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思政”是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課程思政”背景下,“土木工程英語”教學不但要培養學生跨文化的工程溝通與交流能力,還應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做大國工匠。本文分析了“土木工程英語”教學中進行“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就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評價方式等方面如何融入思政元素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課程思政; 土木工程英語; 思政元素
中圖分類號:G642.0?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11-065-002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指出,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2]。
“課程思政”是一種創新性思維,其主要形式是將思政元素和各門課程有機融合,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行為;主要目的是實現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同向同行、協同育人[3]。高校所有的課程都應該有育人功能,專業課要與思想政治課協同,形成層次互補的思政價值觀體系,在知識傳授的同時承擔起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價值觀引領的功能[4]。
1.土木工程英語“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必要性
課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對高等英語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標和挑戰。高校英語教學要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在提高學生英語水平和應用能力的同時,課堂教學中要適當融入能充分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中國特色及中國發展成就的思政素材。英語課是學生掌握英語語言知識與技能、了解英語國家社會文化知識、培養與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主要課程。但英語教學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學內容“重西輕中”、教學方式單一、部分教師對于課程思政的認知與理解不足等問題,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課堂教學的意識和技能均有待提升。
“土木工程英語”旨在幫助學生實現在英語語境下對學科知識的有效輸出和應用,提高他們在專業學習和未來職業生涯中所需要的語言技能、學術技能和學術素養;培養既有學科專業知識,又能夠熟練運用英語在跨文化環境下進行溝通交流,有國際視野的復合型人才。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習一種語言也要學習語言背后的文化。“土木工程英語”課程的內容和語言載體是英語,除科學技術知識外,也必然會涉及到西方文化和價值觀。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在英語教學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學生明辨是非善惡,批判辯證地看待西方科技成就、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從而避免盲目崇拜、盲目認同。要引導學生對英語課程中的西方文化因素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培養家國情懷和工匠精神。因此加強思政建設是促進土木工程英語課程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
1.2可行性
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依靠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還要依賴其它課程中的隱性思政元素,發揮“隱性”課程的主力作用[5]。在實際教學中要廣泛吸取和深入挖掘課程中的“隱性”思政元素,開展“課程思政”。教材是知識的主要載體,可以嘗試以現有教材為基礎,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完善和豐富“課程思政”的設計框架,把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課程教學。增強課堂教學內容的時效性、將時事熱點有機融入教學過程,立足中國視角,講述中國故事,幫助學生擴展國際視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土木工程英語”注重培養學生跟蹤學科前沿技術和跨文化的工程溝通能力,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意識對比等。這充分契合“課程思政”中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融為一體的要求。課程中蘊含的家國情懷、民族自信等元素都可以進行深入挖掘,并融入教學中。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多渠道育人模式,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感悟教學內容所傳遞的價值取向。教學過程中求真觸情并傳遞價值,實現傳授知識和價值觀教育的同頻共振,從而真正實現價值引領作用。
2.“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實施路徑
“課程思政”不是“課程”加“思政”,而是要實現“課程”與“思政”的有機融合。實施“課程思政”,要牢固樹立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同頻共振的教學理念。教師應全面分析、收集及整理教學內容中的思政元素,梳理提煉出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的結合點,進行“融入式”設計。創新教學方式,完善評價機制,將知識傳授與思政育人元素有機結合,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
2.1依托教學內容,挖掘思政元素
教材是教學內容的載體,但作為發揮實際作用的教學內容,不僅包括教材內容,還包括動機作用、方法論指示、價值判斷等。教師可以以教材為基礎,在教學中有取舍地整合教材內容,不斷完善和豐富“課程思政”的設計框架,把思政元素有效融入教學。只要有利于培養文化素養、道德情操、成熟思想、完善人格的課程內容和活動,都可以提煉并進行精細加工,強化語言教育中固有的育人元素,將其與課程的教學實踐有機整合,有意識地進行思想引導,幫助學生堅定立場和信仰,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從而達到“潤物無聲”的課堂思政效果。
在講授“土木工程英語”(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第四單元“金門大橋”時,要求學生查閱世界著名大橋資料并收集世界排名前十大跨海大橋;在講授第三單元“國家體育館(鳥巢)”時,布置學生課后收集世界著名鋼結構建筑,并且要求以小組PPT的形式在課堂上展示。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發現全球前十大跨海大橋中國就有五座,港珠澳大橋排名第一。世界著名鋼結構建筑中我國除“鳥巢”外,還有新落成的北京新機場航站樓,新機場航站樓還是世界最大單體隔震建筑。通過收集鮮活的實例、數據,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性;另一方面,學生了解了我國在土木工程領域的領先地位和貢獻。這些案例體現了我國綜合國力和自主創新能力,體現了一個國家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奮斗精神和勇創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氣,極大激發學生的國家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思政內容實現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2.2優化教學方式,融入思政元素
《綱要》指出,要“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建設全過程”,“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課程思政教學中的應用”,“健全高校課堂教學管理體系”,“綜合運用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不斷拓展課程思政建設方法和途徑”。傳統的教學方式不能滿足零零后大學生對于知識獲取的需求,他們成長在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高效便捷的信息技術受到他們的青睞。教師作為“課程思政”的建設者和組織者,要真正以學生為中心,不斷創新教學載體和形式。后疫情時期,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逐步成為教學常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為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多媒體帶來的便利,不僅從語言水平上,還從思維認知、學習形式、學習態度、思想價值觀等方面給學生進行足夠的訓練和準備。
混合式教學拓展了思政元素融入的路徑選擇。教師通過雨課堂、MOOC和超星平臺等教學平臺挖掘思政資源,拓展學生思政空間,實現多渠道育人。建設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注重激發和引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采用小組活動、協作式、設計式、個別式等多種形式將思政教育真正“潤物細無聲”地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來[6]。
教師還可以借助微信群等互聯網平臺,給學生們推薦課外閱讀材料。時事熱點是開展“課程思政”的天然載體,嫦娥奔月、5G技術,抗擊“新冠”,無一不讓人對中國力量、中國速度、中國制度感到驕傲。教師要充分利用中國日報等資源,及時把相關內容推送給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另外,教師的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思政教育。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用自己正確的言行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到以行導人;要強化課堂規范與學生習慣養成,做到管理育人;要對學生賦予真情實感,做到以情感人,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
2.3完善評價體系,落實思政元素
目前我國高校的教學評價機制普遍具有簡單粗放的特點,過分追求量化評價,諸如學生能力提升、思政教學效果等定性的、不易量化的因素在其中得不到應有的體現。要積極探索和完善教學評價機制,構建以促進大學生發展為目標的教學評價體系,使教學評價的內容能真正反映學生的學習結果,而關于大學生課程思政教育的效果應被作為教學評價的重要內容[7]。
傳統以知識考查為主的教學評價不利于思政元素融入教學。“課程思政”背景下的“土木工程英語”考核標準應在原有的語言知識和能力考核維度的基礎上,注重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等方面能體現學生價值取向的考查。教師根據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設計和教學內容制定學生課程評價量表、學生學習活動綜合量表、線上自主學習量表等,將宏觀目標與微觀任務對應起來進行知識、能力、素養三個維度的全方位評價,提升課程評價質量,讓思政元素真正落實在課堂的每個角落。例如,學生平時的考勤、課上參與程度、自主學習能力、任務完成情況、學習反思等能反映學生情感、態度的都應納入考查范圍,尤其是對于崇尚自由、個性鮮明、自我意識強的零零后大學生來說,多維度的考查能幫助他們在個人素養、思想品德方面得到提升。
教師為每個學生建立學習檔案[8],可結合線上線下的資源和渠道,依托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就課程內容中所涉及的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的內容進行語言輸出活動。比如演講、主題匯報等。活動結束后讓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教師記錄每一次學生的表現,作為最終成績的評定依據。合理的評價體系能檢驗課程思政開展的成效,并推動教學。
3.結語
“課程思政”建設是“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依托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式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土木工程英語”教學,既豐富了課堂內容,又實現知識傳授與思政育人元素的有機結合。通過思政元素的挖掘,大大提高了教師“課程思政”的意識和能力,提升了自身政治素養。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積極創新教學方法、不斷探索思政教育的實施路徑,提高了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增強學生在外語學習過程中的文化自信和思辨能力,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使他們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做到“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9(01)
[2]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教高[2020]3號)[EB/OL].(2020-05-28).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3]莫慧.新時代背景下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課程思政元素探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2):147-149
[4]王志偉,解曉明,高曉云“課程思政”背景下《工程結構》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21(02):85-87
[5]戴歆.基于課程思政的高職商務英語專業課程教學改革[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01):39-41
[6]耿曉華,劉學敏.“土木工程施工技術”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及實施探索[J]安徽建筑,2021(03):106-107
[7]王敏,王濱.熱觀察與冷思考:新時期推進“課程思政”改革的必然選擇[J].教育探索,2019(1):102-107
[8]舒宏偉,何博.大學英教學中思政元素的融入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02):22-23
作者簡介:李明月,女,副教授;主要從事大學英語教學、英美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