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評析了一節同課異構閱讀課導入環節的教學活動,分析了各活動的目的,揭示了存在問題,提出了改進策略,指出了閱讀導入課教學活動設計的若干建議。
【關鍵詞】 閱讀;導入課;活動設計;體會反思
【作者簡介】倪彬,江蘇省海門中學,高級教師,教育碩士。
一、引言
高中英語新授課導入關節至關重要。教師精心挖掘資源,多角度為深層解讀語篇做準備,可以更好地引起課堂注意力,激發濃厚興趣,能以舊知識帶動新知識,及時鋪墊,揭示文本主題,從而營造良好課堂氣氛。目前高中英語課堂, 新授課老師急于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對導入環節重視不夠,常常草率一帶而過,或者形式單一,脫離教材,低效提問,浪費了時間,達不到預期效果。
事實上,教學中的導入策略繁如多星,如何有效提升學生的關注效能、求知欲望,從而讓高中生懂得“語言內化的核心內化是重在參與的一種動態生成的過程”? 的真正涵義。正如網絡流行語“行動是成功的開始”,有效的課堂導入才是高效課堂教學的開端。
二、課例背景與主題
“A letter to my son”是一篇英文的教育文章,是父親給三歲兒子的書面信,篇幅適中,語言精美,話題貼近學生生活,富有哲理,對人生有啟迪作用,學生興趣盎然。作為同課異構,各位老師精心準備,從不同角度對理解文本,挖掘素材,導入的方式更是各不相同,各有千秋。本研究的研究方法是比對五位教師對同一個課堂教學內容的導入方法,提煉出導入環節的利弊,研究科學高效導入環節的特質,借力已有知識背景,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從而提升語言素養。
三、課例呈現
下面從同一個教學內容,不同教師的課堂導入的方式示范:
教師A的設計:影視導入
Task1 利用非課堂時間播放《幸福來敲門》里的一段口語對白,接著就提問高中學生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father's opinion in this video clip? And, in your view, is there a big possibility that the son will do as his father has asked for?
針對問題,讓學生思考后回答。高中學生學務繁雜,可能有些學生還沒有來得及看視頻,所以可能有學生懵懵懂懂就回答 “Of course.” “Sure.”。
Task 2: What is your usual opinion of your parents' advice?
由于時間有點倉促,也許有些學生來不及思考,對這部分同學來說可能難以簡單單詞回答,而對于教師來說,再次重復提問,就會耗費時間、影響教學,為了完成教學目標教師可能就自答了
T:When we are very young, our parents guide us in our life and we believe whatever they say.
But in adolescence, we often doubt what our parents tell us, and still behave in our own way, which we believe is the most correct.
And when we grow into adulthood, we finally realize that most of our parents'advice is valuable. And we also want to give good advice to our kids based on our own experiences.
Beyond doubt a person's opinion of his parents' suggestions changes throughout his lifetime. A kid usually blindly believes his parents' words and never doubt his parents' ideas. Nevertheless, an adolescent tends to doubt and do what he personally feels appropriate. It is not until he becomes an adult that he finally realizes the correctness of advice from parents. He, who has become a parent himself, starts to feel like giving advice to his child all the time. Life is an cycle from this perspective.
Task 3: Name some books that talk about parents'suggestions. ——Home Letters by Fu Lei
教師用“As we can tell from the book's title ,in Home Letters by Fu Lei we can read home letters, which are written by Fu Lei to kids. Sensing the depth of love Fu Lei has for his children, we can at the same time learn about Fu Lei's way of cultivating children.” 這段話來導入課堂文本“A letter to my son”。
教師B的設計:情景導入
Task 1: 在幻燈片上是張這樣的一張圖片:爸爸開心地望著已經睡著了的小寶寶,愛撫著寶寶還在若有所思。接下來的問題就是:Can you describe this picture for me? What kind of thoughts the father might have?
思維活躍的同學常常會搶答,“這個嬰孩如果像他媽媽那么有氣質肯定會很漂亮;這個嬰兒如果像他爸爸那么睿智肯定會聰明。”教師又展示了一副畫面再問What should be passed down from one generation to another in the family? 學生恍悟父愛如山,用自己的人生體會對孩子人生建議,意義深遠,值得銘記
Task 2: Do you have any suggestions for me about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role as a mother and the role as a teacher?
高中教學不同于職業教學,由于教師職業的特殊性,高中教師往往陪伴自己孩子的時間不會太多,往往會覺得愧疚,總是想著怎么彌補孩子,其實,這就是生活,真正的生活絕不是事后彌補而是一往直前地向前走。學生的答案也是豐富多彩,有的學生回答是去公園釣魚、有的學生回答是爸爸媽媽不要買東西就好好陪陪玩玩,可以看出學生都渴望父母的陪伴。
教師C的設計: 音樂歌曲導入
Task: 播放一首動人的、以母親對子女的愛為主題的歌曲,接著就提問:What brings you the deepest impression in this song?
在聽了學生的回答后,就導入Maternal love has no boundary and no limits and it is the same case with the love from father,這樣就很自然地進入課堂教學了。
教師D的設計:直觀導入
Task:播放《爸爸去哪兒》,讓學生自由討論一分鐘,然后設置提問:Who is your favorite dad among this five? And please explain why.
教師先設置學生感興趣的情景,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然后提出問題。
教師E的 設計:趣味性導入
Task 1: 用A Brain Twister 的方式導入
Who is closer to you, your mom or dad? Why?
Mom, because dad is “father”,學生感興趣的是可以參與、可以發散思維的提問,這樣就能提升學生的主動參與性。
Task 2: 周國平的書《寶貝,寶貝》,學生也很感興趣的。
Task 3: 學生對一歲時的記憶,常常來源有父母的闡述,提供些一歲時孩子的圖片,然后提問:按照父母的設想,女孩子的將來應該是什么樣子的。讓學生充分展示答案后,教師提供些可能的答案 kind, optimistic, faithful, courageous, knowledgeable, confident, independent, polite等。
四、對比評析
教師A的導入方式,學生也許不容易回答,由于教學時間緊的原因,教師就直接提供了答案,這樣就會站到了課堂導入真正意義的對立面:學生感到迷茫,教師感到失望。無法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學生缺失真正的參與,從而思維脫節情況下進入文本閱讀,影響課堂后面的生成.
教師B的導入方式,由于貼近生活的情景,學生就能在這樣的導入方式中展開思考,有效地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也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缺點就是有點拖沓,可能會影響學生對整篇文本的把握與理解,教師應該加強對課堂節奏的把握,避免影響課堂效果。
教師C 和教師D 的導入方式,目標明確、過程高效、結果理想,既獲得了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又獲得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教師 E的導入方式,從學生感興趣的一歲女嬰照片著手,讓學生回憶起相關情景,繼而讓學生產生共鳴。這樣的課堂導入,既自然不突兀,也節時不拖沓。這是動態的課堂導入,對學生的思維給予疏導和點撥,不斷追問,高質量的問題鏈具有思辨性,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對學生進入文本深度學習前診斷學情,制造懸念,達到培養和提升思維品質的目的.
五、體會與反思
科學合理的課堂導入,應該源于底蘊、基于文本、始于思考、重于過程、終于創造。通過不同形式與方式的導入,自然地展開課堂教學,讓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不違和地呈現在課堂教學中。
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課堂導入方式,均需要遵循:自然、節時、高效的原則,但不同的導入方式均有其自身的優缺點,探索一直在路上:
1.導入課堂應該目標明確:以本為綱,目標堅定,節時高效。課堂的所有活動殊途同歸,為了達成教學目的,閱讀課的導入固然按教學目標精心設置。
2.導入課堂應該活動明確: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全員參與。教學活動層次性不強 :學生對文本理解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這過程不是直線型的 ,而是不斷螺旋上升的,需要教師不斷創設有助于學生學習理解, 應用實踐, 遷移創新的學習活動來逐步搭好腳手架來實現教學目標。
3.導入課堂應該生動明確:氛圍生動,主動生動,互動生動。教師要轉化身份,將話語權交給學生,多模態挖掘資源和活動設計,促進學生課堂主動學習。
4. 導入課堂應該時效明確:時間明確,節奏明確,效果明確。環節簡約明了,直擊要害。導入時間不應超過五分鐘,否則會顯得頭重腳輕,影響閱讀效果。
六、結語
理想的課堂導入方式需要:教師有足夠的知識沉淀,能靜下心來嚴謹地思考,不斷地嘗試不同的導入策略,尊重學生的興趣,遵守自然不突兀的方式,以獲得最佳教學效果為目標。
參考文獻:
[1]趙宏遐.高中英語閱讀新授課導入環節常見問題及改進策略[J].中小學外語教學,2020(4):30-33.
[2]呂國征.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單元導入課教學活動設計實踐與思考[J].中小學外語教學,2021(1):28-33.
[3]程曉堂.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英語教學理念與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8(10):1-7.
[4]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5]李慧敏.英語閱讀教學中的主線設計的六個關注點:一堂研究課的啟示[J].英語學習,2017(3):36-39.
[6]馬世飛.例談高中英語單元促讀板塊教學設計的問題與對策[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7(3):45-49.
[7]張秋會,王薔,蔣京麗.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落實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9(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