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宗印
摘要:在初中階段,學生的思想和思維都在逐步轉型,此時,教師既要充分把握他們青春期的心理特點,又要尊重他們的個性,并創新課堂授課形式,讓他們在探究、評價中享受寫作的樂趣,并著力創作出具有一定思想內涵和個性的作品。寫作是綜合性的創作活動,它可以體現學生的語言文字功底、文化知識儲備及語文知識的應用能力等各方面綜合素質。作文的文體和語言都具有一定的靈活性,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應采用靈活的教學策略,充分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和創新精神。
關鍵詞:初中語文;作文教學;教材策略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初中階段是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關鍵階段。本文從“創設情境,感知中激發創作”“挖掘教材,閱讀中引導仿寫”“課外拓展,活動中積累素材”“重視評價,討論中提升能力”四方面對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的有效策略展開分析,以提高初中作文教學的實效性,同時使學生通過寫作學習提升核心素養。
一、創設情境,感知中激發創作
對于初中生而言,雖然他們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小學階段的稚嫩,但他們的思想價值觀尚未形成,思維也尚處于從幼稚向成熟轉型的階段。所以,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發揮自身“承上啟下”的思維導向作用。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情境創設法最為有效,鑒于初中生的性格特點,他們主動學習的重要源動力依然是興趣,特定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創作興趣,進而激發創作欲望。在特定的情境中,教師可以引導他們的思維朝多元化發展,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從而使其更好、更快地完成寫作。
例如,在教學《春》這篇課文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有關美麗春景的圖片,引導學生欣賞圖畫中美麗的春光,并使其結合圖片表達對春的熱愛之情,進而走進作者朱自清筆下的“春”,更好地學習課文內容。此外,教師還可以在此情境中讓學生嘗試“看圖說話”,來一場即興寫作。教師引導學生耐心觀察圖畫內容,利用小學學過的寫作手法,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即興描述一幅春景圖畫;在這樣的小型寫作活動結束后,再帶領學生重新閱讀課文,找出朱自清先生用哪些手法描寫了“春”,思考能從中學到什么。這樣,學生在特定情境中順利進入了寫作的過程,并深感寫作之妙,從而對學習寫作、練習寫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較高的積極性。
二、挖掘教材,閱讀中引導仿寫
在初中寫作教學中,除專門設立寫作課堂,教師在日常課文教學中滲透寫作練習也是很好的教學方式。寫作的練習是多元、開放的,可以是“閱讀+仿寫”的形式,也可以是“觀察+隨感”的形式……教師只有利用好教材這一載體,才能在授課中將閱讀與仿寫有機融合,促進學生在仿寫中高效掌握寫作方法、技巧,并學會積累有用素材。這就需要教師轉變思想觀念,深研教材內容,合理把控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巧妙設計教學活動,對學生予以恰到好處的指引。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社戲》這篇課文時,教師就可以深研這篇生動的短篇小說,進而在授課過程中多角度引導學生仿寫,小到“景物描寫”大到“小說整篇構思”,以及行文間的巧妙藝術手法,都可以引導學生模仿。例如,《社戲》中的景物描寫較為細致、逼真,尤其是那些關于“碧綠的豆麥天地”“水氣中朦朧的月色”“淡黑的連山”“星點的漁火”等景物的描寫生動傳神,作者融情于景,恰到好處。教師可以挑選最具代表性的段落,讓學生順勢仿寫“夏天的夜景”,重點讓學生掌握細致描寫景物的方法,并融入思想感情,同時模仿作者的語言,使文字更生動。在教學整篇課文后,教師還可以布置整篇仿寫作業,讓學生學習作者巧妙的構思和起伏有致、情趣盎然的情節安排等。
三、課外拓展,活動中積累素材
作文學習是一項長期積累、不斷提高的過程,很多寫作能力需要“由量變到質變”的,僅靠教師的課堂講授和練習是遠遠不夠的。在初中階段,教師應鼓勵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向學生滲透“寫作基于積累”的觀念,適當為學生推薦有意義的課外讀物,讓學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從課外書中汲取智慧、積累素材。此外,教師還應引導學生“走出去”,告訴學生用心觀察、品味身邊的事物,就會發現豐富的寫作素材,當你對事物有自己的認知、體會,你的文章會更真實、動人。教師可以設計并開展一些有利于寫作的課堂實踐活動或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好,從而用心品味生活,從指尖流露出真情實感。
例如,在教學完《莊子二則》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閱讀《莊子》整本書,使其感受古代先賢的智慧,以及《莊子》中極具趣味性和哲理性的小故事的表達方法,進而寫讀書筆記,并嘗試仿寫寓言故事,并在下次上課時與大家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教材中“名著導讀”模塊,帶領學生重點閱讀教材指定的導讀篇章,指導學生做閱讀筆記、積累有用的素材。
四、重視評價,討論中提升能力
著名作家何其芳說過:“古往今來,凡是文章寫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過功夫。”可見,一篇優秀的作文離不開準確到位的評價和后期的深耕、修改,學生唯有明確知曉自己的不足之處,才能主動尋求完善自己的方法,進而提升寫作能力。尤其是在素質教育的當下,不能寫出一篇合格的作文,意味著學生某方面的語文能力或某方面素質有待提高,并非改掉學生作文的錯誤即可。因此,教師在作文教學過程中要格外重視對學生寫作的評價,建立相對健全的評價體系,其中包含多角度的評價內容(語言應用能力、語文知識的積累、思維的創新等),使教師既能夠通過評價、打分的方式全方位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又能使學生通過評價活動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
綜上所述,寫作是具有較強靈活性、綜合性的創作過程,中學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寫作情境,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引導學生在教材學習中模仿寫作,鼓勵學生“走出去”,讓學生打開視野和思維,提升作文的廣度、深度、溫度,并在師生評價互動中日益提升寫作能力,從而構建高效的寫作課堂。
參考文獻:
[1]陳明靜.初中語文寫作教學的方法分析[J].中外交流,2019,26(19):183.
[2]趙瑋.試論提升初中語文作文教學實效性的途徑[J].中華少年,2017(20):260-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