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數學深度學習中滲透閱讀能力培養目標,是學科教學的迫切要求。教師要在閱讀平臺構建、閱讀方法推介、閱讀活動組織、閱讀信息回饋等方面做出積極探索,為學生順利進入深度學習環節做好引導和設計,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對閱讀有一定的認知,但數學學科中的閱讀帶有學科特點,教師在對接處理時,要充分考慮到數學語言的屬性,以提升閱讀教學指導品質。
關鍵詞:小學數學;深度學習;閱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1)23-0045-02
引? 言
在數學學科教學中引入閱讀內容,教師要對學生閱讀訴求和閱讀方法應用等多方面內容做客觀分析,為學生搭建閱讀平臺、組織閱讀活動、優化閱讀引導,提升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以促進學生學習品質的提升。數學學科教學涉及更多數學語言解讀問題,教師要在數學閱讀方法指導方面做出積極探索,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行為,教師強調對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培養,能夠為學生獨立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一、搭建閱讀平臺,培養學生學科思維
數學閱讀需要有一定的條件支持,教師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時,要從不同角度做出積極探索,設定可操作的閱讀程序,建立完善的閱讀平臺,以順利培養學生閱讀思維。首先是時間安排,由于學生在課堂上沒有更多獨立閱讀時間,教師需要做好統籌設計,給學生提供更多閱讀時間,營造閱讀大環境,并布置一些閱讀任務,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其次是載體選擇,數學閱讀不能局限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借助更多輔助手段進行閱讀設計,如網絡互動性閱讀,從而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
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找質數”時,教師引導學生對“12個小正方形拼長方形”典型案例做推演思考,對閱讀信息進行整合處理,讓學生從具體閱讀操作中找出尋找質數的方法和途徑。學生對這個典型案例進行重點研究,結合閱讀討論進行實際操作,尋找符合質數定義的相關數字,對質數形成了直觀認知。學生在具體拼接中對可行性方案進行具體推演,逐漸找出一些數字,這樣的數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從而對質數概念建立認知。為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鼓勵學生進行延伸研究:借助更多教輔材料進行閱讀探索,對找質數方法進行對應研究,可以自行組建合作小組,借助更多輔助手段進行閱讀推演。學生接受任務后,自發進行合作學習,在深度學習中展開創造探索。
學生在解讀數學概念時,大多是對概念進行直接記憶,或者是運用推導手段,找到概念形成的路徑。因此,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和閱讀來理解并掌握數學概念,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還能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
二、優化閱讀引導,提升學生學習品質
數學語言包括諸多內容,在解讀概念、定義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關鍵詞做重點解析,在對課例做閱讀分析時,要引導學生對重點字詞、句子進行深入思考,同時引導學生梳理數理關系,建立數量關系體系,找到解題的切入點。學生進入閱讀環節后,需要對閱讀材料進行整合處理,還要篩選出關鍵信息,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數學閱讀需要學生抓住關鍵詞,進行關系梳理,從而解決實際問題。教師在傳授給學生方法時,要做一些示范操作,給予學生更多閱讀啟示。
在學生進入閱讀環節后,教師要跟進觀察,對學生的學習表現做出客觀評價,以便展開對應設計和組織。例如,在教學“倍數與因數”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先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對自然數和整數含義進行梳理,然后引入倍數和因數的定義,讓學生自主學習找一個數的倍數的方法。學生開始閱讀學習,自主展開互動交流。然后,教師與學生一起對教學案例進行互動性推演。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可以調動學生的閱讀思維。學生有了自主互動的空間,其交流會更為順暢,并在主動討論中達成學習共識。教師應給學生創造自主閱讀的條件,給學生提供直接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閱讀中完成認知內化。
三、組織閱讀活動,激發學生對接意識
在選擇數學學科閱讀活動形式時,教師要有創新意識,對這些形式進行完善,讓更多學生順利進入深度閱讀環節,在深度思考的過程中建立學科認知基礎。閱讀討論、問題辯論、質疑釋疑、師生對話、案例解析、實驗討論、生活對接等,都有可能與數學閱讀形成對接,教師要做好必要的組織工作,讓更多學生能夠在閱讀學習中深化學科認知。小學生對互動性學習較為感興趣,教師如果抓住學生學習心理開展閱讀活動,更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數學閱讀帶有學科特點,教師在設計閱讀活動時,要注意做好學情調查,以滿足更多學生的閱讀學習需求。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教師先讓學生找出熟悉的圖形,列出計算其面積的公式。學生自然想到了正方形和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接著,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案例信息,讓學生以數格子的方式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進行計算。因為有具體的圖示,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很快就得出了相關數據。然后,教師利用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進行計算,其結果和學生數格子的結果一致。最后,教師讓學生以合作形式做剪切、拼接操作,對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進行推導。學生進入合作學習環節,對相關內容進行漸進性閱讀,根據教材相關內容進行分步操作,很快就推演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在以上教學案例中,教師沒有直接讓學生推導公式,而是先讓學生數格子,然后進行對比分析,讓學生在一邊閱讀一邊操作中找到推導思路,進而建立學習認知。學生自由成立學習團隊,能夠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形成學習合力,在共同研讀中順利完成學習任務。
四、反饋閱讀信息,促進學生認知內化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組織學生頻繁交流閱讀感受,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能夠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閱讀反饋不只是生生互動,還包括閱讀學習匯報,讓學生定期做閱讀介紹,展示自己的閱讀收獲,是比較理性的教學設計,能夠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對閱讀內容進行優化處理,給學生順利進行閱讀學習創造條件。例如,在教學“分數的認識”時,教師先要求學生找出生活中分數的應用案例。為給學生提供更為直觀的學習機會,教師拿出一些牙簽,分發給各個小組,讓學生先數數這些牙簽的個數,然后根據要求進行操作。比如,拿出1/3的牙簽、拿出1/4的牙簽,看看還剩多少牙簽?學生根據教師的指示操作,學習互動進入良性循環。為激發學生操作興趣,教師要求學生自行設計分數認知方案,利用這些牙簽進行具體設計,讓其他成員進行對應操作。學生的操作方案不斷推出,課堂互動活動順利開展。在解讀活動方案時,教師給出一些提示,鼓勵學生做好信息交流,這有利于學生深刻理解活動要求,找到具體的操作路線,在不斷操作中建立認知。面對操作任務,學生的關注力都在操作上,無法集中精力展開閱讀思考。面對這一情況,教師做出提示,讓學生先閱讀活動要求,對具體步驟和方法進行深入解讀,從而確保操作的順利進行。閱讀需要交流,信息需要共享,教師圍繞閱讀進行教學,能為學生帶來全新的學習體驗。
結? 語
數學閱讀具有學科特點要求,教師在設計具體教學內容時,要對數學閱讀內容進行整合處理,對閱讀方法進行針對性傳授,還要組織多種閱讀活動,讓學生順利進入深度學習環節,在廣泛閱讀感知體驗中建立學科認知。數學教學涉及文字、圖形、公式等數學語言的解讀問題,教師要做專項閱讀指導,引導學生動手操作,進行積極探索,進而引導學生逐漸進入深度閱讀環節,通過個性化閱讀,實現學習和認知能力的自然提升。
[參考文獻]
[1]梁彩娥.“小螺號”課程之數學拓展性閱讀的研究[J].新教育,2021(13):13-15.
[2]林巧雅.小學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20(96):63-64.
[3]周倩.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J].數學大世界(下旬),2020(11):90.
作者簡介:黃水河(1975.4-),男,福建浦城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