宓小香
[摘 要]隨著思政教育在高職語文課程教育中的呼聲越來越高,如何高效地將思政教育滲透到語文課程中是當前高校語文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文章就高職開展語文課程思政教育的可行性進行了分析,闡述了高職語文課程中思政教育的現狀,提出了高職語文課程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徑,希望能對高職語文課程思政教育帶來提升和幫助。
[關鍵詞]高職語文;思政教育;有效途徑
[中圖分類號] G7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1)09-0139-03
素質教育是當代教育中希望達成的教育愿景,對于人才的定義不再僅僅以成績作為唯一的判定標準。語文課程的學習更像是一門生活藝術,滲透到工作的方方面面,語言的魅力在工作中體現得淋漓盡致[1]。要想進行思政課程建設,就必須把課堂作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改變傳統的思政教育形式,打破傳統課堂教學形式的單一性,讓課堂形式與內容更加豐富,這樣才能夠更好地發揮育人的功能[2]。當前的高職語文課程思政教育還未達到應有的目的和效果,思政教育水平的提高是目前高校中亟待解決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高職開展語文課程思政教育的意義
在當今的高職語文教學中,應賦予理論性和實踐性同等的地位,這樣才有益于學生的未來發展[3]。然而,由于很多教師對語文課堂的教學滿意度著重體現在學生的吸收程度上,即對學生成績的期望值是越高越好,這樣的思維慣性導致教師對思政教育沒有理解到位,沒有將思政教學的精髓滲透到語文課堂中[4]。可見,學校要想提高思政教育在高職語文課堂中的可見度,首先要樹立教師的思政意識,使其能對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有一定的把握,建立思政教育的自信和態度;其次,教師備課時要對思政教育有清晰的認識,加大這方面的知識儲備;最后,要注重課堂效果,將課前思政教育問答帶入語文課堂中,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夠發現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趣味性。這樣能真正地實現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全面發展,以正確的價值導向引導大學生更好地學習與生活。
二、高職開展語文課程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高職語文課程中包含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
語文課程在高職教育課程中被劃分為公共課程,它的容量很大[5]。學好語文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而且對學生將來的工作也有很大的幫助。現在的高校語文課堂內容豐富,有勵志的寓言故事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奇思奧妙,有現代散文作品可以讓學生體驗到中國歷史變遷與情感交錯的人物特點,引發學生的思想共鳴,有現代感的小說雜文能讓學生跟隨作者的文字加深對人文精神的互通和體會,以此來提升自身修養。
(二)語文課程與思政教育的共通性
高職院校的語文課程是一種公共的課程資源,其內容豐富多彩,被納入高職語文課本中的都是具有歷史意義和代表性的經典文章,涉及社會變遷、歷史記載、文化傳承等。文中作者多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闡述當下情境中自己的所思所想,反映當下時代的發展和現實問題。這種引人入勝的語言魅力為建立起學生的思想共鳴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學生文學素養的關鍵。愛國詩人通過文學作品傳達愛國情懷引人深思,儒家思想的文化傳承離不開優秀詩人的經典創作,而思政教育的根本在于實踐。情感的傳達明顯有力,對人文教學有很大的穿透力,是思政學習的有力保障。語文課程與思政教育的共同點就是文化共性,語文課程為思政教育的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文學素養,思政教育為語文課程帶來更多豐富的教學理念[6]。可見,思政教育與高職語文課堂有機結合是當前高職教育必不可少的。
三、高職語文課程中思政教育的現狀
(一)對語文課程的不重視,導致高校語文學習邊緣化
現在的高職院校多把語文課程當成公開課對待,沒有給予過多的重視,有些教師依舊認為語文課程的教學是熏陶學生、提升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忽視了人文教育對學生未來發展的影響。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注重產業需求,這種定位造成了語文課堂教學地位的可有可無,導致了語文學習的邊緣化。
(二)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脫節,關聯性不足
在高職院校中,部分教師和學生一直存有慣性思維,認為思政教育的學習就是通過思修課和馬克思主義課程進行教導和滲透,是思政教育的一項任務,這導致出現學者無心、教者無力的局面。而高職語文更注重工具的使用、文學涵養的形成、思維的擴展,體現出文學性的功能,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的脫節,二者不能有機結合。這既浪費了教學資源,課堂效率也不高,出現這種教學偏差是當前課程思政教育中不容忽視的問題。
(三)思政教育形式單一,內容不新穎
高職語文課堂的內容涵蓋了很多方面,每一篇經典文作所傳達的思政思想都是不一樣的[7]。比如在屈原的《離騷》這篇經典著作中,“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句傳達出作者追求理想時不放棄的堅定信念和矢志不渝的優秀品格。又如“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所表達出來的就是對社會風氣的不滿和抨擊,作者鄙視那種在社會上投機取巧、渾水摸魚的做法,堅定了自己不愿與這些世俗同流合污、堅持做自己的壯志情懷[8]。但是,在實際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沒有深刻挖掘這種文人的情操和精神品質,照本宣科的現象依舊存在。這種灌輸式教學使課堂的活躍度不高,形式的說教也導致學生在學習語文時吸收能力不強。
目前,高職語文課程思政教育存在的普遍問題是學校不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只是一味地為學生灌輸理論知識[9]。這樣只會造成學生的學習與實際生活脫節,無法將高職學到的思政知識靈活地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高職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思政教育必不可少,實踐教學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師應重點把握思政課程中的實踐部分,為社會創造德才兼備的創新型人才,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
四、高職語文課程思政教育提升的有效途徑
(一)將思政教育理念滲透到語文課程中
在高職語文課堂中,要將思政教育的元素進行深度滲透。雖然高職語文課堂在思政教育方面有著先天的優勢,為思政教育奠定了一定的文學功底,但是部分高職院校的教師與學生仍對語文課堂存在認識上的誤區,對語言的學習停留在聽、說、讀、寫的階段,忽略了對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塑造、人生價值觀的引導、民族情結的培養以及文學素養的練就。應將語文課堂與思政教育進行有機結合,使其相輔相成,以思政教育的力量帶動語文課堂的蓬勃發展,選用教材要新穎,對教學成果的評價要落到實處,要加大對教師的培訓力度,為思政教育有效滲透到高職語文課堂創造條件與環境,推動思政教育的高效發展和語文課堂的多元化發展。
(二)采取模塊教學,構建思政教育體系
為了更好地在高職語文課堂中將思政教育貫徹落實,教師要學會挖掘課本中零散的思政素材,將其歸納總結為一個系統的思政教育模塊,對相同主題的文章進行集中教學,這樣的課堂效果更好。比如在“孔孟語錄”中所表達的就是民族思想和社會情操,這樣的思想與杜甫的詩集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因此,可以將這兩者的內容進行融合講解,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對歷史的遞進關系有清晰的認識,能站在個人的角度樹立起為人民服務的模范意識;另一方面,這也可以讓學生聯系周邊的人與事,將健康且理性的價值觀念牢牢印刻于心,充分發揮高職語文教學的精髓,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多樣化的模塊教學方式是促進教學有效性的重要保障,教師應該在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融入思政教育。比如教師可以將課堂與校園文化活動相結合,采取線上線下的混合教學模式,或者在課堂中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學習,以此來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為了豐富學生的課下生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一起讀文學經典,然后通過課后交流活動讓學生分享讀書心得。這種活動可以將思政教育融入學習任務中,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能對學生的意識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三)結合實際,將思政教育落到實處
現在的高職教師對語文課堂的教學還停留在理論知識的層面,認為高校語文課堂就是基礎性的學科,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工具,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教師要把語文教學當成是一門重要的技能來進行傳授。首先,要與學生建立起溝通的橋梁,增進彼此之間的課堂互動,為學生悉心收集思政教育的案例分析,安排學生在課堂下進行練習和探討,幫助學生積累思政教育的經驗。其次,要對學生在思政案例學習中碰到的困惑和疑問進行及時解答,建立起學生的學習動力和信心,讓學生在思政學習中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最后,要引導學生將日常生活的情感融入其中,加深對思政教育學習的印象,這對思政教育落到實處有著深遠的影響。
與高中時期相比,學生在高職階段有充足的時間活動和學習,而高職語文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僅僅通過課堂學習是遠遠不夠的。為此,教師可以在下課時間滲透思政教育,開展相關活動,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組織舉辦以道德素養為主題的朗讀比賽、寫作比賽、書法比賽、辯論賽等,以此來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教師也可以開展教育活動,讓學生觀看中國十大感動人物的教育視頻,然后讓學生選擇一個印象深刻、感觸最深的人物進行描寫,比如最美教師、最美司機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規范自己的行為,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以“大學生救人身亡值不值得”為題目的辯論,讓學生通過網絡、書籍等途徑搜集相關資料,然后以辯論的方式闡述自己的觀點,讓學生在提高辯論能力的同時增強社會責任感。另外,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社會實踐,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如在學習《胡同文化》這一內容時,為了加深學生的認識,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當地具有特色的胡同,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體會人們在胡同中的日常生活,從而讓學生認識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自覺承擔起弘揚傳統文化的重任。
(四)提高教師的思政教育素質和教學能力
高職語文教師要想把思政教育與語文課堂進行高度融合,一方面要不斷更新自身思政教育的知識體系,要不斷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關注國家時政和國際局勢。教師之間要多溝通交流,要加大對語文教師的培訓,提升教師的教學素養,讓教師在思政教育的熏陶之下能快速成長,能以自身的經驗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為構建新穎的教學模式提供有力的幫助。
另外,教師可以挖掘教材中與思政教育相關的內容,在語文教學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思政能力。比如在學習《記念劉和珍君》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先讓學生自己閱讀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然后再整合文章的寫作思路,讓學生感受魯迅先生剛正的品格、疾惡如仇的精神以及在當時背景下的正義感,從而讓學生了解那一時期學生的愛國情懷,使學生在無形中接受思政教育。
傳統評價模式下,教師只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忽視了對學生道德素養的培養,如團結意識、敬愛老人、創新意識等,這種片面的評價方式難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此,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不同能力進行全面的評價。
(五)在寫作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
寫作是高職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寫作教學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寫作技巧,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可以在寫作教學中,讓學生積累優秀榜樣例子作為寫作素材。為了激發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小組內針對寫作話題進行討論,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師隨機抽取一個小組讓其選出代表進行表述,這種方式可以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五、總結
高職語文課堂思政教育是當前高校教育中最重要的任務之一,這種相輔相成、彼此成就的教學模式值得教師團隊深思并予以采納。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模式不僅能讓學生對語言的學習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也能對語文教師的發展帶來驅動力,讓教師用更優秀的教學案例和模式帶動學生的語言學習。教育部門及教師要不斷更新對高職語文的定義,從教學模式、教學評價、教學質量等方面對思政教育進行剖析,以提升高職語文課程思政教育的水平。
[ 參 考 文 獻 ]
[1] 張蓓蓓,鐘迎春.淺談高職語文踐行“課程思政”理念的有效途徑[J].現代職業教育,2019(36):130-131.
[2] 劉澤江.“課程思政”視域下高職大學語文教學探索[J].沙洲職業工學院學報,2019(2):42-45.
[3] 張藝東.如何在技工院校語文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J].語文課內外,2019(22):57.
[4] 陳海疆.“課程思政”視域下高職實用語文教學改革探索[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2):65-67.
[5] 湯洋,施靜.大學語文教育教學的隱性思政教育應用策略[J].科技資訊,2019(35):202-203.
[6] 王曉波.“大語文教育”視野下的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改革[J].北方文學,2019(27):196-197.
[7] 張揚.課程思政視域下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陜西教育(高校),2020(6):17-18.
[8] 蓋麗娜.基于“課程思政”理念的大學語文學思考[J].速讀(下旬),2019(11):74.
[9] 李茜茜.關于“大學語文”課程思政的思考[J].西部素質教育,2019(22):39-40.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