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耀坤
摘要:竹山縣地處鄂西北秦巴山腹地,全縣版圖面積3586km2,轄17個鄉鎮244個行政村(社區)47萬人,是國家重要生態功能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十堰市全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重要板塊,也是湖北省9個深度貧困縣之一。
關鍵詞:以竹破題;推動;“兩山”轉化
1 ?豐富的森林資源
全縣林地面積29.49萬hm2,占國土面積的80.2%,是“八山一水分半田”的山區林業大縣。境內四季分明,雨熱同季,無霜期長,空氣濕潤,光照充足。孕育了極為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全縣有生物物種3200多種。金錢豹、林麝、金雕、白肩雕、獼猴、黑熊、水獺、大靈貓、鬣羚、大鯢等355種野生動物繁衍生息,珙桐、連得樹、光葉珙桐、杜仲、銀杏、金錢松、紫莖、臘梅、麥吊云杉等988種樹木茁壯生長,茶葉、竹子、耳菇林等70余種鄉土樹種都有巨大的培育利用價值。607種中藥材還沒有規范化標準化種植和深加工利用,其中包括金釵、七葉一枝花、頭頂一顆珠等多種名貴藥材;金銀花、魚腥草等數量較大的野生中藥材;黨參、川烏等20余種常年種植的傳統道地中藥材;以及黃姜、肚倍等化工藥材,杜仲、梭羅、銀杏等木本中藥材,全縣中藥材面積達1.33萬hm2以上。這些寶貴的資源,勾勒出一幅迷人的森林景觀圖。使竹山獲得了“中國肚倍之鄉”、“中國高香型生態綠茶之鄉”和“華中地區中藥材寶庫”的美譽。可以說,竹山縣“兩山”轉化的潛力在山、核心在林、優勢在樹。長期以來,竹山縣依托這些寶貴資源,確立了生態立縣戰略。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自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建設美麗竹山為總目標,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為主要任務,全力推動林業事業高質量發展,為進一步鞏固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成效、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全縣累計完成退耕還林(草)2.68萬hm2;完成“綠滿荊楚”綠化造林0.588萬hm2、長防林建設0.58萬hm2、低產林改造
0.29萬hm2、造林補貼0.158萬hm2、精準滅荒0.42萬hm2、石漠化綜合治理1萬hm2;全縣12.39萬hm2天然林納入停伐管護補助、11.63萬hm2生態公益林納入生態補償并得到全面管護,累計完成天然林保護公益林建設任務3.71萬hm2。完成國有林場中幼林撫育0.8萬hm2。全縣630多株古樹名木建立檔案,掛牌保護。總面積3527hm2的九女峰森林公園、總面積3255.2hm2的圣水湖濕地公園、總面積47172hm2的堵河源自然保護區先后成功創建“國家級”,大百川、白玉埡林場創建為省級森林公園。這些自然保護地面積占縣域國土面積的21%。城鄉有樹林、四季見綠葉、山水林相映、人居環境雅的格局初步形成。竹山縣先后獲得“湖北省綠化模范縣”、“湖北省園林城市”、“湖北省森林城市”、“湖北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等榮譽。2020年11月,竹山縣當選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
2 ?良好的產業基礎
“人栽樹、樹涵水、水發電、電富民”,竹山生態水電大縣的夢想變為現實,先后建成潘口、小漩、龍背灣等大中型水電站,堵河干流梯級開發全面完成,總裝機近90萬kW,年產值達6億元,稅收對財政貢獻率達到11%以上,實現了水能資源大縣向水電能源大縣的歷史巨變。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產業至上、民本取向、增綠富民,扎實推進茶葉、竹子、耳菇林、肚倍、食用菌、中藥材、森林康養等林業產業發展。林業總產值每年增長10%以上。截止目前,全縣林特產業基地面積達到5.29萬hm2,其中茶葉基地規模
1.86萬hm2、產量7200t、銷售收入9億元、茶葉綜合產值27億元,茶農實現人均年增收5000元左右。竹山縣“圣水綠茶”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和湖北省著名商標、湖北省名牌產品。“竹山肚倍”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和國家地理標志商標。
3 ?明確的發展思路
今年,竹山縣委縣政府決定深化“兩山”實踐創新,著力建設十堰全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重要板塊。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兩山”發展理念,緊緊圍繞建設“生態竹山、美麗山城”的總目標,推進造林綠化、產業發展、森林管護、改革創新。通過3~5年建設,使全縣生態文明建設成效初顯,森林生態系統功能不斷增強,保持水土、調節氣候、美化環境的作用更加強大。構筑秦巴生態走廊和鄂西北重點生態屏障,確保一江凈水永續送北京。林業產業結構得到優化,林業經濟持續發展,林業對縣域經濟社會的貢獻率大幅度提高。全面推行林長制,推進林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保護發展森林資源得到更有力落實,全社會保護森林、重視生態的意識進一步提高。更多群眾積極投入植樹造林、愛林護林,在為大地增綠的同時實現增收,享受到“兩山”轉化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紅利”。以“森林美、環境美、生態美、生活美”為目標,堅持生態保護與生態修復兩手抓、新造林和鞏固綠化成果相結合,深入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加大生態修復力度,優化人居環境,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建立健全系統完備的保護修復制度與工作機制,打造一批生態修復重點工程,推動技術平臺和模式創新,實現“山青、水秀、林茂、田整、湖凈、草豐”。
參考文獻
[1] 任全.基于“兩山”理論視域下的鄉村振興策略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2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