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鑫
摘要:小學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積累,重在“以活動為中心”,那么,是不是課堂上開展的活動越多,課堂越活躍,學生就能積累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呢?什么樣的數學活動才是有效的數學活動呢?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設計的策略與誤區是什么,針對這些問題,本文進行的探討與研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活動經驗;積累;策略;誤區
小學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積累,重在“以活動為中心”,注重選擇富有情趣的學習材料和活動內容,巧妙設計數學活動,使學生在經歷活動的過程中來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在切身經歷“做數學”的活動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但是我們在關注學生數學活動的同時也要清楚認識到,在數學課中不是活動越多越好,活動只有恰到好處,才能讓學生獲得有效的數學經驗。
2011版《新課程標準》中,更為重視過程性目標。所以教師受其影響,錯誤地認為新課程背景下的數學課堂,少了學生的活動就體現不了新理念,就是灌輸式的教學。所以,在課堂上,不管什么教學內容,總是要設計幾分鐘、十幾鐘、甚至是更長時間的數學活動。但是這些數學活動是否真正有效呢?是否達到了“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的目的呢?所以,我認為在小學數學過程教育中,學生基本活動經驗積累,存在一定的誤區。總體上來說就是有經歷,不一定有經驗,數學活動并不等同于獲得有效的數學經驗。這些誤區集中表現以下三點:
1.與數學思維無關的動手操作不能稱之為數學活動,也無法幫助學生形成有效的數學經驗
2011版《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最重要的學習方式。”為了貫徹這一新的教學理念,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都想方設法讓每位學生動手實踐,親自感受、體驗,以積累學生基本活動經驗。然而動手實踐并不等于都能獲得有效的體驗。
如,在新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找規律”一課時,有老師這樣設計:先出示主題圖讓學生找規律,涂一涂、畫一畫,貼一貼感知創造的規律。接下來,根據仿照音樂打節奏的方式體驗規律,課堂很熱鬧,變成了節奏的海洋。其實,前半節課是“美術課”,后半節課是“音樂課”或”體育課”。
像這樣,看像很熱鬧的數學課并不是真正的數學課,一節課熱熱鬧鬧下來,學生學到了什么,積累了什么基本活動經驗?這是執教者要反思的內容。動手操作僅僅是數學實踐活動的一部分,但數學活動不僅僅局限于此。即使是操作活動,如果與數學思維無關,也不能稱之為數學活動,數學活動更多應體現為一種思維活動,這樣才能有助學生形成數學經驗。
2.無目的、無深度、無廣度的“形式化”的自主探索不能獲得有效的數學活動經驗
所謂的自主探索是學生根據自己的認識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通過自己獨立探索和發現,從而獲取知識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只起到點撥作用。便是很多教師只意識到自主探索的重要性,在數學活動中注重讓學生自主探索,但是由于教師認識的偏差,只注重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讓學生自主探索,但是卻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導致學生的自主探索散漫而無目的,膚淺而無深度,變成了“形式化”的“自由”探索,無法幫助學生積累有效的數學活動經驗。
因此,我們在設計數學活動時,要設置自主探究的目標,讓學生帶著任務去活動,在數學活動中有效引導活動思考,所以這種自主探究是有效的。其實活動是一種外顯行為,思維才是一種真正的內在活動,外顯的活動和內隱的思考結合在一起才會轉化為數學化的行為形成有效的數學經驗。
新《課標》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同樣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
如《位置與方向》一課,我們可以把學生帶到了操場讓學生們指出太陽升起的方向是東方,它相反的方向是西方。面向東方你的左面是北方相反的是南方。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自主認識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方向,并認真觀察每個方向都有哪些建筑物。然后布置學生設計制作校園地圖。(出示掛圖)之所以創設這樣的情景是因為本課是在學生學會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辨認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這個內容我們不能把它作為知識點去講授,而是要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自主探究。
3.走過場的小組合作無法獲得有效數學經驗
小組合作交流,是小學數學課堂學生開展數學活動主要形式之一,小組合作交流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日前非常“時髦”,但是很多合作交流空有其形,無有其實。
3.1.具體表現在為:
3.1.1.是優等生演戲,學困生當觀眾的局面一直在上演。
3.1.2.是合作交流的問題過于簡單。
3.1.3.是合作交流不能與自主探索相結合。流于形式的小組合作學習效率低下,學困生擺脫不了學習困難的命運。
3.2.小組合作交流活動的組織原則:
3.2.1.全體學生“雙參與”。
所謂“雙參與”不僅批表面上的動作參與,更思維上的參與。交流之前讓所有的學生先進行獨立自主思考,然后再把自己的觀點分享給其它同伴,真正做到全體思考,全員參與。
3.2.2.合作交流的問題必須具有思考性和開放性。
交流的目的是為了互換思想,互相融合思想,取長補短使方法最優化。不只是簡單的把自己的思考進行交流,產生“1+1﹥2”的效果。
3.2.3.小組合作的組織要目標明確,步驟清晰。
小組合作中分工,活動順序、目標、形式、成果都必須非常明確,合作才能有條不紊,產生實效。當然,這需要老師對小組合作長期指導,才能訓練有素。
3.2.4.教師要發揮引導者的角色。
數學活動要講究“放得適度,扶得合理”,幫助活動的有效進行,而不是被動的等待學生的活動結果。
真正的小組合作就是要孩子們的思維火花產生碰撞,讓孩子們形成交流、溝通、合作、學習的數學習慣,獲得數學經驗。所以千萬別讓我們的合作是走過場,讓它真正為我們的教學服務,讓它真正成為我們學生學習的方法。我們課標的改革就是在追求有效的教學,要實施有效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好數學,獲得充分的發展,獲得數學經驗,是我們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