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笑蔓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論語·雍也》中說過:“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里所說的“好”與“樂”就是一種愉悅的心理,一種積極的認識和創造傾向,就是一種興趣,。古羅馬著名的文藝理論家賀拉斯在《詩藝》中就提出“寓教于樂”理論,該理論深刻地揭示了“教”與“樂”的辯證關系:“教”寓“樂”中,“樂”為“教”存。這難道對我們的文化教育沒有啟迪嗎?周恩來總理在談到關于文化教育時,就曾經強調過“寓教于樂”,要求將深刻的教化蘊含在無窮的樂趣中,以期獲得最佳的教育教學效果。
從學生的心理過程分析,學習既是一個認知過程,又是一個情感過程,情感與認知相互支持,和諧統一,是學生能夠自主學習的基本因素。法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一針見血的指出:“我們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因此,我們的教育教學要“激勵、喚醒、鼓舞”學生短期學習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長遠學習的愿望,乃至終生學習的志趣。
如果學生產生圍中被學生所理解、所掌握的。美術特級教師陳壽鵬認為,激發學生的學了學習興趣,就算最枯燥的、最無味、最艱難的藝術知識技能也可以在愉悅的氣氛學習興趣是藝術教育能否成功的關鍵。可見,興趣是學習的原動力。
一、如何培養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1、轉變教學理念,培養學習興趣
(1)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培養真摯坦誠的親友感情,樹立良好教師形象
教師如何樹立良好形象呢?
首先,教師應博學、精通、文雅,熱情、爽快、積極、健康,平易近人,使學生產生親近感,覺得老師可親、可敬,進而在學習活動中形成和諧愉快的氛圍,以期達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目的。
其次,教師要 努力改變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學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讓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不要讓學生產生“上美術課是一種負擔,欣賞理解作品是一項任務”這樣的錯覺。
另外,要積極互動,教學相長。 現代教育教學論指出: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就是師生之間的互動,就是師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溝通,最后共同發展。
最后,課堂結束后,一定要和學生平等、和睦、坦誠相處,與他們一同娛樂、一同游戲,尤其是外出寫生時要盡力增進友誼,培養師生感情,激發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
有次上《速寫練習》課,我自己給學生當模特兒,我發現有位同學對老師衣服、發型、動態、表情抓得準,于是我快速地勾畫了該同學頭像,然后展評、表揚他的習作,并主動提出互相交換作品,最后把他的作業展示在班級陽光臺上。這樣一來,使學生感受到了老師的信任與鼓舞,同時也深深地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與自豪。從此以后,這位同學學習美術的興趣更濃了,聽課、練習更加認真、細致了。
(2)了解學生、尊重學生,把學生當作朋友
古代軍事家孫子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句話不僅在戰場上非常實用,而且在教育上也很有啟示,就是說教師只有了解自己,又了解學生以后才能夠成功地進行教育。
教材內容是學生創造愿望的最基本源泉。在選擇教材上,我采取了三種做法。
1)拓寬原教材主要形式——臨摹的內涵,使臨摹教材內容由刻板機械模仿而轉化為有變化、有生氣的創作
在傳統美術教材中,有相當一部分內容是臨摹,臨摹是一種古老的學畫方法,一種踩在巨人肩膀上樓的好方法,確實能幫助初學畫者掌握最基本的繪畫技法,但也存在不少問題,比如:思維受束縛,畫面千篇一律。我認為應拓寬傳統臨摹概念,應以原作為基礎,可以取舍,可以變化。在形式、內容、構圖、表現手法基本相象即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入自己的想法,這樣能給學生一個極大的創造空間,加強創新意識,使他們的創造思維、使他們豐富的想象力、深刻的情感有表現的可能,并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
2)補充生動有趣的情境畫,增添教材內容
單純的教材內容,并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通過補充一些內容,達到完善課本的目的。在內容的選擇上也要符合學生的特點:如《格爾尼卡》、《春》等,這些內容都有一定的情節,都可以變成一則有趣的小故事,通過生動的講述,使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幅幅畫面,得到情緒感染,并激發他們地創作的意圖。每個少年朋友的想法各異,通過互相之間的討論、交流,可進一步豐富想象,然后給與必要的指導,給學生以一定的表象,最后以創作的形式要求學生創造一幅情境畫,我在啟發學生作想象畫的時候,啟發學生做到:(1)范圍往“廣”處想;(2)題材往“新”處想;(3)構思往“妙”處想:(4)構圖往“巧”處想。
再比如:《手繪線條圖像—物象立體的表達》一課,讓學生走出課堂,到室外學習,學生興趣非常高。
3)設計生動有味的畫題,以吸引注意,激發意愿,突出教育主題
例如,《紙浮雕》與《面具的設計制作》這兩個題目,雖然意思一樣,但明顯前者有吸引力一些。
2、多種教法,培養學習興趣
(1)充分利用直觀教學手段,培養興趣
收集教具一般是指圖片和小型工藝品,用于欣賞,開拓學生視野。大部份是名家名作和民間工藝精品,也有一些范圖、包裝盒之類。這種教具對于開拓學生視野,宣染課堂氣氛,培養學生高雅的審美情趣有極大幫助。但這些精妙作品容易使學生產生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心理,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還配有另一教具形式——自制教具,進行美術教學活動。
(2)開展繪畫競賽,培養興趣
根據中學生好勝心的特點,比賽最能激發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適當為學生創設一個競爭和展示的機會,恰當地開展一些有益的比賽活動,利用競爭來激發學生的作畫興趣,如:每節課的課堂評價時,師生一起將優秀作品挑選出,及時給予鼓勵,并將其中一部分優秀作品貼于班上的“露一手”內,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長期這樣,學生們的繪畫積極性提高了,暗地里較上了勁,看看誰畫得好,優秀作品可以帖在“露一手”內讓別人欣賞了,多帶勁呀!良性循環,學生越畫越來勁,對美術是越來越感興趣。
再如:學校定期舉辦“校園小畫家”、“期末畫展”“書法特刊”等活動也大大的促進了學生繪畫的興趣。
(3)利用故事笑話,培養興趣
我們知道學生特愛聽故事、笑話。我想:既然他們對故事、笑話這么感興趣,我們為什么不利用這一點,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呢!
例如《我的故事》這一課,我首先讓學生講一個故事,學生聽得津津有味。然后再讓學生把它畫下來,學生興趣非常高。
(4)賦予情感色彩,培養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動之以情,把學生學習內容賦予感情色彩,學生的學習活動就不會感到枯燥無味。
比如,在美術課《面具的設計制作》教學中,以京劇臉譜為創作藍本,讓學生先畫平面設計圖。教師一進入課堂就放出一段京劇錄像,宣染氣氛,并給學生以直觀感受。然后告訴學生京劇中,人物臉上涂滿了花花綠綠的圖案,就是京劇臉譜。再介紹臉譜是“心靈的畫面”,它以大膽的想象,寫意式地勾畫出各種不同性格的人物。再展示各種臉譜,并介紹:紅臉象征忠正剛烈之人,黑臉象征正直爽快的人,白臉象征奸詐邪惡的人,綠臉象征暴躁蠻橫的人,金銀臉象征神仙、佛祖、精靈、妖怪……。最后讓學生分析一些京劇人物,學生的興趣就上來了。最后學生制作出一許多生動的立體作品。
(5)自由組合,分工合作,其樂融融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課堂上學生總是整整齊齊的面對教師,教學方法是老師講學生聽,學習方法是死記硬背。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很少有交流的機會,遇到難題,不敢與他人研究,不敢尋根問底,否則會被視為違紀行為。久而久之,興趣在規矩中悄然逝去,創造性不知如何體現。無論其形式與結果都是一池死水。
針對這一現狀,我是這樣做的:打破以往的固定座位;自由組合,分工合作,學生可以調動座位。具體作法是這樣的:課堂上先安排好下節課的預習任務。并結合學習內容,讓學生自愿組成學習興趣小組,以三至五人為宜。自己分工,集體完成學習任務。
參考文獻:
[1]《論語·雍也》 《詩藝》《人民美術出版美術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