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賢
摘 要:近幾年,隨著精準扶貧的深入推進,農村偏遠地區加大了勞務輸出的力度,因此造成了農村大量留守學生的產生。到了初中階段,這些留守學生必須寄宿在學校里,因此他們既是寄宿生又是留守學生,如何讓農村初中留守寄宿生健康成長,是農村初中學校急需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留守寄宿生;心理健康;溝通;體驗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24-0003-02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in-depth advancement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the export of labor services has been increased in remote rural areas,which has resulted in a large number of left-behind students in rural areas. At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age,these left-behind students must be boarding in the school. Therefore,they are both boarding students and left-behind students. How to make the rural junior high school left-behind boarding students grow up healthily is an urgent problem for rural junior high schools.
Keywords: Left-behind boarders;Mental health;Communication;Experience
初中階段的留守寄宿生正處在身心發育的關鍵時刻,由于勞務輸出,他們沒有辦法享受來自父母情感方面的關心和幫助。有時也會產生認知、價值觀的偏離,甚至心理發展方面的異常。由于父母親常年務工,留守寄宿生對老師的依賴性比較大,我們老師也拿出更多時間幫助他們,設身處地為這些學生著想,讓留守寄宿生在信任中將他的煩惱、痛苦、憤怒和悲傷等不良情緒愿意告訴你。做這些學生的知心大朋友,指導留守寄宿生心理方面出現的問題,使這些學生心理能夠健康發展。
1.留守寄宿生存在的問題
(1)孤僻(孤獨感)
有一部分留守寄宿生不愿與老師同學溝通交流,喜歡待在教室不動,課間常待在宿舍,干什么事都喜歡獨來獨往,過于敏感(看起來自尊心特強)。長此以往,這些留守寄宿生的孤獨感就會加重。
(2)叛逆
也有一部分留守寄宿生比較叛逆,有時候出現故意與老師、家長“頂嘴”的現象,專門對著干,產生叛逆的心理。有時候自高自大,目無一切,缺乏正確的價值觀,反而對一些不良現象表示認同。對老師、家長的合理教育產生對抗和故意。
(3)經不起挫折
有些留守寄宿生心理承受力弱,他們經不起一句批評的話,更經不起困難和挫折。有的是從小隔代撫養,從心眼里認為“我的父母都沒這么說過我”,過分的溺愛反而使心理更加脆弱。也有的學生因老師和家長一句批評的話而離家出走。與老師和家長的關系出現不和諧現象時有發生。
(4)厭學情緒的產生
留守寄宿生出現厭學情緒后往往變得非常焦躁,不愿與任何人溝通交流。甚者逃避現實,夜不歸宿,而后學習成績大幅下滑,導致這些學生變得不自信,否定自我。嚴重影響師生關系,更嚴重的喪失對學習和生活的樂趣。很多學生缺乏學習動機方面的培養。由于周圍環境以及他人人生世界影響的狹隘,可能造成對自我人生發展缺少暢想。無法確定學習目標,往往無法回答“你的理想是什么”“長大了想干什么”這樣的問題。
2.影響留守寄宿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因素
(1)來自家庭關愛度的缺少
來自原生家庭關愛度的缺少導致留守寄宿生親情方面的饑渴。一個家庭對留守寄宿生的身心健康的影響非常大,從國內外研究的結論表明,不和諧的家庭環境更容易使留守寄宿生的心理行為反常。如父母離異、再婚、家庭成員缺失等。家庭成員關系不和諧、家庭氣氛緊張、冷漠、小矛盾不斷。解決和相處的方式不當,如粗暴、過于專斷,強制臣服,或溺愛放縱,或自生自滅等都是造成留守寄宿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因素。這些學生從星期一至星期五寄宿在學校,缺乏親情溫暖和關愛。如,我校共有1614名學生,寄宿生有1508名。這些寄宿生大多數是留守學生,他們難得與父母幾個月甚至一年見上一面。有的學生長時間一個人生活,或者與爺爺奶奶外婆外公生活,缺少了父母的關愛,因此對親情更為渴望,導致心理不平衡。
(2)對寄宿生活的適應不良
政府對教育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農村初中寄宿制學校的硬件建設已經非常完善,寄宿生生活方面的設施和生活輔導員配備齊全。大多數農村初中寄宿制學校實行老師、生活輔導員關愛,學生自我管理的模式。有部分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不足,有時對自己的衣物文具丟三落四,無法打理。老師和生活輔導員的關愛是有限的,無法與父母照顧媲美,也無法滿足他們在親情方面對父母的依賴。
(3)寄宿生活導致安全感缺乏,情緒焦慮
大部分寄宿生在初中階段的年齡是12歲左右,獨立自主的生活方式導致情緒方面的持續焦慮。離開了原來的家庭,離開了以往照顧自己的家人,這種生活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尤其是親情缺失的孩子更容易產生自卑行為。如表現的孤獨,羞怯。面對很小的困難時總感覺難以逾越,進而做任何事都會產生消極的心理暗示。有的學生體弱膽小,總害怕自己被人欺負。還有的總擔心晚上尿床,接著聯想到尿床后大家都知道了,都在嘲笑他,這樣的惡性循環加重了心理負擔,造成了更嚴重的心理焦慮。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在人生的關鍵時期,同同時也是青春期剛剛萌動的時期,此時他們更需要父母親的關愛,他們獨自面對許許多多問題時,不知該怎么處理,很茫然,處理不恰當時焦慮很嚴重。學校的發展勢必進行規范化管理,學校內部的競爭機制會讓這些學生感到壓力,特別是競爭失利或者檢測結果不如意時帶來了沉重的壓力。適度的壓力和焦慮對于學習和檢測考試是有利的,這種長期的競爭帶給學生的精神的疲勞與緊張,從而使得這些留守寄宿生產生諸多的不適應。