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玨
語文是學生學習生涯中不可或缺的基礎學科,閱讀作為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隨著傳統教學法的弊端日漸顯現,為了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小學語文教師已開始應用問題教學法授課,即教師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借助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積極投入課堂學習。然后,教師給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時間與機會,幫助學生找到解題思路。最后,學生在課堂上展示學習成果,并總結學習情況,以提升學習能力,實現教師預期的教學目標。
一、教師提出問題,激發學習動機
問題教學法,是指教師在課前結合教學目標與學生學習現狀設計出值得思考的問題,然后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多媒體展示、語言描述等方式,向學生布置問題學習任務,并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自覺閱讀教材,最后針對問題進行思考與討論,以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教師可以通過提出問題的方式引出教學內容,提供思考與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這樣,可以全面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以便開展下一個教學環節,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與綜合能力。
如在教學《小熊住山洞》時,教師可以在多媒體設備上展示課文中森林四季景色的圖片,并播放愉悅輕快的背景音樂,創設出與教材內容相似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教師可以向學生布置本節課的學習任務:“①課本里森林四季的插圖分別對應什么季節?你是如何看出來的?②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歡哪個季節呢?③小熊一家住在哪里?熊爸爸想做什么?④小熊一家最后搬家了嗎?它們住在哪兒?⑤小熊一家為什么沒有住進新家?故事的結局是什么呢?”在布置任務后,學生會結合課文插圖與內容深入思考問題。
二、合作討論問題,形成解題思路
在閱讀與學習文學作品時,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與感悟,尤其是小學生正處于想象力最豐富的時期,若是教師能為他們提供合作討論的學習機會,學生就能開展“頭腦風暴”,經過綜合分析與全面討論形成解題思路,進而成功解決問題。同時,在合作討論中,學生會意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從而端正學習態度,在團結合作的氛圍里愉快學習,找到問題的切入點,提高整體學習能力。
如在教學《小熊住山洞》時,教師布置五個問題后,可以組織學生分為各個小組,要求各個小組圍成圓圈坐在一起,明確責任分工,以便討論與交流問題。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小組成員積極閱讀教材,挖掘其中隱藏的信息。在此基礎上,學生會積極開動腦筋思考問題,并提出自己的想法與觀點,由小組組長詳細記錄,然后根據記錄內容合理調整討論的方向。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觀察各個小組的討論情況,適時詢問學生的討論思路,以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一方面,這有利于教師明確學生的薄弱知識點,予以針對性指導,幫助各個小組梳理課文內容;另一方面,這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解題思路,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分析與理解能力,確保學生經過合作討論后提高學習與合作能力。
三、課堂總結問題,提高教學效率
由于語文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師通常是總結全班學生的學習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總結可能不夠全面與具體,學生也不能全面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然而,在問題教學法中,問題、討論與總結是三個主要環節,各個環節均會影響到教學效率與質量,學生能通過總結認識自己存在的不足,繼而在教師的指導下優化自己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習能力與效率。
如在教學《小熊住山洞》時,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合作討論時間。在討論過程中,小組組長不斷記錄想法與觀點,以此整理出討論的成果,最后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并總結本小組的學習情況。待各個小組討論結束后,教師可以通過抽簽的方式決定各小組學習成果展示的順序。通過課堂總結問題,教師能夠了解問題教學法的實施情況,并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問題教學法,從而提升教學效率。
綜上所述,小學生的思維尚未成熟,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適時、合理地應用問題教學法,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通過活躍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同時,經過思考與討論,學生能夠形成特定的思路,確保正確解決問題,進而提高教學效率。
(作者單位:江蘇蘇州工業園區婁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