通工程,2020(4):21-25.
[3]張伯雅.天津市域鐵路基本功能及規劃要點分析[J].交通與港航,2020(5):51-55.
[4]王靜,張源,高勝慶.兩網融合背景下市域(郊)鐵路票制票價及清分研究[J].綜合運輸,2020(6):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