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作為一種大眾傳媒快速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并與紙媒、影視、廣告等傳統媒體融合滲透,形成緊密的網絡傳播載體。新媒體的發展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形態有著無可替代的深遠影響,尤其是對大學英漢互譯教學發揮著重要作用,理論結合實踐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因此要對大學英漢互譯教學中新媒體的整合應用給予充分重視。本文研究分析了新媒體對大學英漢互譯教學的積極意義以及應用現狀,并且基于現狀分析,有針對性地提出完善大學英漢互譯教學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英漢互譯;新媒體;教學方式;創新
【作者簡介】朱燕(1981.10-),女,漢族,四川彭州人,重慶工商大學派斯學院,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英漢互譯。
【基金項目】重慶市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課題“‘互聯網+教育視域下‘嚴肅游戲課堂教學優化研究”(批準號:CQGJ19B107)。
近年來,計算機以及移動終端的普及,為新媒體的發展提供了基礎條件。移動終端逐漸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中國的新媒體發展逐漸步入了成熟期。新媒體具有便利、靈活等特性,彌補了傳統信息傳播工具的不足。新媒體的發展對各行業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教育行業也不例外。
一、新媒體對大學英漢互譯教學的積極意義
1.有利于開拓教學資源。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多元化的教育教學理念越來越被認可。大學英漢互譯是一門理論與實并重的綜合性較強的課程,方式單一的課堂教學已經明顯不能滿足大學生的選修課程目標,因此,大學教師應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新媒體,更為具體生動地表達英漢互譯教學內容,使大學英漢互譯課堂接觸更多、更豐富的學習資源。英漢互譯教學需要大量的案例支持,因此英漢互譯資源尤為重要,搜集英漢互譯教學資源是教師備課的重點工作。新媒體有利于對相關資料、經典作品、音頻資料、視頻資料等英漢互譯資源的整合利用,從而豐富教學內容,幫助學生獲得更好的教學體驗。除此之外,新媒體打破了時間、地點的限制,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自主學習,拓寬學生知識面。大學生通過各類新媒體軟件,瀏覽到海量的知識信息資源,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方便交流。大學英漢互譯教學的課堂,也大量引進了新媒體平臺,將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一一展示,并記錄學生的模仿吸收過程,統計分析學習成績,動態了解學生學習動態,更好地實施因材施教,新媒體有利于大學英漢互譯教學改革。
2.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英漢互譯作品。相對于傳統教學理念的理論性講解、機械性記憶,新媒體下的英漢互譯大學教學更應注重對作品本身的理解,進行英漢互譯訓練。充分理解英漢互譯作品內涵是提高英漢互譯能力的重要影響因素,作品的學習有助于學生了解社會背景以及人文知識,提升教學效率。大學英漢互譯教學過程中,通過新媒體能夠更加直觀、生動地展示英漢互譯作品,提升學生英漢互譯基本素養以及能力,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英漢互譯作品深入了解,更好地將英漢互譯技巧同作品中的情感相結合,有效地改善了傳統教學中機械訓練的方式,提升了學生的理解能力。
英漢互譯是一門有著自己獨特內容、規律、邏輯和特點的課程,同時也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這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要具備扎實的英漢互譯理論知識基礎,同時還要對于作品的風格出處、藝術處理等有充分了解。在英漢互譯課程中,講解作品的完成過程能夠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作品,從而結合語境進行英漢互譯。但是傳統的英漢互譯作品講解需要耗費大量時間,而且對作品的講解較為抽象。由于大學英漢互譯課程時間有限,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無法向學生展示整體作品。新媒體技術能夠有效地解決此類問題,通過視頻等形式將作品創作過程展示出來。
二、新媒體在大學英漢互譯教學中的發展現狀
新媒體在傳播圖形、傳播速度以及受眾方面具有優勢,發展速度較快。新媒體改變了傳統媒體的信息傳遞方式,只要有網絡以及移動終端、電腦等設備就能夠隨時隨地進行信息的篩選以及獲取。因此,相對于傳統的大學英漢互譯教學,新媒體的應用豐富了大學英漢互譯教學方式。學生可以通過手機媒體、網絡媒體等獲取更加豐富的英漢互譯教學資源,其便利性也可圈可點。正如上文中分析指出的,新媒體對英漢互譯教學改革有著重要的意義。
但是,由于新媒體發展較快,在教學中的應用存在滯后性,導致其應用于英漢互譯教學存在諸多問題。
首先,新媒體條件下,要求教師在英漢互譯教學中具備利用新媒體的能力,同時教學觀念也應有所轉變。但是對于受傳統教學觀念影響深刻的高齡教師而言,對新媒體教學觀念理解有失偏僻,對新媒體的接受能力有限。甚至有些教師在英漢互譯教學實踐中,僅將新媒體運用于游戲手段,忽視了其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部分教師還不能適應新媒體的教學方式,難以接受將新媒體運用到英漢互譯教學活動中去。
其次,現階段大學生英漢互譯翻譯軟件的使用仍然存在較多弊端,不能全面深入地開發學習資源。受到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現階段英漢互譯學習軟件內容多以英語考試內容為主。在翻譯中過于強調語法以及詞匯的機械記憶,忽視了對于社會背景、人文知識的培養。
再次,英漢互譯教學資料同質化現象嚴重。內容缺乏創新、同質化嚴重是限制新媒體發展的重要原因,這種問題在英漢互譯教學資料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內容同質化嚴重,不同新媒體運營主體間相互模仿。部分內容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了創新,但是本質上區別不大。英漢互譯新媒體內容多樣化才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這就要求不斷進行創新,而不是照搬照抄。
最后,高校引入的新媒體教學設備匱乏,多局限于落后的電子設備。這些設備的主要作用是將知識進行展示,沒有與學生進行很好的交流與互動,達不到有效的教學效果。
三、大學英漢互譯教學的整改策略
1.加強大學英漢互譯教學師資隊伍建設。師資能力關乎著新媒體在大學英漢互譯教學中的應用水平。廣大教師只有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從根本上接納新媒體,提升自身新媒體應用水平,才能促使新媒體在英漢互譯課程中合理應用,提升學生的翻譯能力。各高校應定期舉辦具有針對性的培訓活動,對新媒體知識進行深入講解,改變教師對新媒體根深蒂固的偏見。指導教師應用新媒體創新教學方式,在授課過程中能夠正確引導學生。同時,學校應鼓勵教師開通個人微博和微信,學生與教師可以在公共平臺上互動,在探討學習的同時也能增進師生間的感情。
2.加強基礎教學設施建設。目前,高校要加強新媒體課堂設備的建設,完善大學英漢互譯教學基礎設施。部分高校對網絡新媒體平臺的利用還不夠完善,應加大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的機會,充分利用豐富的新媒體資源,開展一些有意義的新媒體活動,寓教于樂,讓學生通過不斷訓練,更好地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加大新媒體宣傳力度,在新媒體平臺上展示優秀作品,激發學生的英漢互譯興趣及參與熱情。
3.創新教學方式。在傳統的英漢互譯教學中,教學方式以課堂講授式為主,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這種教學方式從本質上來講是以教師為中心,課堂成為教師的“一言堂”,在知識的傳授中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呈現出單一流向特點,有礙于教學效果的提升。不同層次的學生之間存在差異,這種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不利于高水平學生能力的提升,也有礙于低水平學生知識的掌握。新媒體條件下,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資源、軟件平臺等針對不同層次學生開展教學活動,提升不同層次學生的翻譯水平。以下幾種教學方式較為常用,實踐表明應用效果顯著。
開放英漢互譯網絡課程。教育流程化是慕課最顯著的特征,其改變了傳統的教育形式,打破了教學時間、地點的限制。開放英漢互譯網絡課程是大勢所趨。近年來,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持下,“SPOC”形式、混合教學逐漸發展為慕課的主要形式。
英漢互譯翻轉課堂。翻轉課堂強調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教學效果顯著。近年來,翻轉課堂逐步應用于英漢互譯教學中,但問題也隨之而來。如何使教師真正掌握翻轉課程的技術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教師要明白什么是翻轉課堂(What、Why),何時用(When),怎么用(How)。教師要不斷地提升自身知識能力水平,積累實例,更好地應用翻轉課堂,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英漢互譯電子書包。電子書包即利用信息化設備進行教學的便攜式終端。隨著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的普及,電子書包逐漸成為英漢互譯教學的重要工具。教師可以通過電子書包在線輔導、資源管理、同步課堂、發布作業等。電子書包解決了以往教師主導、學生被動接受的問題,提高了教師和家長的配合效率。除此之外,還具有豐富的教育信息化功能,幫助學生將課余時間充分利用起來。
4. 重視培養非智力因素。在大學英漢互譯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到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發揮其非智力因素(獲取知識的動機、意志力、自信心、興趣等)的重要影響,通過口譯訓練,調動學生英漢互譯學習積極性,采取多樣化豐富的教學訓練形式,模擬現場讓學生身臨其境,切身體會翻譯的魅力所在,還可利用新媒體觀看自己的口語情景,及時發現不足之處,不斷改進,以增強學生對英漢互譯的學習興趣,獲得長足進步的成就感。
四、結語
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綜合性人才是大學教育的主要目標。隨著素質教育的推行,對大學英漢互譯教學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大學英漢互譯既需要具備理論知識,同時應結合實踐訓練,才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但由于受到師資資源以及課時等條件限制,英漢互譯理論結合實踐教學存在障礙。因此在英漢互譯課程教學實踐中,需要更多的教師積極尋求事倍功半的教學方式,探索英漢互譯教學的新思路。新媒體的應用有利于開拓教學資源、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深入理解英漢互譯知識,因此要將新媒體技術充分應用于英漢互譯教學中。新媒體應用于英漢互譯教學給眾多教師創新教學方法提供了基礎條件,提高了教學質量以及教學效率。但是英漢互譯是一門復雜且需多知識點相結合的課程,新媒體應用的同時給教師以及學生帶來了新要求。廣大師生應順應時代發展,開發新媒體資源,從根本上提升學生英漢互譯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李向坤,田志偉,王爽.淺談多媒體技術在大學英課堂教學中的優勢[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6(12):1461-1462.
[2]杜薇,王人杰,賀靜.基于職業取向的中升本英語課程內容體系改革研究與實踐——以沈陽工程學院為例[J].企業導報,2015(9):85-86.
[3]楊鳳軍,李在輝,方永蘭,等.ESP視角下的體育英語課程設置與教學研究——基于對成都體育學院體育英語教學的個案分析[J].山東社會科學,2011(S1):17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