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民 朱慧 雷慧蘭 羅功儀

摘要:本文介紹了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水稻種植模式的三個轉變(即:雙季稻向單季稻轉變、拋栽向直播轉變、雜交稻向常規稻轉變)的原因,以及對該區水稻生產的影響,提出了增加水稻總產、提高稻谷品質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三個轉變;水稻種植模式;對策建議;鼎城區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糧食生產主要以水稻生產為主,常年糧食生產面積10,6萬hm2,其中水稻10萬hm2,每年糧食總產65 萬t(其中稻谷總產64萬t)。分析該區2016~2020年水稻生產統計數據,該區水稻種植模式出現了三個轉變趨勢。
1? 水稻種植模式三個轉變的原因分析及影響
1.1? 雙季稻向單季稻轉變
1.1.1? 原因分析
由于稻谷收購價格較低、勞動力成本及生產資料成本增加,種植雙季稻比較效益低,加上缺勞動力,農民不再愿意種植雙季稻,而將雙季稻改種單季稻。
1.1.2? 影響
雙季稻產量要比單季稻高30%~40%,種植單季稻減少了水稻總產量。
1.2? 拋栽向直播轉變
1.2.1? 原因分析
由于水稻育秧拋栽用工多、成本大、工序多、技術要求高,而直播省工省力省成本,多數農民愿意進行直播,而不愿育秧進行拋秧或機插。
1.2.2? 不利影響
直播水稻田雜草多、自生苗多、易倒伏、易受不利氣候條件的影響造成減產(如早稻直播易爛種爛秧,晚稻直播易遇到寒露風造成結實率低等);且土壤易板結,大量使用除草劑農藥殘留多,可能造成稻谷質量不達標;加上自生苗多造成稻谷雜率超標,影響品質。長期直播還有可能造成稻谷中重金屬鎘超標。
1.3? 雜交稻向常規稻轉變
1.3.1? 原因分析
由于常規稻種子可以留種、成本低,而雜交稻種子成本高,且年年要購買,因而農民更趨向選擇種植常規稻。
1.3.2? 影響
常規稻增產潛力不大、、產量不穩定、抗性不強(如易感病、易倒伏等),年年留種易退化,影響稻谷產量和品質。
2? 關于增加水稻總產、提高稻谷品質的對策建議
2.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穩定雙季稻面積
加大宣傳力度,雙季稻區盡量種植雙季稻;建議采取增加雙季稻補貼資金的辦法,鼓勵農民多種雙季稻。有條件的一季稻區推廣再生稻栽培,增加稻谷總量。
2.2? 推廣水稻機械化生產,控制水稻直播(特別是晚稻直播)
實行水稻全程機械化作業,不僅提高生產效率,而且可以解決缺勞力、勞動力費用高、請工難的問題。控制早稻直播,基本杜絕晚稻直播。晚稻直播草害重(污染重)、品質差、產量低、易倒伏,存在較大安全風險;如果“寒露風”提前來臨,可能造成大面積減產甚至絕收。
2.3? 推廣優質高產雜交稻,提高稻谷產量
目前推廣的優質雜交稻不僅產量高(比常規稻高20-30%)、抗性強,而且米質好(二等優質稻以上)、稻谷好銷售,效益自然也高。雖然雜交稻種子成本高于常規稻,但種植效益要比常規稻高更多,雜交稻更具有優勢,這樣常規稻就沒有市場。種植優質高產雜交水稻,農民獲了利,國家也增加了稻谷產量,保證了糧食生產安全。
2.4? 加強技術服務指導,良種良法配套
農業部門創建水稻綠色高質高效萬千百示范片,帶動大面積生產;大力推廣優良品種,做到良種良法配套。通過開展技術培訓,印發技術資料,加強臨田技術指導,提高農民科技種田水平,從而提高單產和品質。
2.5? 落實減災防災措施,減少災害損失
水稻生產是在露天工廠進行的,受氣候條件影響大,各種災害難以避免。如2020年,湘北地區9~10月遭遇到60年不遇的低溫陰雨天氣,時間長、溫度低,對晚稻生產影響很大,造成晚稻結實率嚴重下降、減產減收。為減少災害損失,要提前做好減災防災預案,落實相應的減災防災措施,如合理搭配品種、適時播種、合理灌溉、科學施肥、加強病蟲草害防控等。
參考文獻
[1] 王陸軍,牟中林,宣漢縣水稻生產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耕作與栽培,2018(5):48-4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