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具有重要意義。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將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 將教學活動與生活情境有機融合,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感悟數學之理、掌握數學知識,深入理解數學知識,進而提升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和思維能力,提高數學教學效率。
關鍵詞:數學教學;生活化;情境創設;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1)23-0067-02
引? 言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情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引導學生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并理解數學知識,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讓抽象、枯燥的數學問題具體化、生活化,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助推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一、生活化教學的應用意義
(一)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及一定的思維拓展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創設適當的生活化情境,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積極活躍的課堂氛圍,促進師生、生生的互動和交流,為學生的未來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另外,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教師應創設生活情境,使數學知識具體化、形象化,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二)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生活中許多事蘊含著數學知識,我們需要留心觀察和學習。由于小學生的觀察能力有待提高,很難發現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課堂上,教師如果能把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融入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觀察,促進學生主動思考,便能在最大限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把“要我學”自覺地轉變為“我要學”。教師應尊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從而落實“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三)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如今,教學評價受到越來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視,特別是一些學校會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來評價教師的工作質量,這導致“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仍出現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忽視,他們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嚴重阻礙了其理解能力及實踐能力的提高。而在數學課堂中創設生活化情境,能夠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習、理解數學知識,掌握數學“道理”,知理會知,并在生活中進行實踐應用,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及數學運用能力的不斷提高。
二、生活化教學的實際應用
(一)創設生活化情境
數學知識的學習與應用源于生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是很重要的教學資源,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重要基礎。因此,教師利用生活化情境進行教學是可行且有效的。
例如,教學“負數”這部分內容,為了加強學生對負數及其在生活中應用的認識,同時使學生了解負數、正數及0之間的關系,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創設生活化情境,向學生展示負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通過情境展示,學生明白了在天氣預報中負數可以用來表示零攝氏度以下的溫度,如北方某城市在某天的氣溫是零下五攝氏度,用數字表示出來就是“-5℃”;或展示低于海平面的地理事物,如死海的海拔在海平面以下,用負數表示為“-800米”。在生活化教學情境中,教師結合生動形象的事物及真實的場景可幫助學生更透徹地理解所學知識。如此,既有利于學生對算理進行理解和掌握,又能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二)充分挖掘學生熟悉的資源
數學教師利用學生身邊熟悉的資源來開展教學活動,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降低他們的學習難度。
例如,“估算”的教學幾乎貫穿整個小學階段,但與估算相比,學生更喜歡求準確值。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筆者通過實踐發現,這是因為學生的生活經驗有限。在日常生活中,在購物時,無論消費者還是商家,大多是以準確的金額來結算。估算的場景大多是在腦海內進行的,在生活實踐中很少有實際應用的場景,學生在這方面缺乏實踐。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生活經驗是學生學習的重要素材,課堂上,教師要牢牢把握學生的生活經驗來開展教學活動。
教材中有許多解決問題的場景,其中的生活化元素非常豐富。比如,帶的錢夠嗎?拿這些瓶子夠裝嗎?這些布做衣服夠不夠?類似這樣的情境,應用估算就比較便利。教師列舉這些生活中的場景,能讓學生明白估算其實就在自己的身邊,有時并不需要精確計算,從而讓學生體會到估算在生活中的真正價值,并形成估算意識。教師在創設生活化情境時,可以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如讓學生思考參與學校的跳蚤市場,自己帶的錢大約可以購買哪幾樣物品等。這樣的教學真正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能使學生更好地體會估算的意義。
(三)依托生活實際助力能力培養
數學中有一些抽象、不易理解的知識,如果教師生搬硬套,強加給學生,學生就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日常的購物、統計、測量、穿衣搭配等都涉及數學知識。教學中,教師如果能把數學知識融入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中,就可以使他們借助已有生活經驗來理解、掌握知識。因此,在教學新課前,教師要讓學生從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中收集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資源,把自己熟悉和感興趣的生活素材帶入課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實際,借助學生帶來的生活素材,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數學知識,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讓學習活動變得有活力、有趣味。
例如,在教學“小數加減法的簡便計算”時,這節課是在整數加減法簡便計算的基礎上展開的,教師稍微點撥,學生就可以理解。正因為簡單、易理解,教師如果不注意的話,就難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因此,教師可以設計如下教學環節。
教師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經歷過的生活場景編一道解決實際問題的題目,只能用小數加減法,并且能進行簡便計算。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就被調動起來了。他們積極思考自己該如何設計數據,如何組織語言創編應用題。一位學生編了如下題目:“我家的儲物柜離地面有2.5米高,我的身高是1.4米,要拿柜子里面的物品我哪怕踮起腳、伸長手臂也夠不著,但是我家有一把椅子的高度是0.5米,我的手臂伸直了以后高出身高0.6米。請問我能拿到柜子里的物品嗎?”于是,教師出示這道題讓學生展開討論。
生1:這位學生編的題目能簡便計算,且得數是0,說明剛好夠得著。具體的計算過程為:
2.5-1.4-0.6-0.5
=2.5-0.5-(1.4+0.6)
=0
生2:計算結果是0,只能說明剛好碰到柜子底部,但柜子里面的物品不一定能碰得到,應該拿不出柜子里的物品。
生3:他難道不能再踮一下腳嗎?
教師適時給予表揚,生3機智,生2考慮問題周密,還有編這道題的學生聰明,因為他在題目中已經暗示踮腳了(要拿柜子里面的物品哪怕踮起腳、伸長手臂也夠不著)。
這節課之所以上得精彩,設計新穎是原因之一,問題呈現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才是關鍵。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立足生活本質,創設有趣、易懂的教學情境來引導學生,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在教學的每個環節中,教師都要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場景來理解算理、掌握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化被動為主動,讓學生享受學習的樂趣,收獲成功的喜悅。
結? 語
綜上所述,數學教學生活化能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數學知識、降低學習難度,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和探究興趣,促使學生在參與互動學習中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數學思維。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朱明虹(1979.7-),女,福建仙游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