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綜合護理對新生兒疾病篩查足底采血成功率的效果。方法:隨機在2019年2月至2020年7月期間從我院進行足底篩查的新生兒中選擇96例用于研究,以數字法為新生兒進行分組,包括48例的對照組新生兒實施常規護理,以及48例的觀察組新生兒應用綜合護理,對比兩組護理的效果。結果:觀察組新生兒中足底采血一次性成功率、血片合格率相比對照組新生兒明顯要高(P<0.05);此外,觀察組新生兒的面部痛苦表情評分、采血配合度及家長配合度與對照組相比更優(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的護理滿意度相比也更高(P<0.05)。結論:對于新生兒疾病篩查足底采血,進行綜合護理,更利于保障采血的成功,同時減輕新生兒的疼痛,值得推廣。
【關鍵詞】綜合護理;新生兒疾病篩查;足底采血;采血成功率;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21)09-0239-02
新生兒的出生缺陷,是造成其殘疾或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對于新生兒的疾病篩查,能夠及時發現其先天性性的遺傳代謝等疾病,以便對新生兒及時、有效的治療,確保其健康的成長與發育。目前臨床上通常以足底采血的方式,進行血片的采集,但是在此過程之中的一些問題,很容易損傷新生兒的身體組織,導致其局部的水腫等情況發生[1]。因此,在臨床上對新生兒疾病篩查足底采血時的綜合護理是十分關鍵且重要的,以便保證采血的一次成功。基于此,本文隨機在近年時間里,從我院進行足底篩查的新生兒中選擇96例用于研究,展開以下的臨床調查。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在2019年2月至2020年7月期間從我院進行足底篩查的新生兒中選擇96例用于研究,以數字法為新生兒進行分組,包括48例的對照組新生兒實施常規護理,各有24例的男嬰與女嬰,出生體重3~5.5 kg,平均(4.76±0.28)kg;以及48例的觀察組新生兒應用綜合護理,有男嬰26例、女嬰22例,出生體重2.2~6 kg,平均(4.82±0.31)kg。所有新生兒在出生后的3 d進行采血,排除早產兒、體重輕及其他因素無法采血的新生兒。通過對兩組新生兒的性別、出生體重等臨床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后沒有顯著性的差異(P>0.05)。
1.2方法 (1)采血時間:在新生兒出生3 d后,當哺乳次數達到6次及以上,對新生兒進行足底采血,采血時間控制在20 d內,并對新生兒進行追訪,保證采血時間的準確性。同時在抽血時,需要半小時的空氣消毒,把握好室內的溫度及濕度,選擇在新生兒沐浴后的半小時,暴露一足進行足跟部按摩,當溫暖充血后,用酒精消毒兩次,左手大拇指與食指包繞新生兒足跟部,緊繃皮膚,右手持一次性塑柄無菌三棱采血針,以足底定位斜刺發,沿著新生兒外踝向足底外緣,做垂線與足底外側緣交界處,用30°斜刺快、準、穩進針,深度約2.5 mm,針停留片刻或旋轉1周拔針[2]。(2)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主要對新生兒營造出干凈、衛生的環境,并對家屬進行采血的相關健康宣教等基礎工作。(3)觀察組應用綜合護理,主要內容如下:①由于很多家長對新生兒的疾病篩查了解甚少,認為采集血液對孩子比較痛苦,而出現擔憂、緊張等情緒。因此護理人員要對家長詳細的介紹疾病篩查的重要性及方法,以此來得到家長的積極配合,以便及時發現問題治療,保證新生兒的健康發育[3]。②在采血前,護理人員要提供良好、干凈的環境,選擇陽光充足的房間為新生兒采集血液,并且整齊擺放好采血室的物品,將室溫控制在24℃左右,如若室溫過低容易導致新生兒的血流緩慢,局部血流不足;如若室溫過高,容易增加血液的粘稠度及局部的血流量。③護理人員要仔細填寫血液的篩查表格,包括新生兒及家長姓名、藥物、分娩及聯系電話、住址等。④采血時間要在新生兒接受母乳喂養后的72h,以及6次及以上哺乳后,如若早產兒、體重輕及無法采血的新生兒,需要填寫延遲采血的通知單并家長簽字,告知家長最晚采血時間不能超過20 d[4]。⑤護理人員在采血時,需要嚴格執行無菌操作,佩戴好帽子、口罩,并隨時監測新生兒的反應變化,保證新生兒的呼吸暢通,并且動作輕柔,盡可能一次性采血成功,在采血后使用無菌棉球按壓針眼,直到止血[5]。
1.3觀察指標 ①詳細記錄兩組新生兒的一次性足底采血成功、血本合格情況;②根據vas視覺模擬評分表,對新生兒的面部痛苦表情評分,分數越高說明越痛苦,同時評估新生兒的采血配合度及家長配合度;③以本院自制的護理評分量表,設置20題/五分,發放給新生兒家長進行護理滿意度調查,分數超過90分為十分滿意;60~89分為滿意;59分以下為不滿意,護理滿意度=十分滿意率+滿意率。
1.4統計學分析 以SPSS20.0統計軟件記錄與分析調查的數據,對計量資料與計數資料,以t和χ2檢驗組間對比,統計學意義以P<0.05為差異。
2 結果
2.1對兩組新生兒的足底采血情況進行比較 觀察組新生兒中足底采血一次性成功率、血片合格率相比對照組新生兒明顯要高(P<0.05),詳見表1所示。
2.2對兩組新生兒足底采血痛苦及配合度進行比較觀察組新生兒的面部痛苦表情評分、采血配合度及家長配合度與對照組相比更優(P<0.05),詳見表2所示。
2.3對兩組護理的滿意度進行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的護理滿意度相比也更高(P<0.05)詳見表3所示。
3 討論
對于新生兒的疾病篩查,是提高我國人口素質的有效手段,以便減少新生兒的出生缺陷,及早發現新生兒存在的嚴重內分泌疾病、先天性代謝疾病等,以此來及時治療,預防新生兒的相關器官損壞,從而確保新生兒的健康發育與成長。
目前臨床上通常對新生兒的疾病篩選,以足底的血液采集為主要方法,但是由于很多家長缺少對該方面的認知,或者了解的程度不夠,很容易擔心新生兒的疼痛等因素,而產生緊張、擔心等情緒,加之新生兒自身身體條件等原因,所以臨床中需要加強有效的護理。其中綜合護理是一項全方面的護理服務模式,始終秉持以患為本的護理理念。護理人員不僅對家長給予相關知識的詳細介紹,安撫其不良的情緒,還能嚴格遵守無菌操作,保證新生兒的采血時間、滿足的條件等,來提高一次性的采血成功率,同時為新生兒營造的干凈、舒適的環境,做好足底的按摩等干預,盡可能減少新生兒的疼痛,從而增強采血的質量與效果[6-8]。基于此,為了進一步證明其護理的效果,本文隨機在近年時間里,從我院進行足底篩查的新生兒中選擇96例用于研究,以數字法為新生兒進行分組,包括48例的對照組新生兒實施常規護理,以及48例的觀察組新生兒應用綜合護理展開調查。經過數據結果分析:觀察組新生兒中足底采血一次性成功率97.92%、血片合格率97.92%,相比對照組新生兒足底采血一次性成功率79.17%、血片合格率83.33%明顯要高(P<0.05);此外,觀察組新生兒的面部痛苦表情評分(1.19±0.22)分、采血配合度(94.27±5.46)分及家長配合度(96.31±3.59)分,與對照組新生兒的面部痛苦表情評分(3.25±0.58)分、采血配合度(85.38±2.09)分及家長配合度(81.98±3.48)分相比更優(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100.00%與對照組的護理滿意度89.58%相比也更高(P<0.05)。由此可見,對于新生兒疾病篩查的足底采血,應用綜合護理更利于保障采血的成功,同時減輕新生兒的痛苦,深受家長的接受與認可,具有臨床上的推廣、應用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陳紹會. 新生兒疾病篩查足底采血的臨床研究[J]. 健康必讀, 2018, 26(17): 22.
[2] 欒香梅, 孫翠芳, 張秀欣. 比較新生兒疾病篩查足跟血采集應用不同護理管理措施的效果[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0, 27(6): 72-73.
[3] 龔玉芳. 新生兒疾病篩查足跟血采集的不同護理管理措施的價值研究[J]. 醫學食療與健康, 2020, 18(5): 138-138, 140.
[4] 易紅梅. 觀察綜合護理對新生兒疾病篩查足底采血成功率的影響[J]. 中華養生保健, 2020, 38(5): 117-119.
[5] 林燕芬, 鄭婉文, 韋枝容. 建立及實施新生兒足跟采血護理程序對采血效果的臨床觀察[J]. 吉林醫學, 2018, 39(6): 1160-1162.
[6] 徐婷. 新生兒疾病篩查一次采血成功的方法及護理探索[J]. 智慧健康, 2020, 5(15): 188-189.
[7] 黃進芝, 李苗苗. 護理干預對新生兒疾病篩查足底采血不良反應的影響分析[J]. 健康必讀, 2020, 28(6): 125.
[8] 許靜. 生兒疾病篩查中綜合護理采血法的效果分析[J]. 醫藥前沿, 2019, 9(28): 173-174.
作者簡介:孫嫻嫻(1984.12-),女,江蘇阜寧人,大學本科,主管護師,主要從事臨床護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