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摘要:智障學生個性差異大,教師要創設生活性、實用性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滿足學生情感需要,注重學生生活體驗,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幫助學生會讀、寫、用漢字,更好的適應社會生活。
關鍵詞:智障;學生;識字;教學;互動;興趣;情感;生活;體驗
智障學生大多存在多種身心、智力發育障礙,個體差異較大。教師要關注識字教學的情境、語境,創設生活性、實用性的教學情境,實施個別化教育,使他們通過生活化的參與、體驗完成認讀和書寫,讓每個學生都能完成適合自身發展需要的學習任務。
一、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培智學校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生活語文課應該讓學生“感知語言、豐富體驗、有效參與”。智障學生大多存在心理問題或語言障礙,不愛說或亂說……不參與活動或不聽指揮等現象頻發,使課堂教學的互動低效或無效。學生對機械、重復的認讀訓練沒有興趣,或因為不理解教師的指令而無法參與認讀活動。為此,教師要在識字教學中創設情境,構建一個熟悉、安全、可操作的學習語境,提高學生的體驗感,使學生在情境中交往互動,完成識字任務。
例如,“三”的教學,教材將“三”字融合在具體家庭環境中,出現在“三口人”的詞語里。對智障學生而言,爸爸媽媽是他們最熟悉的人。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創設三口之家情境引入,借助影像、生字、詞語,引領學生認讀,初步感受“三”的讀音。再結合教材中的圖片,在學習“三”的讀音基礎上,利用“三口人”這個詞語,重點講解“三”組成和詞義。同時,利用 “過家家”游戲進行教學互動,讓障礙程度較低的學生根據教師的指令,看照片識字、描寫生字;讓口語能力強的學生播放圖片介紹家人,完成認讀“三”的任務;中重度學生在參與游戲活動中,學習“三”的口型,聽教師的指令在教材上指一指、找一找,嘗試以書空的方式寫漢字。這樣,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益,有所發展。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智障學生也不例外。智障學生的識字教學,也要關注、激發他們的學生興趣。
針對智障學生對色彩鮮艷的圖片、視頻、故事、游戲等感興趣的特點,在學習“梨”時,使用信息技術播放梨的圖片,引導學生說“梨”。再拿出實物“梨”,讓學生用手摸一摸、掂一掂,用鼻子聞一聞,用嘴嘗一嘗,然后說出各自的感知。進而抽象出“梨”字,引領學生讀字音、悟字意、記字形。最后引導學生組詞、說話、書寫。由于創設的情境激活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在亢奮的情緒中參與體驗活動,肢體接觸、口語表達、書寫等體驗,使學生切實感受讀、寫樂趣,順利達成教學目標。
三、滿足學生情感需要。
教師在識字教學過程中,要傳達積極的情感信號,使用明確、積極的導語,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下認讀和書寫漢字。識字教學需要多次記憶、反復練習,比較枯燥,我們要把漢字教學融入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漢字更具感染力、人情味和體驗感,滿足不同學生的情感需要,減緩學習漢字的難度。
例如,學習“吃”字,創設如下情境:看你的書桌,老師給你們準備了餅干。想吃嗎?拿出來吃吧,嘗嘗味道怎樣?同學們吃完餅干后,老師問:誰說說餅干是什么味道的?好吃嗎?“吃餅干”“吃”字就是這節課我們要學的生字。先領讀字音,再連詞讀字,最后理解字義,記字形——“吃餅干”用嘴吃,所以是“口”字旁……最后指導書寫。由于情境的創設加深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需要,學生學的積極、認真,效果良好。
四、促進學生識字量的積累。
《培智學校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實施個別化教育”。這要求我們在識字教學中準確掌握學生的個體需求,了解學生存在的學習障礙,面向每個學生的個體需要,根據其最近發展區,制定認讀與書寫的教學目標。
例如,低年段的識字教學,可根據不同學生個體需求,選擇連線、仿寫、看圖識字、聽指令找字、跟讀、模仿口型、書空或描寫等不同內容,鼓勵他們主動參與認讀、識字活動,幫助學生積累識字量。
五、注重學生生活體驗。
《生活語文》教材,結合智障學生的特點,以適應生活、社會為切入點。教師在教學中,以教材為基礎,結合不同障礙學生共同的生活體驗,為學生的識字教學提供大量豐富、形象化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在生活中識字,為生活識字,從而更好地生活。
例如,“褲”的教學,涉及學生個人生活內容。結合實物引入,引導學生認讀“褲”字,指導學生了解“褲”是衣物的一種,所以左邊是衣字旁,右邊是個“庫”字,合在一起組成“褲”字。寫的時候左小右大,在普遍指導的同時,進行個別強化,使學生很快會讀、寫“褲”字。再引導學生用“褲”組詞、說話,由于來源于學生生活,所以學生輕松的就組出“褲子”“毛褲”“棉褲”……說出“我會穿褲子”“我會脫褲子”“我會疊褲子”……如此將識字教學與生活相結合,具體化、實物化,學生可感知、可體驗,特別有利于智障學生漢字的學習。
識字教學是開展生活語文教學的基礎。教學時要注意擴大學生的生活體驗范圍,借助生活的氣息、元素和內容,構建教學活動中識字的橋梁,培養學生對漢字的熱愛,幫助學生會讀、寫、用漢字,為他們的生活服務,更好的適應社會生活。
參考文獻:
[1]《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
[2]《培智學校生活語文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