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金茂
摘 要:“課程思政”著眼于新時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層次,是貫徹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方針的必然選擇,對高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立足新的時代背景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困境,必須建立“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制度,健全課程教學體系,暢通課堂教學渠道,提供師資平臺保障。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思政;價值塑造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課程思政”是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也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抓手。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強調在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同時,也要著力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發揮高校其他各門課程的育人功能,共同致力于高校立德樹人工作。對此,準確理解和把握“課程思政”的本質內涵,探索解決現實難點的有效對策,才能推動“課程思政”建設取得實效。
一、“課程思政”的本質內涵
首先,從字面的角度看,“課程思政”是“課程”與“思政”的組合。“課程”是指學校為實現一定教育目標而選擇的教學內容及其進程與安排。具體來說,課程是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規劃和設計,是教學大綱、教學計劃等各方面實施過程的總和。“思政”是“思想政治工作”或“思想政治教育”的縮寫或簡稱。“思想政治工作”是指特定的階級為實現政治目標,有目的地對人們施加意識形態的影響,以轉變人們的思想和指導人們行動的社會行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某種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社會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的影響,使其形成符合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課程思政”之“思政”則理解為“思想政治教育”,即依托特定的課程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活動。“課程思政”在這里類似教育學中的“學科德育”概念,即在學科課程中滲透德育。高校目前開設的學科課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公共課、專業課和實踐課,顯然,單純從字面上看,“課程思政”之“課程”應當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內的高校開設的所有學科課程,“課程思政”也就相應地理解為依托高校開設的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內的各類課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活動。
然而,關于“課程思政”之“課程”是否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問題,目前學界主要存在“包含論”和“補充論”兩種不同的觀點。
“包含論”者認為“課程思政”之“課程”應當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內的高校開設的所有學科課程,“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是一種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前者包含并覆蓋后者。事實上,這種觀點在實踐上容易滑入“取消論”或“代替論”的軌道,即用“課程思政”取代“思政課程”,這不僅取消了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課程的重要地位,同時也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獨特功能,不利于“思政課程”的建設和發展。
“補充論”者認為“課程思政”之“課程”不應當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內的高校開設的所有學科課程,“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是兩套不同的課程體系,各有各的邊界,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政課程”是主體,“課程思政”是補充。事實上,這種觀點在實踐上容易陷入“非主即次”的兩個極端,把“思政課程”單純地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課程或主流課程,而把“課程思政”簡單地理解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邊緣課程或次要課程,不利于“課程思政”建設和發展。
其次,從實踐的角度看,“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核心都強調育人,但卻屬于兩套不同的課程體系。
“思政課程”特指高校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核心課程、靈魂課程。教育部在《關于印發〈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中明確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是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重要陣地,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課程,是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靈魂課程。”[2]“思政課程”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在立德樹人、鑄魂育人,增強學生政治認同、方向認同和情感認同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關鍵性作用。
“課程思政”是指通過挖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之外的其他各類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其融入課程教學中,在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同時,實現對學生的德行培養和價值塑造。“課程思政”作為“思政課程”的重要拓展和延伸,目的是要調動高校各類課程教師履行“思政”職責,賦予高校各類課程“思政”內涵,讓所有教師挑起“思政擔”,各類課程上出“思政味”,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協同育人。
將“課程思政”之“課程”限定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之外的高校其他各類課程,不僅符合黨中央有關論述和教育部文件精神,同時也符合高校人才培養工作實踐,有助于劃清兩類不同課程的職責和功能。
一是符合黨中央有關教育論述。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3]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個論述明確劃分了“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課程”界限,提出了兩類不同課程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職責和要求,為“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建設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是符合教育部有關文件精神。教育部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中指出:“把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把課程思政建設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環節,堅持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統一、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充分發掘各類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引領帶動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4]教育部的這個文件明確了“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在高校立德樹人工作中的功能,強調要協同推進“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建設,充分發揮兩類不同課程的育人功能,共同致力于高校立德樹人工作。
三是符合高校立德樹人工作實踐。“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都服務于高校立德樹人工作。將“課程思政”之“課程”限定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之外的高校其他各類課程,不僅在認識上明確了“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課程”界限和功能,有利于準確把握“課程思政”的本質內涵,同時在實踐上也有助于針對“課程思政”建設的現實難點,尋求應對和解決之策,使各類課程都能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實現立德樹人、鑄魂育人。
綜上所述,“課程思政”是指依托高校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之外的其他各類課程,挖掘各類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功能,在課程教學中以隱藏、滲透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實現對學生的德行培養和價值塑造的一項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
二、“課程思政”建設的難點
“課程思政”在解決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問題,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在實踐中,“課程思政”建設依然還存在一些難點需要突破和解決。具體如下:
(一)隱性教育思想認識和實踐運用存在難度
首先,“課程思政”隱性教育的思想認識存在不足。“課程思政”具有立德樹人的屬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側重以隱蔽、滲透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屬于“隱性教育”。所謂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利用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采用比較含蓄、隱蔽的方式,運用文化、制度、管理、隱性課程等潛移默化地進行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有意無意間受到觸動、震動、感動,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的教育方式。”[5]由于受到思想認識、學科分類和重視程度等因素的影響,當前各類課程教師尚未充分認識到課程本身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和元素,也尚未充分認識到課程本身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某些課程教師單純地將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意識形態的“政治說教”和國家政策的“跟風宣傳”,沒有實質性的內容,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耗時”又“無用”。甚至有些課程教師片面地將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黨建部門、思政部門和輔導員的事情,思想政治教育與自己毫無關系,缺乏在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動力,教書與育人處于割裂狀態。
其次,“課程思政”隱性教育的實踐運用存在不足。各類課程教師不愿意或不善于在課程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隱性教育功能發揮不足。一是課程“思政元素”運用不足。由于育德意識缺乏,育德能力不足,各類課程教師尚未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和元素,尚未充分發揮課程教學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往往只專注于學科課程知識傳授,缺乏將政治、道德、思想、信念、價值、情感等“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未能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價值塑造。二是教師“示范效應”運用不足。古人云:“師者,人之模范也。”教師是“吐辭為經、舉足為法”,教師的言行會給學生帶來深遠的影響。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教師的思想政治狀況具有強大的示范性。務必堅持教育者先接受教育,讓教師更好地擔當起學生健康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的責任。”[6]由于受到市場經濟功利主義以及西方錯誤思潮等不利因素的影響,某些課程教師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和政治方向,在現實功利面前不能堅持正確的義利觀和價值觀,甚至出現嚴重的失德失范行為。教師這種不良的思想政治狀況使其難以通過自身的言行教育、影響和感化學生,難以有效擔當起學生健康成長引路人的責任。
(二)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有效融合存在難度
首先,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的融合程度整體不高。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融合程度直接決定了課程教學育人的影響力,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融合程度越高,越是水乳交融,課程育人的效果也就越好。由于不熟悉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體系和話語體系,導致課程教師不能準確地選取和提煉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并使其融入課程教學,其中就包括在哲學社會科學課程中未能準確選取人文精神、審美情操、理想信念、道德情感等思政元素,在自然科學課程中未能準確選取體現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科學創新、嚴謹求實、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熱愛祖國、甘于奉獻、服務人民的偉大情懷,運用科學和技術造福人類的科學倫理等思政元素。各類課程教師往往把與課程教學內容毫不相干的思政元素硬塞進課程教學中,不僅損害了課程知識體系的完整性,不利于課程教學的組織和實施,同時也阻礙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
其次,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的融合方式不夠恰當。“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尤如“鹽”與“湯”的關系,“思政就像一把‘鹽,溶進專業教育的‘湯,‘湯在變得更可口的同時,也能真正讓學生獲益,達到育人功效。”[7]“思政元素”的“鹽”不需太多,在融入“課程內容”的“湯”必須講究時間和火候,講究方式和方法。“要認真研究黨的理論創新成果與各學科專業理論知識的融合方式,既不能做‘比薩餅,也不能做‘三明治‘肉夾饃,要做成‘佛跳墻‘大燴菜,真正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教材之中。”[8]當前各類課程教師往往不分時間、不分地點、不看對象,不講方式,硬生生地將思政元素塞進課程教學中,不僅破壞了課程教學的完整性和連貫性,同時也滋生了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觸情緒,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依然表現為“兩張皮”。
(三)育人制度構建與育人行動協同存在難度
首先,高校協同育人制度構建尚不完善。協同育人制度是規范“課程思政”建設,引導、激勵高校各類課程教師開展課程育人的重要條件。“課程思政”不是單一的某一門課程,也不是孤立的某一項活動,它是高校所有教師、各類課程的集體統一行動,需要一定的制度作支撐。當前“課程思政”在領導管理、考核評價、激勵約束、資源共享等方面的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并完善,缺乏必要的制度激勵和約束勢必導致各類課程教師在課程育人工作中協同育人意識不強、協同育人行動較差,難以發揮“課程思政”系統的協同效應,影響并限制了“課程思政”的建設進程和實際效果。
其次,高校課程教師育人行動缺乏協同。高校各類課程教師尚未形成齊抓共管、協同聯動的育人合力,表現出教師出力不合力、行動不聯動。由于各類課程教師分散在不同的院系和專業,面對不同的學生,講授不同的課程,導致各類課程教師在教育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常常缺乏有效的協調和溝通,加之在思想上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黨建部門、思政部門和輔導員的事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狹隘觀念限制了各類課程教師協同推進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僅僅看到專業知識教育,忽略了價值情感教育。缺失“整體”觀念和“協同”思想的各類課程教師只能陷入孤軍奮戰、單打獨斗的“孤島”困境,難以以整體、協同、聯動的力量共同推進課程育人。
三、“課程思政”建設的對策
從“思政課程”轉向“課程思政”,實際上是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其他各類課程承擔的育人功能的重新定位和有效整合。解決“課程思政”建設中存在的現實難題,關鍵要建立協同育人制度,健全課程教學體系,暢通課堂教學渠道,提供師資平臺保障。
(一)建立“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制度
首先,高校要建立切實可行的領導管理制度。“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長期性和系統性的育人工程,必須從戰略高度進行頂層制度設計,做好統籌規劃,確保“課程思政”建設規范、有序推進。鄧小平曾經指出: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特點,“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9]高校黨委要切實擔負起“課程思政”建設的主體責任,真正成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責任主體,切實發揮領導核心作用。從協同育人的角度建立健全“課程思政”組織架構和政策制度,按照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各部門協同配合的思路,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高校黨委書記要切實履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職責,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發揮第一責任人的作用。高校校長、分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副書記和副校長要切實承擔起政治責任、領導責任和組織責任,切實做好黨委關于“課程思政”的推動、組織和實施工作。高校教學系部、教務處等部門要在“課程思政”改革領導小組的統籌下,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建設、課程目標設計、教案課件編寫等環節,確保“課程思政”建設的質量和效果。
其次,高校要建立導向明顯的考核評價制度。教師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性因素,教師能否將“思政課程”的德育屬性體現在課程教學中,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育德意識的高低、育德能力的強弱以及對課程育人的認同程度。調動課程教師參與“課程思政”建設,增強課程教師課程育人責任,關鍵要建立導向明顯的考核評價制度。“建立健全有利于各門課程和所有教師踐履育人職責的考評制度,將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潛移默化的價值引導、形式多樣的思想熏陶、言行一致的教態教風、切實可感的教學效果等作為教材評價、課程評價、教學評價、教師評價的重要方面,融入教育評價和教師評價的全過程,從而將教書育人確立在科學、可靠的制度安排之上。”[10]要堅持以“課程思政”建設質量和效果作為考核和評價的根本標準,既要兼顧課程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提升的人才培養規格和要求,同時又要突出課程在價值塑造和人格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和要求。引導教師將“課程思政”融入課程教學計劃設計以及教案課件編寫,有意識地在課程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同時,還要將考核評價結果全面運用于教師的年度考核、評獎評優、崗位聘任、職務調整和職稱晉升等方面,以此激發和調動教師參與“課程思政”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教師在課程教學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健全“課程思政”課程教學體系
首先,高校要打造協同聯動的課程育人體系。高校各類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各類課程都蘊含育人資源,要將各類課程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中,實現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目標和高校辦學使命的內在反映,是知識傳授、技能培養、價值塑造的有效途徑。”[11]打造協同聯動的課程育人體系目的是要充分發揮各類課程的育人功能,協同推進課程育人,防止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脫節。要主動構建公共基礎課、專業教育課和實踐類課程三位一體的課程教學體系,深度挖掘課程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注重在潛移默化中堅定學生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追求。打破學科壁壘和專業界限,以開放的姿態促進公共基礎課、專業教育課和實踐類課程的有效銜接和融通。鼓勵學生結合自身興趣跨學科、跨專業自主選擇課程,充分發揮各類課程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屬性和育人功能。同時,深化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教學方式方法改革,不斷提高公共基礎課的吸引力,專業教育課的滲透力,實踐類課程的感染力。
其次,高校要打造融會貫通的課程內容體系。高校各類課程盡管歸屬的學科不同,承載的內容不同,但都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課程思政”建設要深度挖掘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深度浸潤各類課程的教學內容,使課程思政元素與課程教學內容交織交融、相輔相成,使價值塑造內生為課程教學中有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部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中明確了“課程思政”建設的內容重點和目標要求,指出:“課程思政建設內容要緊緊圍繞堅定學生理想信念,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重點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系統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12]積極推動各類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銜接、融合和貫通,實現各類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交叉滲透和協同共振,確保各類課程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幫助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深刻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為國奉獻、為民服務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暢通“課程思政”課堂教學渠道
首先,高校要強化課堂教學的管理。高校各教學單位和各部門要將“課程思政”理念落實到課堂教學管理工作中,圍繞“課程思政”要求的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做好各項課堂教學管理工作,引導并規范“課程思政”的建設和實施。教育部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中指出:“高校課程思政要融入課堂教學建設,作為課程設置、教學大綱核準和教案評價的重要內容,落實到課程目標設計、教學大綱修訂、教材編審選用、教案課件編寫各方面,貫穿于課堂授課、教學研討、實驗實訓、作業論文各環節。”[13]積極推動“課程思政”建設標準的制定和課程教學指南的編制,特別是在課程類型、教學大綱、教學目標、學時學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教學效果等方面體現“課程思政”的要求,為推動課程育人提供切實可行的建設標準和操作規范。
其次,高校要拓寬課堂教學的形式。課堂教學是推進“課程思政”的主要渠道,要綜合運用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實現兩種課堂教學形式的優勢互補、相互促進。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第一課堂開展形式多樣的理論教學、專題講座、實驗演示和形勢報告,有意識地將情感、態度、價值、理想、信念等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和道德熏陶。另一方面,要主動挖掘第二課堂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和元素,將“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有機結合起來,深入開展多種形式的現場教學、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和實習實訓等活動,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進行思想教育、品質鍛煉和價值塑造。
第三,高校要優化課堂教學的方法。“課程思政”建設要深入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方法改革,增強課堂教學的吸引力、說服力和感染力。一是現場教學法。依托地方歷史資源、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開展以故事講解、人物介紹、歷史敘述等方式的現場教學,開闊學生視野,增長學生見識,升華學生情感。二是集中研討法。圍繞專題進行討論或辯論,鼓勵學生發表不同意見,表達不同看法,啟迪思維,拓寬思路,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分析和價值判斷。三是故事講解法。挖掘課程發展史中蘊含的具有典型教育意義的人物或事件,以故事講解的方式將其呈現在學生面前,達到凈化學生心靈、堅定學生信念的目的。四是文獻精讀法。圍繞專題細讀深讀文本,準確把握文本內容和思想實質,領略文本蘊含的理論價值和作者的人格魅力,達到建構知識、啟迪思想和完善人格的目的。
(四)提供“課程思政”師資平臺保障
首先,高校要打造具有育人共同體意識的師資團隊。教師是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性因素,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鑄魂育人的主體力量。高校各類課程教師要加強交流與合作,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共同體,共同致力于高校立德樹人工作。“共同體是基于情感、習慣、記憶以及地緣和精神而形成的一種社會有機體,每個共同體成員具有共同的傳統和價值觀,彼此相互依存,親密互動形成共同成長的整體。”[14]一是要增強教師育德意識。各類課程教師要有意識地規范自身的言行,以德立身,以德施教,將言傳與身教,教化與感染相結合,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中實現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要提升教師育德能力。各類課程教師要積極參加“課程思政”專題學習和培訓,熟悉并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和話語體系,形成較強的課程思政元素挖掘能力、對接能力和融入能力。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時事熱點問題,提升辨別、抵制和批判錯誤思潮的能力,引導學生分清是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如果面對錯誤的思想政治觀點,不聞不問,不批評,不斗爭,聽任他們去搞亂人們的思想、搞亂我們的意識形態,那是極其危險的,勢必危害整個國家和社會的安定團結。”[15]
其次,高校要組建具有服務共享性質的綜合工作平臺。為解決各類課程教師在“課程思政”建設中存在的對話交流、溝通協調和資源共享等方面的現實難題,必須盡早組建具有協同、服務、共享性質的綜合工作平臺,推動“課程思政”各項工作落地實施。一是開展“課程思政”理論研究。根據“課程思政”建設需要,設立“課程思政”研究課題,加強“課程思政”建設重點、難點、熱點、前瞻性問題的研究,為“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必要的理論支撐和實踐參考。二是開展“課程思政”專題培訓。要將“課程思政”建設要求和內容納入教師崗前培訓、在崗培訓和師德師風、教學能力專題培訓,提升教師的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為“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優質的教師資源。三是開展“課程思政”經驗分享。充分利用集體備課會、經驗交流會、理論研討會等形式,總結分享“課程思政”建設中取得的成功經驗,探索解決“課程思政”建設難題的方式和方法。
參考文獻:
[1][3]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 教育部.關于印發《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Z].(教社科〔2018〕2號),2018-04-12.
[4] 教育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Z].(教高〔2019〕6號),2019-09-29.
[5] 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69.
[6] 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3(2).
[7] 樊麗萍.“課程思政”嘗試“將鹽溶在湯里”[N].文匯報,2018-01-17,(1).
[8] 易鑫,黃鵬舉.及時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實到教材中——九十六種馬工程重點教材全面修訂[N].中國教育報,2018-02-14(1).
[9]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10] 沈壯海.發揮各類課程的育人功能[N].中國教育報,2005-02-08,(3).
[11] 李鳳.給課程樹魂: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著力點[J].中國大學教學,2018,(11):43-46.
[12][13] 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Z].(教高〔2020〕3號),2020-05-28.
[14] [德]斐迪 南·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M].林榮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58.
[15] 江澤民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