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玲





摘要:本文以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書《英語》必修三unit1Reading and Thinking中 Why do we celebrate festival?的閱讀教學為例,闡述了如何在讀前、讀中和讀后環節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深入解讀文本,挖掘行文脈絡,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關鍵詞: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思維品質
一、問題提出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把思維品質確立為英語學科四大核心素養之一。所謂思維品質是指思維在邏輯性、批判性、創新性等方面所表現的能力和水平(教育部,2018)。因此,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是對高中英語教學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英語學科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閱讀教學是英語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而閱讀對于思維訓練有著重要意義。英語閱讀因其豐富的英語教育文化內涵和語言賞讀價值,在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上具有其他語言課程無可比擬的優勢(戴軍熔,2016,轉引自黃偉強,2017)。但是,在如何合理運用閱讀策略,在英語文本的閱讀中引導學生的養成優秀的思維品質,這是每位英語教師必須深入研究和實踐的課題。
二、課堂教學實踐
英語閱讀教學通常包括預測、思考、尋找信息、理解意思和意圖、討論等環節。這些環節都涉及思維過程。如果能有效地設計和實施這些教學環節,閱讀教學將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程曉堂,2018)。
本文以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書《英語》必修三unit1Reading and Thinking中 Why do we celebrate festival?的閱讀教學實例,探討如何在讀前、讀中、讀后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逐步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該文本介紹了節日的發展、節日的不同類型和節日的重要性。通過文本的學習,學生不僅可以學習到節日的不同由來,而且可以學習到節日因文化和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另外,可以從文本框架結構的分析中學習到一些寫作技能。
1.抓好讀前環節,開啟思維熱身
讀前環節是思維活動的開始,是閱讀課的熱身和導入,需要激發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啟發與閱讀文本相關的背景知識,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靈感,使整個閱讀過程順利展開(黃維強,2017)。
首先,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一些與節日相關的圖片,并向學生提問:
1.What festivals do you celebrate?
2.What are the activities included in the festival?
3.What’s the purpose of the festival?
然后,由熟悉話題導入課題,進而分析課題Why do we celebrate festival?讓學生猜測文章主題。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引入學習主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在課前預測后會產生期待,從而在閱讀中會更加積極參與到閱讀的各個環節中以驗證自己的猜測。熟悉的話題激起學生交流的興趣,打開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和語言儲備,開啟了思維之路。
2.充分挖掘文本,培養邏輯思維
(1)理清文本框架結構
理清文本框架結構可以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從而把握內在邏輯。解讀文本結構的過程是深入分析、歸納和整合文本信息的過程,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重要手段(莫影春,2019)。
通過尋讀,學生很快了解到文本是一個說明文,通過對文本中每段主題句查找(每段首句),學生很快理清了各個段落的結構為:主題句+支撐細節,而文章是一個總—分—總的結構。同時,筆者以選關鍵詞的形式幫助學生列出了文本的結構如下:
【設計意圖】該任務能夠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和結構,有利于學生對文章內在邏輯和主題的理解。學生在分析的過程中學習到“主題句+支撐細節”的寫作方式,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而且為后面討論語言輸出做了準備。
(2)細節閱讀找特點
帶領學習分析每個段落,借助環環相扣的鏈式設問,縱深挖掘,幫助學生理解作者寫作的內在聯系,拓展他們思維的縱深度。
para1 common:What do most festivals seem to have in common?
para2 harvest:
para3 changes:How do you feel about festival customs that have already faded away?
para4 commercialisation:What is the writer’s attitude(態度) towards the commercialisation of festivals?
para5 importance:Why are festivals important?
【設計意圖】圍繞文章主題梳理和整合文本信息,尋找各個信息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是在閱讀過程中幫助學生提高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策略。上述問題的設置,循序漸進,由表及里,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能夠幫助他們理解作者寫作的內在邏輯。學生在對文本的分析,歸納和整理過程中既提高了分析和概括能力又鍛煉羅輯思維能力。
3.巧設反思和活動,培養批判性思維,激發創造性思維
讀后反思和活動是閱讀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它既能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又有益于學生將所學及時的運用。
思考:能不能將文字段落順序打亂?為什么?
活動:假設你們小組被邀請參加中外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動,需要小組創造一個國際性節日,可以下面的節日為例。
Name: Food-sharing Day.
Time: This festival is celebrated on 16th Oct, which is the World Food Day.
Activities: Each student brings a dish cooked by himself/herself and shares with classmates.
Purpose: People celebrate to sharing joy of cooking and to cherish food and keep away from waste.
【設計意圖】思考題的設置可以讓學生對文本的內在邏輯結構有更深刻的理解,對于課前的預測有明確的判斷,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注意的事項,這對于培養學生全面而深入的思維過程極其重要。
課堂活動的設置既是對課堂所學內容的及時鞏固,又能夠通過語言輸出加強對語言的運用和拓寬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學生小組在展示過程中,不僅增強了邏輯思維力還激發了創造力。
4.課堂小結,達成語篇共識
在集體閱讀過程中,學生通過共研共思,在共同閱讀中逐步構建文本主題框架,形成對主題的理解和感悟。教師在這一過程中發揮好引領作用,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接觸和學習不同類型的語篇 ,有助于學生加深對語篇意義的理解,還有助于他們使用不同類型的語篇進行有效的表達和交流(教育部,2020)。課堂小結有利于學生形成語篇思維,有利于對文本的整體把握,有利于學生的學以致用。本文通過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講述了節日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發展,學生通過閱讀既能立體地理解節日,又能學習到英語應用文的寫作方式,有利于他們思維品質的培養。學生通過課堂研討達成對于節日認知的共識,即:節日的精神是為了傳達快樂、感恩、愛或和平的情懷。教師可以通過思維導圖形成:
5.布置課后作業,再次挖掘文本
作業環節,筆者設計了將課堂活動的小組展示內容按照“主題句+支撐細節”模式形成小作文,實現對文本的再次挖掘。將教材內容與真實的生活情境相結合,更能體現書本知識學習的現實意義,引導學生將文本知識轉化成自己的語用能力,提高認知,并在實際語用中通過分析、對比、判斷等形成自己的感知,表達自己的觀點、看法,實現語言素養和思維品質的同步提升。
三、課后小結
本文教學案例是一個課時的內容,是以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發展為基礎的課堂教學實踐。一方面通過文本的解讀幫助學生理解文章邏輯結構,提高學生分析,歸納和總結的邏輯思維能力;另一方面通過課后活動鞏固所學知識,鼓勵學生表達自己觀點,盡可能鼓勵學生思考,批判性的吸收和學習,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深度思維品質。
參考文獻:
[1]程曉堂.2018.在英語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3):1-7.
[2]黃偉強.2017.在英語閱讀教學中融入思維品質培養的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11):6-12.
[3]教育部.2018.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莫影春.2019.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策略[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12):24-29.
[5]教育部.2020.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