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衛
摘 要:中職學校作為我國技術型應用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怎樣將工匠精神與中職德育教育實現有效融合,培養高素質人才是目前中職學校辦學的重要課題之一。基于此,中職學校需嚴格遵循德育教學規律,在中職德育教育課程內容開發及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實現工匠精神的有效融合,是保證中職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工匠精神 德育教育 中職院校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ftsman Spirit” and Moral Education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Zhao Jingwei
Abstract: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s an important training base for technical application talents in China. How to effectively integrate the spirit of craftsmanship with secondary vocational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opics in the managemen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Based on thi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need to strictly follow the law of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craftsmanship in 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ontent and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talent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ensur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Key words:craftsman spirit, moral education, secondary vocational colleges
1 引言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對于職業教育事業發展重視程度的不斷加強,對其教學要求也越來越高,而中職院校在此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而更需要完善其相關教育工作。而中職學校作為“中國制造”力量的重要培訓基地,怎樣實現工匠精神融入其德育教育工作是現階段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中職學校在職業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學校需將工匠精神的培養貫穿課程教學的始末。強化二者之間的有效銜接及融合,發揮德育教育的教學優勢,強化“工匠精神”的培養成效。
2 新時期工匠精神的含義
“工匠精神”,主要指的是工匠在某項產品、服務、工作中所進行的精雕細琢,對于所從事的工作追求完美的精神信念。工匠精神所含有的內涵主要有對工作的尊敬、專注、堅韌、負責、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職業修養,并且也有實現人生價值的內心思想。
3 中職德育與工匠精神之間的聯系
新時期,中職教育所強調的重點內容以技能培訓為主,然而也不可否認德育教育的重要地位。倘若中職學生所掌握的專業技能能夠解決后期工作中所遇到的問題,而德育教便可解決學生今后的發展中怎樣做的問題,換言之便是工作方式及態度方面的問題。但“工匠精神”是學生在工作中對于工作態度及思想觀念的需要,“工匠精神”是職業精神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中職學校及相關教師需實現“工匠精神”與德育教育之間的有效融合,充分發揮德育教育在中職教育中的作用,秉承“以生為本”教學原則,重點凸顯誠信、敬業的職業道德。強化中職學生思想品德及職業素,可讓中職學生對“工匠精神”產生全新感悟,進而樹立正確的工作態度及理想抱負,以滿足現階段國家發展及建設對于新型人才的需要,為其今后的工作發展奠定扎實的素質基礎。
4 “工匠精神”融入德育教育的意義
4.1 有助于人才的培養
“工匠精神”與中職德育教育之間的有效融合,可有效滿足全能型人才培養的需要。無論是敬業文化的宣傳工作,還是企業家精神的弘揚,以及教育系統的有效革新培育,中職德育教育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近些年來,在秉持社會需求為主導,深化改革的工作過程中,創新人才的教育與培養已然是目前國家發展的必然需要。中職院校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主陣地,同時也是“工匠精神”發揚的重要場所。二者之間的有效融合,可提升中職學生的創新能力及意識,為社會培養更多的應用型、專業型、敬業型人才。
4.2 增強教育的準確性
“工匠精神”與德育教育之間有效融合,可有效強化道德思想的教育。“工匠精神”充分體現了,中職院校德育教育的社會需求。在中職院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將“工匠精神”合理融入德育教學之中,可充分發揮其道德引導作用,通過其愛崗敬業的優秀內涵實現對于中職學生行為的規范及引導,在很大程度上可發揮德育教育在中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補充作用;“工匠精神”融入德育教育可強化核心價值觀教育效率,而核心價值觀當中存在著諸多與“工匠精神”相呼應的內容。二者之間的融合,可使中職學生更好地形成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4.3 進一步加快專業化建設腳步
“工匠精神”在德育教育中融入,可轉變德育教育朝向創新化、專業化、規范化,進而實現深耕細作。德育教育當中適當的融入“工匠精神”,可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中職德育教育中所存在的操作缺位問題,使中職德育教育變得更具操作性、可行性。同時德育課程與“工匠精神”的融合可使政治教育與實踐教學進行有效結合,讓學生可以在日常生活及實踐中踐行職業道德,不斷進行德育教育內容的豐富,創新其教學模式。
5 關于“工匠精神”與中職學校德育的融合途徑
5.1 職業生涯規劃教學與“工匠精神”的融合
職業生涯規劃的教學,大部分情況是通過職業規劃的基礎理論知識及方法的講解,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觀,培養其職業規劃能力,引領學生進行職業發展定位、職業生涯規劃、提升其職業素養,為完成學業后盡快融入社會奠定扎實的基礎。在這當中,職業素養的提升本質便是“工匠精神”的培養。為此,在“職業生涯規劃與理想”及“職業發展目標及措施”的教學工作,需與“工匠精神”的培養進行有效結合,利用各行業中的“大國工匠”、高級技工等代表性人物的發展經歷及其“工匠精神”為教學案例,讓學生能夠受到啟發,推動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精神、態度。大部分情況之下,職業規劃教學一般在入學的第一個學期,對未來的憧憬是該階段學生重要的心理特征。因此,職業規劃教學活動,不可被教室課堂所局限,需要與實習、專業實訓等實現有效結合,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深入了解未來所從事的職業和崗位,為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態度打下扎實的基礎。
5.2 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與“工匠精神”的融合
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該課程當中基本上以學生思想法制教育為主,讓中職學生能夠正確掌握中華傳統禮儀所具有的基本要求、基本職業規范及其重要作用,以及與職業活動緊密相連的法律法規等,不斷實現職業道德水平的提升,強化中職學生遵守職業道德的意識,進而形成良好的職業習慣。為此,可從人文及職業素養兩方面,積極實現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與“工匠精神”培養之間的有效融合。在培育人文素養的過程中,可適當的引入典型“工匠”代表性任務及優秀人才事跡的案例,開展案例教學;在培育職業素養時,需重點凸顯學訓合一的教學歷練,與學生的專業特點相結合尤其是專業的實訓課程,明確提出關于操作行為、職業道德的標準要求,讓中職學生在實訓中可認真實踐,深化職業素養的培育教育。
5.3 哲學與人生教學與“工匠精神”的有效融合
哲學與人生教學,在此教學過程中主要集中于對學生開展馬克思哲學原理及世界觀教育,以及懂得如何“做人”的重要教育,從而保證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學會利用辯證及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對其職業生涯及發展中所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及處理,為今后的職業發展打下扎實的思維方式基礎。哲學與人生教學,對于“工匠精神”的培養有著極為重要的價值及意義。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需嚴格把握下列三項要求:首先是“堅持與實際出發,腳踏實”的教學原則,需要重點關于中職學生“實事求是、自強不息”的職業道德精神;其次“通過辯證思想看待問題,樹立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需重點關注中職學生“做一行,愛一行”的敬業精神培養;其次,“堅持實踐與理論統一,提升職業發展水平”,需著重引導學生努力學習、參與實踐及探索工作。此三項教學要求,不僅是讓學生掌握做人的基本標準,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具備“工匠精神”的重要表現。
6 結語
中職學校所開展的德育教育課程,是強化中職學生綜合素養水平的關鍵性工作。而在這當中實現“工匠精神”的有效融合,對于中職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有著極為關鍵的價值及意義。為此,中職學校必須通過相關的有效策略,強化“工匠精神”在德育教育中的有效滲透,繼而實現高水平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這正是中職德育教學工作中所必須關注的重點內容。
參考文獻:
[1]貢文君.中職學校弘揚和傳承工匠精神的主要途徑——以江蘇省吳中中等專業學校為例[J].教育觀察,2017,6(22):77-78+90.
[2]孟繁民.工匠精神融入中職學校專業人才培養的實踐路徑探索——以天津市部分中職學校為例[J].職業,2020(13):36-38.
[3]韋美萍.“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工匠精神融入中職學校德育的策略[J].教育觀察,2020,9(02):118-119+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