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與馨

摘要:隨著互聯網信息化的不斷發展,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線上教學模式正在高速推廣,這對傳統的教學模式提出了很大挑戰。線上教學與傳統教學模式的教學方式有哪些不同?如何將線上教學融入到傳統教學模式是對授課教師的一個重要考驗,也是目前教學改革的主要內容。本文以課程《材料力學》為例,以3個年級學生的成績為依據,分析了傳統教學模式和線上教學模式的效果差異,并進行了《材料力學》混合教學模式的探討,以期為目前混合教學模式的發展提供幫助。
關鍵詞:材料力學;混合教學模式;教學改革
傳統的教學模式,通常以教師為中心,多采取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學生被動地進行學習,高質量的教學過程較少。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知識的傳播與獲取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承擔著生產知識、改造知識、傳播知識重任的教育也必須不斷進行改革來適應社會需求[1]。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提出了智慧課堂、翻轉課堂[2]、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等教學改革模式,其中,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是一個很重要的方向。
本文以《材料力學》的教學結果差異為例,總結了傳統教學與線上教學模式的特點,并進行了混合教學模式的探討,以期為教學教改的提供新的思路。
1傳統教學和線上教學模式效果差異
本文以2016-2018級某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統計分析學生的平時成績,探討上述兩種教學模式的區別。2018級學生的《材料力學》采用線上教學模式,2016、2017級學生采用傳統教學模式,通過對三個年級學生平時成績(表1)和期末總成績的統計(表2)發現,采用傳統教學模式的2016、2017級學生的平時成績占比接近,而與采用線上教學模式的2018級學生的平時成績相差較大。
其中,2018級學生平時成績達到優秀的僅占11%,而2017級的占比卻高達42%;良好級別中,2017級占19%,而2018級高達72%;中等級別中,2017級占24%,2018級占13%;及格級別中,2017級占13%,2018級占4%;不及格的2017級占1%,2018級占0%。產生這種數據差異最主要的原因是線上教學可以對學生的出勤率,線上活躍程度進行統計,而傳統教學模式可參考的數據較少。
以優秀級別為例,傳統教學模式中,通常以點名次數基準,對曠課行為扣分,對積極回答問題的同學加分。但由于點名次數少,且課堂對學生個體的表現掌握較少,因此學生分數較高。2016、2017級在90-95分的分布比例較高分別為43%和42%。而在線上教學中,由于教學平臺有學生簽到功能,并且會記錄學生的提問和互動行為,所以對平時表現的評價更為客觀,基于此,2018級平時成績在優秀級別的人數僅占11%。
通過對三個年級學生期末總成績的統計(表3.2)發現,2018級優秀和良好的學生占比達27%,而2016、2017級的則只占9%、0%。中等的學生中,2016、2017、2018級學生分別為7%、18%、38%,不及格的比例分別是41%、39%、13%。從數據來看,2018級學生的及格率有很大提高,說明線上教學的教學效果相對于傳統教學有所提高。
因此,線上教學的記錄和統計功能對學生的平時表現記錄的更加全面,在對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分析方面比傳統模式更加接近真實情況,且未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學校可以通過教育大數據分析來精確了解學生的認知結構、知識結構、情感結構、能力傾向和個性特征,會對學生學情分析產生更加可靠的成果,在此基礎上可以提供全面的、個性化的與精準的教育服務[3]。
2混合教學模式的概念
混合教學模式(Blending Learning)是為了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而進行的課程改革,要建立讓學生動起來和思考起來的課堂,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專業知識能力。黃榮懷認為,混合式學習是指綜合運用不同的學習理論、不同的技術和手段以及不同的應用方式來實施教學的一種策略,它把傳統的課堂學習和在線學習兩種學習模式有機地整合起來,其目的在于融合課堂教學和網絡教學的優勢[4]。混合式教學突出體現有三大特點:一、強調學生的自主性;二、增加師生的多元互動。三、為全過程記錄學習過程提供了可能[5]。欽亞洲進行了混合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探索,并對其效果進行了定量評價,結果顯示混合教學模式的效果明顯[6]。所以混合教學模式必須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增加其他教學手段,這樣的混合可以帶來各種傳統教育無法實現的服務,例如學習成果動態、在線答疑、在線互動、個性化學習等。
3混合教學模式的探索
為了使學生能夠對《材料力學》產生興趣,更加有學習自主性,我們有必要利用現在發達的互聯網信息,將其與傳統的課堂結合起來,提出合理的混合教學模式,以期豐富教學內容及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
互動是混合教學最主要的目的,因為教學的過程本質上就是交往的過程,這個交往就是交流和對話,沒有對話就沒有交流,沒有交流就沒有真正的教育[7],在互動的過程中,教師才能發現學生的薄弱環節,才能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熱情。已有實證研究表明,促進學生課堂提問和討論的行為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課程學業成績和綜合思維發展[8]。所以,本文提出的混合教學模式是以加強互動為重點,并建議期末成績的構成中平時成績的比重應有所提高。
1、傳統課堂的教學方法不應完全被拋棄,PPT和板書雖然是傳統的教學手段,沿用多年,但對于《材料力學》等基礎類課程,是必不可少的,是完成理論公式推導的最好的方法和手段之一[9]。
2、為了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缺點,提高課堂教學的教學效果,可選擇線上教學平臺作為補充,增加課堂的信息化和豐富度。為此本文提出了如下教學設計:
(1)課前。以預習和理解知識點為主,教師應在線上教學平臺列出主要知識點,并提供相關網絡資源,讓學生自主分組選擇一個知識點進行預習與討論,并準備相應的成果展示,可以自由選用網絡資源,也可以團隊協作講解。這樣的機制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也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
(2)課中。首先讓學生分組進行成果展示,講解本組知識點,之后教師對學生的講解內容進行點評并打分,并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針對重、難點部分進行知識和工程案例的補充,要求每次分組的分工都要進行變化。在此過程中,不同的分工位置將提升學生不同方面的能力,使其對知識有較深刻的理解,也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更加努力,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自主性及積極性。
同時,在課堂上可利用網絡平臺設置互動問題,實行線上線下同時搶答機制,對疑難問題,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可通過線上線下共同探討,再結合表現獎勵制度,便能夠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極大程度的豐富課堂的趣味性和提升學生的參與度。討論結束后,教師可發布相應的課堂作業,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
(3)課后。教師進行本節課知識點的問卷調查,及時發現薄弱環節,并對較難理解的部分添加相應的網絡課程或教師詳細的講解錄播課程,方便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反復學習,也可讓學生在平臺互相解答疑惑,加強其對知識點的理解。
(4)在期末的考核環節中,為了更全面更公平的對學生進行評分,期末成績應由教師綜合平時課堂的出勤率、互動性、積極性、成果展示的表現和傳統閉卷考試成績組成,其中,互動性和出勤率可以由教學軟件直接導出,其余的表現可由教師給出,建議平時成績占60%,期末考試占40%,這樣的考核方式可以全面考核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包括學習態度、自學能力、表達能力、理論知識能力等,實現由“經驗”向“數據”的轉變,更加科學與客觀。也可激發學生的表現欲,使其愛上學習。
綜上所述,混合教學模式會使課堂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主變為以“學生發展”為主,既可以吸取傳統教育的教學優點,也可以實現學生學習的個性化,豐富的互動環節使學生及時大膽的反饋問題并進行針對性的強化學習,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有效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
4 結語
綜上所述,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教與學互動性不強,學生積極性不高,評分方式不合理等問題,教學效率較低。線上教學模式可以精確了解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但是過度依賴學生的自覺性,教學效率也不太理想。而線上線下結合的混合教學模式會使教師的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教學手段更加多樣化,構建出更加生動、有趣、開放的課堂,能有效的提高教學效率。本文以《材料力學》為例進行了傳統和線上教學模式下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的對比分析,提出了混合教學模式的改革思路,但由于本課程的混合教學模式還未實行,沒有成績對比,后期還需將混合教學模式的成果加入進行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
參考文獻:
[1]石中英. 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M]. 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1.
[2]McEvoy C S, Cantore K M, Denlinger L N, et al. Use of medical students in a flipped classroom programme in nutrition education for fourth-grade school students[J]. Health Education Journal, 2016,75(1):38-46.
[3]余勝泉, 王阿習. “互聯網+教育”的變革路徑[J]. 中國電化教育, 2016(10):1-9.
[4]黃榮懷, 周躍良, 王迎. 混合式學習的理論與實踐[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5]陳凱泉, 高蕾, 孟祥紅. 高校混合式教學中的線上學習路徑挖掘及對教學改革的啟示———以某大學《生物化學》課程為例[J]. 高教探索, 2020(5):5-13.
[6]欽亞洲, 倪顯偉, 楊杰. 交通工程專業基礎課混合教學模式研究[J]. 科學大眾(科學教育), 2020(05):131-193.
[7]苗小軍, 楊芳. 教育對話與對話教育辨[J]. 江蘇教育研究, 2012:46-49.
[8]Day R R. Student participation in the ESL classroom or some imperfections in practice[J]. Language Learning, 2006,34(3):69-98.
[9]郭蕾. “互聯網+項目化”教學在高職高數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 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學報, 2018(06):10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